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从“小村庄”到“大联合”,舟山普陀“没有围墙”的“创业园”激活乡村经济新引擎

字体:
—2025—
10/14
19:09:19
2025-10-14 19:09:19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汪雨晨 通讯员 丁佳味

  浙江在线10月14日讯(记者 汪雨晨 通讯员 丁佳味清晨的阳光透过薄雾,洒在舟山市普陀区展茅街道横街村的中草药种植基地里,村民张大叔挥舞着锄头忙着除草。“现在不仅能赚工资,还有土地流转租金收入,日子越来越好了。”不远处,技术员正操控着小型无人机低空掠过,实时监测着土壤湿度。这是普陀区最大的林下中草药种植基地,面积达600亩。

  3年前,这600亩地分散在8个行政村。“当时黄杨尖村搞起了第一家民宿,隔壁村却还在为闲置农房发愁。”展茅街道有关负责人回忆道,“我们意识到,海岛乡村要破局,必须打破‘小村庄’的局限,打造真正‘没有围墙的创业园’。”于是,以黄杨尖村为核心的乡创共富联合体应运而生,在联合党委统领下,8个村以资源入股成立乡村振兴公司,构建起“1+8+N”的党建联建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图源省农业农村厅

  “我们按照各村空间区位、资源禀赋和特色产业,形成抱团发展格局,通过‘统一营收、保底收益、盈利分成’的三级分配模式,实现跨村资源拼盘、利益共享与滚动投入,让每个村的特色都能‘发光’。”乡村振兴公司负责人王留燕向记者介绍。她翻开运营台账,一组数据清晰展现了“抱团”成果:盘活闲置农房70余套,带动户均增收超10万元;20个农文旅项目落地,吸引社会资本2.68亿元;推动鱿鱼、金枪鱼、茅桃等“土特产富”全链发展,“一条鱼”产业链年产值突破50亿元。

  “在展茅参加市集时,这里‘没有围墙的创业园’理念特别吸引我。”“归禾 ARTERRA”乡村手工店负责人任翔介绍,她与展茅乡村振兴公司签订了10年租赁合同,“筹备期间,村干部积极帮我选址,青年入乡‘引育用留’全链条政策供给更让人安心,现在看到那么多人来,我对未来更有信心了。”

  如今,片区深度运营“路下市集”特色IP,串点连线开发“村咖矩阵”“艺术疗愈”“农事体验”精品研学线路,“一月一主题”举办共富市集活动,成立村咖联盟,开展乡创集训、云端助农等公益活动,实现全域56家业态统一运维,推动“一村兴”向“全域兴”拓展。截至目前,片区累计接待游客148万人次,带动业态年营收超1600万元,辐射村民超5000人次。

图源省农业农村厅

  在半亩花园民宿的露台上,主理人方娜正调试着新到的咖啡设备。“我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农创客,这里的政策支持实实在在,让我们能安心扎根。”她笑着说,2022年刚来时,这里还是间破败的老房,如今,她的民宿成了网红打卡点,还带动村里三户人家开起了农家乐。“刚过去的第四届乡村咖啡生活周太热闹了,片区统一宣传推广,我的客房提前半个月就订满了。”方娜笑道。据介绍,此次咖啡生活周吸引游客超6万人次,实现营收超62万元,带动周边增加旅游收入30万元。

  漫步在大黄杨尖片区的乡村公路上,昔日斑驳的围墙变成了艺术涂鸦,废弃的仓库被改造成了VR体验馆。“变化的不只是村容村貌、百姓收入,更是村民的精气神。”街道负责人感慨道。数据显示,去年,黄杨尖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增速达41.2%,拉动大黄杨尖联合体全域经营性收入增速达22.4%,吸引185名青年创客返乡创业,培育“咖啡匠”“插花匠”等“新五匠”300人,带动600余名村民人均增收超万元。

图源省农业农村厅

  “我们要做的,就是让青山、碧海和现代化城市在‘没有围墙的创业园’里和谐共生。”王留燕说,大黄杨尖的实践证明,片区组团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通过机制创新让每位参与者成为受益者,这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发展智慧,或许正是乡村振兴最珍贵的密码。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普陀责任编辑:庞舒青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清晨的阳光透过薄雾,洒在舟山市普陀区展茅街道横街村的中草药种植基地里,村民张大叔挥舞着锄头忙着除草。“现在不仅能赚工资,还有土地流转租金收入,日子越来越好了。”不远处,技术员正操控着小型无人机低空掠过,实时监测着土壤湿度。这是普陀区最大的林下中草药种植基地,面积达6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