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下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甫一公布,就在网络上下引起强烈反响。这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擘画了未来五年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蓝图。许多网友逐字逐句认真阅读公报,划出重点,品味深意。
现在,距离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还剩下10年时间。因此,“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有人说,未来五年的机遇就藏在规划里。有人说,五年规划是一种“中国式长期主义”。还有人说,五年规划是一份写给奋斗者的行动指南。
从全会公报中,我们读出了“五个心”——信心、决心、恒心、初心、同心。
一、信心
“十五五”,对于中国来说,是怎样的五年?公报用“承前启后”四个字来形容。需要看到,“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公报里指出:“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在这样的背景下,信心成为最珍贵的资源。
信心源自于“十四五”时期实实在在的发展成就。“十四五”前4年,中国经济增速平均达到5.5%,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为世界经济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确定性与前进动能”。公报还特别指出“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制度、市场、产业体系、人才资源等优势更加彰显。“坚实的家底”让我们未来五年“怎么干”有了定力,有了底气。
科学的战略规划和稳定的未来预期,也为我们增添了更多信心。当今世界,最大的确定性恰恰是不确定性已成常态。公报所明确的七大主要目标与十二项重点举措,正是一张具有确定性的蓝图。这样的战略定力与路径安排,让每个人都能感到踏实,对明天充满期待。
从大方向上看,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目标变了,但与过往相比,也有许多一脉相承之处。正是这份稳中求变、稳中应变的智慧,让中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乱云飞渡仍从容”,牢牢掌握着发展主动权。

二、决心
做成任何一件事情,都不能没有决心。决心比认识更重要,担当比方法更关键。
全会指出,积极识变应变求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勇于面对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以历史主动精神克难关、战风险、迎挑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会议强调,坚决把党的自我革命要求落实到位、坚决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从这些表述中可以看出,我们拥有实现既定目标、做好各项工作的强大决心,信念不可撼动,意志不会动摇。
有人说,决心要成功的人,已经成功了一半。决心和行动是相互联系的,不下定决心,就不可能排除万难、走向胜利。70多年来,从战火纷飞后的断壁残垣、一穷二白,到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在这漫长的跋涉中,如果我们没有抱持无比坚定的决心,志不变、道不改,就绝对无法写就这段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传奇。
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这就好比船到中流、人到半山,更需要闯关夺隘的勇毅与寸步不退的执着。面对困难与挑战,我们要有战胜它的决心。面对目标与理想,我们要有实现它的决心。怀揣这份决心,才能勇往直前,“不破楼兰终不还”。

三、恒心
五年,能承载怎样的重量?对于许多西方国家而言,五年或许只是一届政府的执政周期,足以让新执政者推翻前任的施政方略。但对中国这样一个矢志不渝迈向现代化的国家来说,每一个五年都是历史长河中的关键坐标。
全会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需要不懈努力、接续奋斗。事实上,从1953年“一五”启航,到即将开启的“十五五”新篇,五年规划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背后正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恒心。正是靠着这份贯穿七十余年的恒心,一个曾经积贫积弱的国家,才得以在接续奋斗中逐步成长为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的现代化大国。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从那时起,每一个五年规划的制定与实施,都始终围绕这一核心目标接续推进,从未因时势变化而动摇,从未因任务艰巨而退缩。即将到来的“十五五”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这是一场“接力跑”,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继续把事业推向前进。
未来五年,我们将怎样建设中国?全会绘制了一幅宏伟蓝图,既聚焦科技创新突破、产业转型升级,也关切民生改善、生态保护。许多任务都是长期性、连续性、艰巨性的,绝非一蹴而就的短期工程,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唯有每一步都踩实脚印,每一个领域都持续深耕,顶住风浪、攥紧目标,才能把蓝图变为现实。

四、初心
细览公报,有四个字跃然纸上——不忘初心。“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字里行间都让我们深刻感悟到初心的千钧重量。初心不仅是本次全会的内在逻辑,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的精神底色和力量源泉。
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一个也不能少”的誓言让近亿农村贫困人口拔掉穷根、走向小康;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蓝图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造就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万千人民群众;在科技强国的征程上,从神州问天到蛟龙探海,从C919翱翔蓝天到奋斗者号深潜万米,大国重器的背后是为民族争气的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当前,我们从事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前行路上必然有各种艰难险阻,越是如此,越要从初心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此次全会将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针对就业、收入、教育、社会保障等事关民生的工作都作出部署。全会公报昭示出,唯有将初心使命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不断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才能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交出高分答卷。

五、同心
五年规划传递出来的不只是国家的战略意图,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引导全社会共同行动的“航海图”。其中的一字一句都凝结着全社会的共同期许,也需要全社会上下齐心、团结奋斗方能圆满实现。正如全会所强调的,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五五”规划而奋斗。
五年规划的编制不仅是一个技术过程,更是求取人民群众“最大公约数”、画好“最大同心圆”的政治过程。今年5月20日至6月20日,“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开展网络征求意见活动,累计收到网民建言超过311.3万条。这样的制度安排为我们达成“五年目标”凝聚起最广泛的共识,也为我们实现“五年目标”奠定了强大的民意基础。
全会提出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六条原则,首要一条就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凝聚14多亿人的力量,才能将“因地制宜”焕发出的基层活力,与“全国大局”设定的宏伟蓝图结合起来,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生动局面。
我们相信,当新的五年征程即将开启,这份与时代同频、与人民同心的“长期主义”,一定会在岁月长河中续写更多奇迹。那么,您读出了什么?来评论区聊聊吧!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