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央媒看浙江 正文

“不务正业”的“吸管大王”

字体:
—2025—
10/23
09:44:14
2025-10-23 09:44:14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记者 王丽玮

  机器架好,麦克风别上。“三、二、一,开始!”

  10月21日,第31届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出口商品展在浙江义乌开展。记者在“双童”展位前见到楼仲平时,他正对着镜头录制短视频,讲述的正是自己的创业经历。如今,这位年过六旬的“吸管大王”,已然成为短视频平台上备受关注的“网红”创业导师。

  楼仲平是土生土长的义乌人。14岁那年,他放下学业,挑起货郎担,开始走街串巷。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吸管行业。此后三十多年,他倾注心力,将一根平均利润仅0.0008元的吸管,做到全球行业第一。

楼仲平在镜头前“重拾”老本行。受访者供图

  楼仲平在镜头前“重拾”老本行。人民网记者 王丽玮摄

  谁也想不到,功成名就之后,楼仲平竟迷上了拍短视频。他的视频号更新很快,几乎每两三天就有一条新内容发布。不少人评价他“不务正业”,说他“一心只想当网红”。

  对此,楼仲平不置可否。他心里装着一幅更大的蓝图。这幅图,就藏在“双童”展位之中。

  作为参加了整整30届义博会的“老面孔”,“双童”的展位从一个扩展到六个,总面积达到30平方米。展品也从最初单一的普通吸管,拓展到如今的2000多个品种。面对这一切,楼仲平有太多故事可以讲述。

  展会现场,为增强视频效果,楼仲平“重拾”老本行——扮成卖货郎。他以围观群众为观众,肩挑扁担,手摇拨浪鼓,对着镜头将往事娓娓道来。

  “我14岁辍学,做起了小货郎。挑担那三年,为了换到更多、更好的货,基本是早上四点半起床,晚上九、十点才回,一天至少跑35公里……”

楼仲平正在拍摄短视频。人民网记者 王丽玮摄

  楼仲平正在拍摄短视频。人民网记者 王丽玮摄

  楼仲平说,随着社会发展,货郎担渐渐退出历史舞台。1993年底,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手了一家吸管厂。普通的一次性塑料吸管看似没有多少科技含量,多数人只视其为小生意,唯独他将其当作一生的事业。1995年,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工商局注册了“双童”商标。

  展台最底层,陈列着一批“朴素”的吸管。楼仲平说,最初参加义博会时,他带来的就是这种印着“双童”商标的普通吸管。“主要是为了方便客户找到我们。”他说。

  后来,随着互联网兴起,“双童”开始拓展外销业务。“外销有个特点,采用电子结算,这就要求产品必须印有条形码。我当时连条形码是什么都不知道。又听说申请条形码必须先制定企业标准,我也不懂什么是企业标准,就参照当时义乌唯一的企业标准《义乌水泥厂产品标准》,起草了‘双童’的企业标准。”正是这份标准,为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让他意识到标准化的重要性。

  自此,“双童”先后参与地方行业标准、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产品质量不断提升,企业也逐渐走向巅峰。

  然而危机悄然而至。企业规模连年翻番,利润却持续摊薄,大客户牢牢扼住议价权。在行业尚未察觉之际,楼仲平果断转身,借助互联网主动链接全球分散却优质的小客户。

一名客商正在拍摄双童的创意吸管产品。人民网记者 王丽玮摄

  一名客商正在拍摄“双童”的创意吸管产品。人民网记者 王丽玮摄

  “看,这些造型各异的吸管,就是我们当时推出的定制产品。”展台另一侧,一批爱心造型的吸管吸引了不少客商询价。凭借个性化定制,楼仲平彻底打破了薄利多销的行业铁律。2013年前后,发往巴西的一批足球吸管,客户足足订了十多个货柜,利润率远远超出了普通吸管产品。

  讲到这儿,楼仲平喝了口水,清了清嗓子,继续他的讲述。

  “就在企业高速发展时,‘限塑令’出台,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双童’没有坐以待毙。”他说。

  展台一侧,一批白色吸管被摆在醒目位置。楼仲平介绍,这是“双童”今年新推出的可降解吸管,采用天然生物基材料制成,即便在海水中也能完全降解。

  不仅如此,“双童”还研发出秸秆、玻璃、不锈钢等材质的吸管;“可以吃的吸管”,以红薯粉、木薯粉为原料;甚至还有装有传感器的智能吸管,能记录饮水量,为消费者提供健康建议……如今,“双童”年销售额已达2亿多元,占全球中高端市场份额约10%。

  “今年12月,公司13条无人生产线将正式投产。届时,产品从生产到入库的时间将从一天缩短至3小时,实现效率的跨越。”他补充道。

双童新开发的可降解吸管。人民网记者 王丽玮摄

  “双童”新开发的可降解吸管。人民网记者 王丽玮摄

  近年来,“双童”在中国、日本、欧盟市场的占有率纷纷登顶,这也让楼仲平再次察觉到危机。这些“第一”意味着什么?是占比的极限、增长的极限、利润的极限。企业若要穿越经济周期,就必须打破原有模式。

  于是,他鼓励员工开拓“第二曲线”,并于2017年出资搭建创业共享平台。2020年,他推动组织架构扁平化、去中间化改革,将生产划分为七个经营体、销售划分为九个经营体。

  截至目前,“双童”创业平台已成功孵化16家创业体和26个经营体。2018年至2023年的五年间,规模相当于再造3.5个“双童”,并成功反哺主业,形成了以吸管制造为基础,国际贸易与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新产业模式,实现了从“一根吸管”到“创业平台”的转型。

客商与双童商学院工作人员互加联系方式。人民网记者 王丽玮摄

  客商与双童商学院工作人员互加联系方式。人民网记者 王丽玮摄

  在“双童”展位,一半面积都用于展示创业共享平台。这些创业体将业务拓展至进出口、国际贸易、供应链、财务等多个板块。展会开幕不到半天,已有数十位客商前来洽谈合作。

  此外,楼仲平还创办了双童商学院,把课堂搬进工厂,将“双童”实战经验传授给创业者,开创了“实战型”教培新模式。2024年,已有35000人走进“双童”学习。

  作为创业导师,楼仲平不仅线下授课,也活跃在线上。“我认为输出是最好的输入。从网友的反馈中,我能学到很多,推动自我成长。”他说。

楼仲平“跳出一根吸管”,坚定推进“破界创新”的故事仍在继续。人民网记者 王丽玮摄

  楼仲平“跳出一根吸管”,坚定推进破界创新的故事仍在继续。人民网记者 王丽玮摄

  因为频繁直播,公司年轻人调侃他:“一天到晚在短视频里‘画饼’。”楼仲平却不以为意:“如果因此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企业,帮他们把‘饼’变成现实,对我来说也是莫大的荣幸。”

  临近中午,楼仲平的短视频拍摄仍在继续。他带领“双童”主动跳出“一根吸管”的认知局限,打破路径依赖,拓展组织边界,坚定推进破界创新的故事还在书写下一章。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义乌;创业责任编辑:吴珂珺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