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白衣天使温暖援疆行
2016年11月27日 06:55:32 来源: 钱江晚报 钟卉 通讯员 蒋曦

  浙江援疆医疗队在阿克苏开展义诊活动。

  浙江在线11月27日讯(钱江晚报记者 钟卉 通讯员 蒋曦)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阿克苏,是我省支援新疆的对口地区。因为地处中国西北边陲,医疗条件落后以及医学人才的匮乏,使得当地很多复杂的手术只能依靠外援,尤其是较偏远的县乡,医生能做的或许只有转院。

  2014年,浙江省第八批援疆工作启动。我省根据好中选好、优中选优的原则,先后选派了来自浙江省市各级三甲医院的166名优秀援疆医生医疗帮扶阿克苏地区,其中既有经验丰富、业内知名的专家,又有年富力强、医术精湛的骨干医师,大部分学历都在研究生以上,涵盖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重症医学科等各个医疗领域。

  近日,记者走访了几位援疆医生,他们的故事或许能拼接起这群穿白衣的浙江援疆人缩影。

  王定坤:

  他的医术被赞能起死回生

  11月22日,阿克苏迎来了这个冬天的初雪。凌晨两点,温度已降至零下,援疆医生王定坤接听了阿克苏第二医院的求助电话后火速起身,顶着夜幕冲向医院——当地一维族小学生遭遇车祸致重型颅脑损伤,目前深度昏迷,急需专家会诊抢救。

  加上准备时间,脑外科手术一般至少需要4个小时。对王定坤来说,通宵开刀是家常便饭,不能按时吃饭、作息紊乱、体力透支都是小事,对身体最大的伤害是“吃射线”——其中有一部分脑血管介入的微创手术要穿着重达几十公斤的铅衣在血管造影机放射出X线的导管室里工作,手拿着导丝、导管小心翼翼地为患者解除疾患,而自己却接受着射线的侵蚀。如果把介入手术室的医生比作蜡烛的话,那么他们就是在照亮患者生命的同时,慢慢地损耗着自己的生命。而在南疆,更糟糕情况的是,医院的设备大部分老旧、落后,以王定坤所支援的兵团第一师医院为例,血管造影机常年来都是小平板的,对人体的辐射量是内地3D大平板的好几倍,这对医生的晶状体、甲状腺等等都是加倍的伤害。

  王定坤来自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擅长脑部有关的常规和介入手术,当地医院请他做“指导医师”,其实根本不用王定坤顶岗作业。可是王定坤坚持参与每一台他组里的手术:“不能光嘴上指导,而不俯身做事。只有我们参与到每一台手术中,才能扎实地手把手地传授当地年轻医生新理念、新技术。”

  脑外科基本都是急诊,疾病来得急又重,随时需要医生做手术,对医生的医术和心理素质都是极大的考验。今年3月19日,浙江援疆医疗队到新和县开展为期两天的义诊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新和县人民医院医生发来求助:当地维吾尔族群众奥斯曼·吐尔地酒后从二楼摔下,昏迷不醒长达10小时,瞳孔散大,处于死亡边缘,生命危在旦夕。当地医生没人敢接这台手术,哪怕对于王定坤来说,手术的风险也非常大,如果冒险接下,万一没救成功,会砸了自己的招牌。然而他并没有犹豫,当即手术,从下午6点一直奋战到晚上11点多,把奥斯曼兄弟从死亡线拉了回来。

  从那以后,但凡新和县医院无法医治的脑部重症患者,都一股脑地往王定坤所在的兵团第一师医院送,因为都传“援疆医生的医术能起死回生”。

  项晓骏:

  亲情与使命的选择

  2015年8月24日,浙江省中医院肾内科的副主任中医师项晓骏来到阿克苏地区阿拉尔市开展援疆工作。

  对于家有重病老母的项晓骏,来援疆前内心曾经历过无数场战争。2013年底,单位找项晓骏谈话,希望他能去援疆。去大西北体现人生价值,未尝不让这个杭州土著心动。可是身为人子,项晓骏却无法挪开脚步:一年前他的母亲横结肠癌手术,经历6次化疗,还未完全康复,怀着要在母亲床前尽孝的坚持,他没有答应。2015年初,由于医院原定的第二批中医师因客观原因不能赴疆,领导再次找项晓骏谈话。而这次,依然心有顾虑的项晓骏,意外地得到父母、妻儿全力的支持:去吧,完成你的理想和使命。

