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6日讯(记者 汪雨晨 实习生 戴心怡)初冬的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杨渡科研创新基地,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稻香。11月5日,“浙江科学传播工作现场交流会暨走进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活动”在海宁举行,一场农业与科技的跨界对话在此拉开序幕。

活动现场 图源省农科院
活动一开始,与会代表并未走进会议室,而是直接深入田间,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科学探访。作为省级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浙江省农科院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科普宣传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力。近年来,该院持续推动科研成果的社会化应用,积极探索农业科技与公众传播的融合路径,助力农业科技知识走近大众。与会代表们实地观摩了田间龙门植物表型平台如何精准识别作物生长状态,走进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进一步了解种质资源和品种培育历史。在基地实验室,一套能为植物根系做“CT”的先进系统——根系表型检测系统正在运行。它将植物地下部分的生长动态转化为精准数据,为高效育种提供了强大支撑。当抽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可见可感的真实场景,科学传播便完成了一次从“听说”到“看见”的跨越。

观摩展示内容 实习生 戴心怡 摄
交流环节中,“如何更好地理解和传播农业新质生产力”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话题。
浙江省科协科普部相关负责人重点介绍了浙江省科学传播联盟筹备工作。据了解,浙江科学传播联盟即将组建,未来进一步整合资源,凝聚合力,为浙江科技创新营造更浓厚的社会氛围。“科普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更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我们期待在全社会形成更好的科普生态,让每一位科普工作者的付出都被看见、被尊重。”浙江省科协科普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浙江省农科院已构建起一支包括专职科普人员、科技特派员和专家团队的科学传播力量,并初步形成了科普与推广体系。”浙江省农科院科研基地管理部部长黄普乐在现场分享了浙江省农科院在科学传播方面的系统布局。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