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央媒看浙江 正文

再宿建德江 从一条江、一座城看新时代浙江的诗画之美

字体:
—2023—
01/23
14:06:07
2023-01-23 14:06:07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记者 邬焕庆 商意盈 马剑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盛唐开元年间,诗人孟浩然漫游至江南睦州的建德江(今浙江省杭州建德市,新安江建德流域),忽心有所动,将天地之清丽和游旅之愁思凝聚于笔端,写下传诵至今的千古名篇——《宿建德江》。

  从此,建德江,成为刻在中国人心中的文化符号,随着中华文脉一路蜿蜒曲折、奔腾跌宕、生生不息,已是一缕缠绵的乡愁。

  近1300年后,循着诗人的足迹,新华社记者在春节前夕走访建德、再宿建德江。江中流淌的依旧是诗画江南,江边徜徉的还是那诗意栖居,似乎今人仍是诗中人。

  只是,从大唐盛世到新时代盛景,建德江还是那条江,建德江却也早已不是那条江。

  (一)

  ——移舟泊烟渚。

  2019年7月18日,在下涯镇之江村,唐玲珑为游客表演撒网捕鱼。随着当地乡村旅游的兴起,原在外打工的他回到老家,展示自小熟悉的渔民生活。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船行至黄昏,看见一小岛便喊渔夫将船停下。心绪起伏的孟浩然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江面宽阔,江水湍急,小岛被笼罩在烟雾之中,俨然人间胜景。

  建德江,以她独有的方式,抚慰着万千游子、养育着两岸人民。保护她、更好利用她,也是千百年来不变的恒久主题。

  1月19日,临近大寒节气,却是一个江南冬日难得的好天气。

  记者乘船沿建德江顺水而下,阳光明媚、碧水浩渺,两岸青山叠翠,一幅壮阔的青绿山水图映入眼帘,偶有来收网的渔民欸乃一声,为山水画增添了更多灵动。

  建德江,承续自发源于皖赣交界的怀玉山脉,全长373千米、最高落差达100米的新安江,千百年来江阔水清,尤其是新安江水库建成后,成为浙西难得的一盆清水。

  如何让建德江更好造福一方,也曾走过弯路。一二十年前,发展方式粗放,江面上密密麻麻的养鱼网箱,工业废水、农业用水、生活污水排入江中,导致水质恶化,敲响了保护水环境的警钟。

  “应该说,20年前开始实施的‘八八战略’,让大家知道了我们应该走哪条路。”建德市委书记富永伟说,“生态是建德江发展的命脉。”

  治水先治污。清除黑河、臭河、垃圾河,聚焦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剿灭劣质水,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经过多年奋战,目前建德12个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已经实现了可喜的100%。

  提升水环境,还要水岸同治。近年来,建德通过城市防洪工程、梅城大坝加固工程等多轮堤防建设,三江两岸堤防达标率达到95%;实施新安江综合保护工程,打通两岸沿江景观廊道,建德江边处处是“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美景。

  目前,建德江水质常年保持在Ⅲ类水以上,其生态建设实践也在全国多地推广,成为我国生态文明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先行者。

  建德江的故事是浙江江河流域环境治理的缩影。

  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兴,也曾因用环境来换发展而面临“江南水乡没水喝”的困境。近20年来,从“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到智慧治水……浙江走出了一条以治水作为突破口的转型升级之路。

  上图:1956年拍摄的新安江大坝坝址(新安江水电站供图);下图:2020年7月8日开启9孔泄洪的新安江水库(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2023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浙江省控断面优良水质比例已达97.6%,同比提高15.2个百分点。

  清晨,就着晨曦在西水公园里打太极;晚饭后,在家门口的江边绿道散步,这是建德洋溪社区居民陈樟妹的日常生活。“我从小在江边长大,明显感觉到这几年这里变化很大,天蓝江清早已是常态。”陈樟妹说。

  位于建德江铜官峡口的新安江水电站,是新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制设备和自行施工的大型水电站。百废待兴的年代,这座“三自”水电站不仅补上了华东能源缺口,更带给人们无尽的精神激励。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新安江水电站的发电功能减弱,但生态效益却日益凸显,成为浙江乃至长三角地区防洪水、保供水的重要屏障。

  国网新源集团有限公司新安江水电站总经理李建华介绍说,从新安江水电站70米深处喷涌而出的江水,常年保持14℃至17℃恒温,遇上相对较高的气温后,清晨和傍晚会在江面上形成若有若无的白雾。

  如今,江水明净清澈、天光倒影如画、江面薄雾氤氲,“白沙奇雾”也成为建德江独有的一道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纷至沓来。

  这条江,如今更美。

  (二)

  ——日暮客愁新。

  2022年05月17日,在建德市航头镇航川村,“堂前燕”宣讲员范胜利点评村民陆庆娟的手机摄影作品。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水面泛起雾气,天色越来越暗,远处的山峦已经隐入夜色之中。暮色中的建德江江面开阔平静,一缕新愁涌上孟浩然的心头。