  在举家默默支持下,项晓骏在阿拉尔一边坐诊,一边带徒弟。他通过与浙江中医院平台的接洽,引来了先进的技术项目,扩大了科室的诊疗范围,完善了诊疗手段,规范了诊疗流程。他还与浙江省中医院“国家级名老中医李学铭传承工作室”联系,使徒弟们能利用工作室庞大的数据资料库进行学习。如今,他的3个徒弟已经能够独立坐诊。

  然而,病魔无情,2016年6月,项晓骏母亲再次查出癌症:乳腺癌,当月在浙一进行手术治疗,之后需6次化疗再加放疗。远在万里之外的项晓骏,只在母亲手术期间请了半个月的假期前来探望,之后便匆匆返回新疆——阿拉尔的病人也急切需要他。国庆期间,项晓骏利用假期回杭看望母亲,日记里,他写下:“10月7日是母亲第5次化疗,见到她时,头发已经掉了大半,脸略有浮肿,愧为人子,很想和她说一句宽慰的话却被热泪哽住。”

  援疆后,项晓骏每天都准时和家人视频聊天。视频那头,9岁的女儿常常陪在奶奶身边,一句懂事的“爸爸你放心,有我陪着奶奶”,让项晓骏万般滋味涌上心头,“我一定要将我在这里的工作完美收官,才不辜负家人无私的付出与支持。”

  李惠萍:

  有爱心的温州妈妈

  如果说医院是一个生与死较量的战场,那么急诊科就是这场战争的先头部队。援疆医生李惠萍来自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从事急诊医学专业20多年的她,每天接触的都是急危重症的病人。然而见惯了生死,李惠萍的心却一点没有变“硬”,每遇到无助的患者,总想伸一把援手,尽自己所能为对方做些什么。

  在阿克苏的急诊科,每年都会收住不少无主病人。而大部分无主病人,实际上就是被亲人抛弃,或者无亲无故,生活潦倒的人。很多无主病人被送过来时,都是又脏又臭,不少身上都有很多的蛆虫。每每遇到这样的无主病人,李惠萍除了为其医疗护理外,总会自掏腰包买上牛奶和食物,让他们吃饱穿暖。

  今年8月,阿克苏一名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19岁土家族少年因家境困难,无钱支付学费,一时想不开而服毒自杀,抢救后住进李惠萍所在的急诊重症监护室。

  看着这个和自己儿子一般大的孩子,脸上显露的却是与其年龄极不相符的沧桑和憔悴,李惠萍又坐不住了。

  “医者仁心,很多时候,我们不光要治病,还要治心,尤其是自杀患者,往往来自农村,受教育程度不高,家境也不富裕,而自杀的动机往往来自经济或感情上的打击。一点微不足道的小事可能就会给他们带来一时的冲动,而结果往往酿成终身大祸。一次自杀未遂者容易造成二次伤害。我们若能及时地心理疏导或者为解决其现实困难出谋划策,能在很大程度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当天,李惠萍带头捐款并在朋友圈里发了信息,希望有好心人能为这个孩子伸出援助之手。李惠萍的亲人、同事、好友都在第一时间慷慨解囊,为这个孩子筹集了一万多元的学费和生活费,并保障了他未来4年学费都有爱心赞助来源。受到李惠萍的爱心感染,地区一院急诊科的医生和护士也纷纷捐款,为这位学生伸出了援助之手。在组团式援疆的汇报会上,李惠萍医生被医院称为“有爱心的温州妈妈”。

标签: 医生;阿克苏;无主病人;母亲;医术;急诊科;新和县;浙江;化疗;爱心 责任编辑: 金林杰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