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22日讯(记者 孙婧宜)匆匆十二载,乌镇戏剧节步入第一个“本命年”。自2013年创立以来,乌镇戏剧节迅速成长,从鲜为人知到全球剧团、导演与戏剧爱好者的狂欢圣地。乌镇戏剧节最核心的是什么,未来会往什么方向走?忙碌间隙,乌镇戏剧节发起人之一、艺术总监孟京辉接受了浙江在线记者的采访。
一见面,孟京辉先抛出两个问题。“看了前几天的戏吗?活动参与了吗?”然后笃定回答,“多棒啊,正如我所期待的那样。今年戏剧节比往年‘热’,挺带劲的。” 孟京辉口中的“热”,代表气温,更代表观众的热情。
今年的乌镇戏剧节有延续也有变化。“比以前更丰富了。”从10月16日至26日,11天的盛宴中,不仅有来自10个国家的25部佳作陆续登场,还有“起跑戏剧”“夜游神”等更贴近年轻观众的活动。
谈及最关注的剧目,除了自己的作品《埃菲尔铁塔上的新郎新娘》外,孟京辉特别提到了开幕大戏《人类之城马拉松剧》。

孟京辉接受浙江在线记者采访 记者 孙婧宜摄
这是一部来自德国汉堡德意志剧院的9小时马拉松剧,讲述了欧洲文明史上超经典的忒拜城建立神话。从德国来到乌镇,跨越10213公里,该剧动用了70多位专业演职人员、90余位演员和400余件舞台道具。孟京辉透露,为了这部剧能够成行,乌镇戏剧节组委会连续三年盛情邀请,技术团队六度远赴德国,他在几年间频繁造访汉堡,终于促成了此次演出。“来都来了,就玩把狠的!”孟京辉说。
当观众都在赞叹作品的宏大震撼时,孟京辉看到了更深层的东西。“《人类之城》的意义远超单纯的演出。”孟京辉回忆,该剧导演卡琳·拜尔女士在演出之后曾跟他说,“这次乌镇戏剧节最让她兴奋的不仅是把西方的作品带到中国,更美妙的是交流产生的碰撞和理解。”
这种跨越文化的共鸣也正是孟京辉相信“乌镇戏剧节值得做”的核心。他认为,戏剧的终极魅力在于相遇、碰撞、融合的奇妙过程。比如,在《人类之城马拉松剧1:序幕/狄奥尼索斯》舞台上,中德两国演员站在一起,为戏剧挥洒汗水,这种深度融合的力量是令人震撼的。
近年来,有不少中国戏剧选择走出国门,孟京辉认为,“走出去”是非常必要的,而要有效对话,最需要的是共通的“语言”,比如共同的认知、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善。“艺术需要共通的语言,而交流能消除文化间的隔阂,弥补两国间认知上的缺乏。”
千山万水“走出去”,千方百计“引进来”。今年乌镇戏剧节做了一件特别的事——特意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26个嘉宾组成国际观察团,其中有日本静冈世界戏剧节、雅典戏剧节等世界顶级戏剧节的艺术总监,以及文化机构经理、制作人、总监等。“我们想让他们来看看中国戏剧节,看看中国年轻一代戏剧人的创作。”孟京辉认为,这是一种主动的、自信的文化对话。
“来到乌镇戏剧节不仅是看戏,更是在看自己。”在他看来,乌镇是个巨大的生活剧场,在这里,看戏是开启对话的起点。
比如,在转角偶遇一场戏剧惊喜,参加戏梦粮仓、起跑戏剧、夜游神等免费活动,这种基于共同生活体验产生的连接与共鸣,影响力远比单一的剧目观看更为深远。对于戏剧从业者是如此,对于观众也是如此。
回顾乌镇戏剧节走过的12年,孟京辉坦言戏剧在成长,其中有好有坏,都还需要时间的验证。不过,正是这些,共筑了戏剧文化艺术一个个美丽的瞬间。对于下一个12年,他说:“我们做戏剧节一直以来的初衷是国际性、专业性,最重要的是当代性,思考当下。未来12年,我们也会朝着这些方向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