  距离诗人几公里外,地处三江口的睦州州府所在地梅城正在爆竹声声中欢庆新年,人流涌动,商贾云集,一派繁华壮阔的盛唐气象。

  事实上,自唐(武周)万岁通天二年(697)州治迁至梅城,直至1959年,建德的梅城镇始终是州、府、路、专署所在,从古睦州到古严州,文脉不断,薪火相传。

  “八八战略”实施以来,建德在找准自己的生态优势之后,将具体的发展举措精准落在了文旅创新、守护传承传统文化这步棋上。

  “梅城古城核心区域面积1.56平方公里,居住人口超过3万人,其中大量人口居住在历史古迹周边和历史建筑内,给保护工作带来重大压力。”梅城镇党委书记邹泉说,为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抢救性保护历史建筑,梅城2018年以来实施古镇水系综合整治、棚户区改造、镇域环境综合整治等各类重大项目34个。

  一场赓续传统文化、打开古城复兴空间的行动在建德江畔接力展开。建德市委宣传部部长程星火说,这一过程中梅城十分注重听取百姓的意见,“有座古桥桥柱缺失,我们根据百姓记忆进行重刻。后来打捞到旧物一看,几乎一模一样。”

  两年时间,梅城搬迁住户3000余户,完成企业搬迁31家,涉及房屋拆除、降层100余幢,最高的一幢从7层降到2层,一条流淌千年的玉带河被重新唤醒,千年古府“一轴一带一环六区”的古城保护利用功能布局正式形成。

  “层高降下来,望得见山了,看得见水了,乡愁自然就回来了!”邹泉说,梅城核心区征迁后,近一半原住民仍选择留在古城生活。

  2019年8月14日,市民在建德江畔绿道晨练(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一座江南古府从记忆深处被“打捞”,重现人间,其背后是浙江正式启动千年古城复兴工作的努力。浙江公布首批11个试点中,嘉兴崇福镇、金华芝英镇、宁波慈城镇等在列。这些曾经的郡治、州府、县衙所在地,有望拂去时间的尘埃,再现往昔辉煌。

  腊月二十九,记者从澄清门入城,穿行在梅城的大街小巷,年味充盈在空气之中。江畔半朵梅花形状的城垛下,年俗活动早已排到了大年初六。

  看到家乡的变化,梅城人钱敏选择回家创业,在梅城开了非遗咖啡馆。“冲泡咖啡的用具基本都是当地竹编,希望客人在享受美味咖啡的同时更多了解传统文化。”她说。

  建德江,自古因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成为历代诗人们的心仪之地。仅唐朝一代就有126名诗人溯江而上,纵情山水之间,留下步步屐痕和不朽之作。

  之江村,位于建德市下涯镇黄饶半岛,因地处“之”字形的江畔而得名。建德江在此流速趋缓,形成了冬暖夏凉的小气候和“山、江、田、村”的独特景观。

  经过重点文旅经营和开发,如今的之江村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摄影文化村,建德江畔古朴的渔耕文化成为摄影师镜头里经典的画面,声名远播。

  “归根到底,名气就是门前这一江春水和流淌千年的文化。”下涯镇镇长诸葛林说,“而名气就是我们发展旅游业的底气。”

  传承千年,源远流长,之江村是“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省域品牌的生动实践。

  2023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其中明确,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几声鸟鸣唤醒了之江村的清晨,渔民唐玲珑在家门前撒开了渔网,一如他的祖祖辈辈。就在他身后,时速250公里的杭黄高铁疾驰而过。

  古与今、慢与快,在这一瞬间,完美融合。

  (三)

  ——野旷天低树。

  2019年3月19日,游人在建德下涯镇江畔的油菜花海中游玩。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平野旷莽、天穹低垂,近处的树似乎比远处的天还要高,此时呈现在孟浩然眼前的壮阔景象,让他对自然心生敬畏。

  对自然保持敬畏,做好生态环境的“托管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建德江两岸人民已经深深扎根的理念。

  “农夫山泉有点甜”“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这两句广告语让农夫山泉红遍大江南北,也让建德的好山好水深入人心。1996年,农夫山泉在建德建立首个生产基地,截至目前已投资35亿元,年生产能力达446万吨,平均每小时可以生产9万瓶饮用水。

  深化“八八战略”的实施,为了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建德进行了多轮产业转型升级。

  富永伟说,建德曾经的八大行业,例如化工、建材水泥等都被慢慢精简,化工企业从200多家减少到不到20家、水泥企业从近40家减少至3家,用最严格的环保标准,为的就是保护一江碧水,发展生态型产业。

  新安化工就是建德绿色化工的代表企业,在风景秀丽的江畔,与建德携手共度了半个多世纪。“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企业”,这句话在新安化工得到了完美印证。

