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五年来,浙江经济总量连续跨越7万亿、8万亿、9万亿。五年间,浙江先行探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成功举办杭州第19届亚运会、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杭州西站等重大基础设施陆续建成,杭州“六小龙”等一批创新型企业接连涌现,《黑神话:悟空》成为全球现象级“爆款”……
星光璀璨夺目耀眼,凡人微光直抵人心。之江潮涌的每个高光瞬间,皆由万千星火汇聚而成。“十四五”规划收官之际,浙江在线推出特别策划《微观浙江·我眼中的“十四五”》,把目光望向我们的身边人,讲述我们的身边事,勾勒五年来的焕新与蝶变。
“十四五”成绩单
2021年,浙江省发改委、浙江省体育局联合发布《浙江省体育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浙江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8平方米以上的发展目标。截至2022年底,浙江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就达到2.80平方米,提前达成了“十四五”规划目标。2024年,浙江人均场地面积比全国3.0平方米的数据高出0.17平方米。浙江省体育局发布的《2024年浙江省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浙江省共有体育场地24.40万个、体育场地面积2.11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17平方米。2024年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占比为45.3%,全省人均体育消费3254.42元。2024年,浙江全省举办、承办各类全民健身赛事活动1万余场次,带动群众参与500万人次以上。
浙江在线10月5日讯(记者 戴凯霖)在杭州城北体育公园的篮球场上,活跃着一个名为“篮球虎将”的民间球队。这支球队由平均年龄67.5岁的退休老人组成,其中年纪最大的队员已经84岁高龄。
65岁的费忠仁是球队的灵魂人物。作为组织者,他管理着400多人的“篮球兄弟”微信群。“我啊,就是闲不住,一天不打球浑身难受。”费忠仁笑着说,运动永不退休,自己是队里的“年轻队员”。透过他的眼睛,我们看到了浙江“全民健身”的底色。

费忠仁组织的球赛,队员们均超过60岁 受访者供图
费忠仁的篮球情缘始于年轻时在部队的日子。“那时候在部队里打,转业回来继续打,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如今,他把这份热爱转化为组织社区篮球活动的动力,张罗比赛、协调场地,乐此不疲。“虽然忙碌辛苦,但我乐在其中。”对他来说,篮球早已超越了个人爱好,成了连接社区、凝聚情感的生活方式。
谈到这些年身边的变化,费忠仁感触最深的是:“球场真的变多了,以前我们要到处找场地,现在家门口就配置了好几个运动场地。”
这一变化的背后,是浙江将体育设施建设深度融入“千万工程”和城镇社区公共服务提升等重大战略部署的生动体现。杭州深度挖掘城市空闲用地潜力,巧妙利用城市的“金角银边”,到2024年已累计建成5420片嵌入式体育场地设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95平方米,逐渐形成“10分钟健身圈”,这正是浙江实践的生动缩影。
“现在咱们打球方便多了!”费忠仁说,这些不断“冒出来”的球场,不仅方便了市民日常锻炼,更激活了区域的体育活力。“浙江的篮球版图正多点开花。”
杭州第19届亚运会的成功举办,为浙江体育发展按下了“加速键”。费忠仁和球友们都是这场“家门口”盛事的忠实观众。“那种体育带来的热情和凝聚力,真的很感染人。”
如何让亚运遗产持续惠民?浙江省体育局局长金志表示,要做好“后亚运”文章,核心是推动亚运场馆和各类公共体育设施更好地向群众开放,并鼓励社会力量办赛,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品牌赛事。
近期火爆的“浙BA”,正是直接体现。由浙江省体育局等部门联合打造的“浙BA”民间篮球赛,将草根篮球盛宴送到了家门口。费忠仁从赛事启动就密切关注,成了线上直播的常客。“很接地气,活跃了全省的篮球运动和文化。”一场“浙BA”,成了邀约老友“篮下见”的绝佳契机,成了大屏小屏前“七嘴八舌”的热络话题。
在他看来,运动是天然的社交粘合剂。“球场上没有年龄隔阂,老中青少一起打球,其乐融融。”一位经常来城北体育公园打球的年轻人说:“在这里,大家不分年龄、职业,上了球场就是球友。”

浙里办App的浙体育页面 截图
与此同时,浙江还有更多创新探索:许多场馆接入“全民健身地图”,通过浙里办App就可以一键查询、预约、导航,让健身更智能便捷。全省各地还积极举办马拉松、自行车、水上运动等品牌赛事,以赛促建、以赛兴业,带动全民健身热潮与体育产业升级。
“以前是我们找球场,现在是球场‘找’我们。”站在熟悉的球场上,看着往来奔跑的身影,费忠仁十分感慨。无论是城市空间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球场、国际赛事留下的宝贵“遗产”,还是像“浙BA”这样蓬勃生长的民间赛事,都在共同描绘一幅全民健身、活力迸发的浙江新图景。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