编者按: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五年来,浙江经济总量连续跨越7万亿、8万亿、9万亿。五年间,浙江先行探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成功举办杭州第19届亚运会、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杭州西站等重大基础设施陆续建成,杭州“六小龙”等一批创新型企业接连涌现,《黑神话:悟空》成为全球现象级“爆款”……
星光璀璨夺目耀眼,凡人微光直抵人心。之江潮涌的每个高光瞬间,皆由万千星火汇聚而成。“十四五”规划收官之际,浙江在线推出特别策划《微观浙江·我眼中的“十四五”》,把目光望向我们的身边人,讲述我们的身边事,勾勒五年来的焕新与蝶变。
“十四五”成绩单
截至2024年,浙江省备案博物馆达449家,其中一级博物馆21家、二级博物馆33家、三级博物馆32家,形成了“省级馆引领、市级馆支撑、县级馆联动”的层级体系。此外,浙江省结合“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加大对农村老建筑、老厂房的展示利用,推动乡村博物馆建设。2021年,国家文物局将浙江乡村博物馆建设列为试点。同年,浙江将“乡村博物馆建设”纳入《浙江省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建设1000家乡村(类)博物馆的目标。近日,浙江省文物局公布了2025年浙江省乡村博物馆名单,共76家博物馆新入选。截至目前,浙江已建设完成1000家乡村(类)博物馆,实现市、县全覆盖,涵盖民俗风情、科普教育、非遗体验、特色产业等多个主题。
浙江在线10月4日讯(记者 孙婧宜)浙江美术馆的“第五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浙江省博物馆的“绽放——16至20世纪典藏珍宝艺术展”、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的“洋阳伞伞——从阳伞到洋伞看中西文明的交流互鉴”……这个国庆假期,博物馆“热”力全开。
近年来,前所未有的“博物馆热”席卷全国,曾经略显高冷的博物馆,成了老百姓争相“打卡”的热门地。在浙江,这股热潮同样澎湃涌动,展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时代气息。近日,浙江在线记者专访浙江省博物馆学会理事长严洪明,与他一同感受这五年,浙江的“博物潮”。
浙江省博物馆学会理事长严洪明 受访者供图
“更近、更活、更亲”,严洪明用三个“更”概括浙江博物馆可感的变化。“过去高峰期早上开门时门口可能有几十人排队,现在节假日四五百人的长龙成了常态,2025年前8个月,浙江自然博物院参观人次已经突破286万。”
数字变化最直观地展现了浙江的“博物馆热”。严洪明发现,参观队伍中年轻面孔正成为主流。他们不满足于“走马观花”,希望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甚至亲自为博物馆贡献内容。“博物馆已经不仅是单纯的参观场所,更是年轻人社交、亲子教育的首选地。”
为回应公众日益高涨且日趋多元的文化需求,浙江各大博物馆推陈出新。作为亲历者与推动者,严洪明见证了一系列创新实践在浙江落地生花——
2022年6月,全国首个国有24小时博物馆在浙江自然博物院诞生,打破了“朝九晚五”的传统作息;“浙里文化圈”小程序,让老百姓随时随地领略文物魅力;之江文化中心、玉架山考古博物馆等一批文化场馆相继建成,浙江人拥有了更多触手可及的高品质文化空间……
浙江自然博物院开馆内的“24小时博物馆” 图片源自新华社
值得一提的是,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让文物在浙江各大博物馆中“活”起来: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将遗址原址与数字技术有机融合,以裸眼3D技术复原宫廷生活影像,让观众身临其境;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游客无需另外租借导览器,打开手机端“云上浙博”小程序,靠近展品0.5米,讲解自动触发。
从线上数字馆藏免费共享,到线下沉浸式体验,科技成了浙江博物馆链接公众的标配。
中区遗址数字化影片播放 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 供图
这股浪潮不仅涌动在城市,更浸润着乡野。2022年,浙江出台《浙江省乡村博物馆建设指南(试行)》,首次明确乡村博物馆须具备不少于100平方米展览面积和50件/组藏品,既划定了标准底线,又保留了在地特色。近日,浙江完成了在“十四五”期间建设1000家乡村博物馆的目标。
“乡村博物馆是博物馆走进生活、助力‘乡村振兴’的最好体现。它不仅是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文化自信的载体,更是带动旅游、促进共富的‘金名片’。”严洪明感慨。
杭州市余杭区百丈镇溪口村是其中缩影,当地用2年多时间引进10家乡村博物馆(文化馆),曾默默无闻的小村庄蝶变成为“乡村博物馆第一村”。2024年,百丈镇村博集群全年接待游客超38万人次,经营收入超5000万元,带动周边300余人就业增收。
杭州农历博物馆 百丈镇供图
热潮之下亦有冷思考。严洪明坦言,当前博物馆热潮仍存在冷热不均的现实难题,让数百家中小博物馆也“热”起来是未来的关键。他开出的“药方”是:抱团取暖、资源共享、用好线上。“小馆可以办出大展,关键在于找到自己的特色,讲好打动人心的故事。”
回顾这五年,浙江的博物馆经历了一场以创新驱动、科技赋能、服务下沉的生动实践。严洪明相信,未来这股文化浪潮将以更加自信、开放的姿态,滋养人民生活。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