  “简单说,我们以氯为桥梁,让硅和磷实现流动转化和高效利用,最大程度减少污染。”新安集团总裁吴严明说,新安化工多年来坚持发展循环经济,2022年集团销售收入超200亿元,同时实现每年节约矿产资源近百万吨,减少高磷高盐废水、废酸排放几十万吨。

  事实上,作为“两山”理念发源地的浙江全省,深谙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辩证法:GDP排名多年位居全国第四,建成全国首个生态省,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

  近年来,建德大量引进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2022年,建德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2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0%,增幅均居杭州前列。

  2019年5月12日,在建德航空小镇驼峰跳伞基地,外籍跳伞教练(左一 、左三)带着体验者登机。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在建德航空小镇,无人机制造企业浙江翔龙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今年1月刚刚落户,春节后便可投产,预计今年便可实现年产无人机、无人船3000余套。

  航空小镇位于20世纪60年代建德“横山钢铁厂”旧址。炼钢厂、广播站、旧仓库等工业时代遗存中充满了飞机制造、通航文旅带来的科技感。截至目前,航空小镇已引进重点项目30余个,集聚通航以及关联通航上下游企业共268家。

  在航空小镇的东北一二十公里处,是建德杨村桥镇的草莓小镇。统一流转后的土地上是整齐划一的草莓大棚,路边是一个个草莓小屋,红颜、粉玉、章姬、白色恋人……正值草莓热销季节,莓农在草莓小屋里热情售卖。这些草莓,每年为建德带来了超45亿元的产值。

  “我们种草莓的农民‘第一年盖房子、第二年装房子、第三年买车子’。村里本来就有种草莓的传统,随着品种增多、品质提升,种植智能化,草莓已经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黄金果’。”杨村桥镇党委书记苏晓明说。

  宜居宜业、极具发展特色和潜力,已经成为建德这座浙西小城迈向新时代发展的另一个注脚。

  (四)

  ——江清月近人。

  上图:明代画家项圣谟《剪越江秋图卷》所绘建德江段风景(故宫博物院供图);下图:2023年1月20日,无人机拍摄的同一段江面(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茫茫四野,江水悠悠,明月孤舟。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诗人孟浩然感慨地发现,这江清水、这轮明月此刻和他是如此亲近与和谐。

  明月照耀古今,洒下漫天清辉。

  如今的建德江畔,已经创下全国文明城市的建德正在致力于书写和谐这篇大文章。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这个江畔小城的内生动力得到有效激发。

  一摞笔记本,十年走访路,上百个已解决的基层问题,寿昌镇十八桥村党总支书记邵双很感慨:“走村这么久,和村民就像家人一样了。”

  自2011年12月起,建德将乡镇干部与具体的行政村结对,并要求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体恤民意,“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这项工作自2014年在建德全市推广后,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近3万个,并于2020年入选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在拉近乡镇干部与群众距离、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同时,建德还搭上了数字化改革的浪潮,加快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建村钉”的试点和推广就是一大成果。

  2020年7月上线的“建村钉”全称为“建德乡村钉”,是集宣传发布、在线沟通、协同办公、便民服务和干部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数字平台。“钉管家”则是“建村钉”的后台处理员,基本上都是每个村的村干部,致力于对村民的需求做到“一呼百应”。

  一扇乡村数字治理的大门,在建德的基层治理实践中被推开。据统计,目前建德市16个镇街、256个村社、52万人口信息已全部上“钉”,日活跃高达10.72万人。

  以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和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绘就百姓幸福底色,建德江畔的这幅新图景是浙江在“八八战略”统领下,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浙江全面深化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建设,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快推进“最多跑一地”改革,推动社会治理制度完善、风险管控能力提升,加快从“事”到“制”“治”“智”的转变。

  建德,因吴王孙权封大将孙韶为“建德侯”而得名,寓“建功立德”之意。千百年来,“建功立德”精神厚植在建德人的基因之中,构成了城市的形与魂。风景秀美的建德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文明之风吹遍建德大地。

  三江口的一条渔船上,一场别开生面的宣讲会正在进行。宣讲小分队成员的平实话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1月19日深夜,借宿建德江。

  当窗外依旧有船影,仍然是青山如黛、碧水东流,记者的脑海中始终回放着白天的点点滴滴和《宿建德江》古诗悠远的情境,似乎在一个巨大的时空矩阵里穿越,有融通相似也有截然迥异。

  和1300年前的诗人所融通的,是不变的一江碧水,似乎千百年来它就是如此,不改颜色,亘古向东。

  和1300年前的诗人所见所遇不同的,是这山水间已经变换了的人间盛景,艰涩难行的古水路早已被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高铁所取代,人民的富庶、安宁与和谐超越了此前的任何一个时代。

  经宿一晚,晨起行走在建德江畔,欣然发现在大寒节气里,这里的“迎春一号”油菜花已经盛开。

  陌上花已开,之江春来早。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建德江;诗画;浙江责任编辑:庞舒青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