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14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袁华明)在浙商博物馆里,停放着三辆有“中国第一”标签的汽车,分别是1998年拉开中国民营企业造车序幕的“吉利”、2000年成为“中国第一个女企业家造车”的“万丰奥特”、中国首款正式量产销售的纯电动汽车的“众泰”。
今天,当人们再次回首去总结浙江民企造车的发展路径时,也许是另一种心情:曾经筚路蓝缕丝毫不能掩盖今天的辉煌,曾经的失败也是今天成功的基础。
从叶文贵到李书福
怀揣梦想不愿服输
怀揣造车梦想的人,大抵有着常人所不具备的霸气和豪气,也带着一份韧劲,对认准的方向不会放弃,哪怕是失败。无论是叶文贵还是李书福,他们都属于这一类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都没有认输过。
在浙商博物馆里,也陈列着叶文贵的电动轿车,尽管这只是一个红色玻璃钢汽车车架的壳子,但却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叶文贵如今已非常低调,这位比李书福、吴建中出道更早的“造车人”在投入1500万元之后,仍未能实现商品化,但其电动汽车研制道路却为后来者打开了思路、奠定了基础。上世纪80年代,当“万元户”还异常稀缺的时候,叶文贵已经坐拥千万资产,1988年开始研发电动轿车。
有报道称,叶文贵小时候,就已经会组装收音机了。到了初中,叶文贵的物理成绩出奇得好,老师上物理课用的那些模型,都是老师让叶文贵做起来的。事实上,在黑龙江上山下乡9年时间里,叶文贵就已经有了造车的梦想。叶文贵清楚地记得1989年秋,第一台四轮四座电动汽车试车成功时的情景。这辆汽车玻璃钢车身,一次充电需要一夜时间,一次可跑100多公里,这台样品车于1990年获得国家级新产品证书,“这个在国际上也属于领先水平。”
和叶文贵一样想法超前的造车“狂人”还有李书福。
记者在李书福的老家临海采访时发现,至今仍有人记得当初乘坐吉利汽车时的场景。在临海当地政府机关工作的一位人士去见证了吉利的第一批汽车的下线。他告诉记者:“开始还没敢坐,有一次没车了就只好坐上一辆吉利车,结果半路还抛锚了,幸好简单处理了一下又能开动了。”说到当初的情形,这位人士称,当初确实并不看好,令他没想到的是后来吉利发展得这么快,产品也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了。
1982年,高中毕业后的李书福靠着一台照相机开始创业,当时他就是给人照相的。在造车之前的十多年里,李书福干过六七个行业的活,在摸爬滚打中积累的经验成为后来李书福造车的最大资本之一。
周围不少人都说,李书福能够在摩托车生意红火的情况下毅然选择汽车行业,甚至愿意为其倾家荡产,其实“与他敏锐的嗅觉与偏执的性格息息相关”。在李书福看来,当时的汽车产品价格太高了,有很大的机会,他坚信政策总有一天会放开,而在这之前他正好可以利用好时间研究汽车技术和建设造车基地。
从叶文贵到李书福,浙商造车梦从未断过。“浙商造车之旅,集中体现了敢想敢闯敢干敢于突破创新的浙商精神。自李书福率领吉利汽车成为中国第一家拿到轿车生产资格的民营企业之后,有数十个‘浙商造’汽车品牌先后崛起,创造了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历史上的多个第一,也让浙江成为中国拥有民营造车企业最多的省份,这些成就将进入浙商博物馆被人们所牢记。”浙江工商大学教授孙启明说。
从做配件到造整车
转型升级各显神通
整车制造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浙江,建国后由于特殊原因,在产业布局上更多地偏向于轻工产业。不过,勤奋的浙江人,愣是在汽摩配产品上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在浙江很多县市都有汽摩配产业,至今我们仍能在慈溪、宁海、瑞安、诸暨等经济发达的县市看到已经形成鲜明块状特色的汽摩配产业。
今天再来看浙江民企的造车梦,我们发现,其实有不少当初就是从汽摩配产业中走出来的。
熟悉鲁冠球的人都知道,这个新中国最早的一批创业者,在1969年就带领六位农民创立宁围公社农机厂。他也早已成为国际社会认知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经典形象。从生产万向节到造出整车,鲁冠球和万向集团无疑是成功者。万向集团瞄准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早在1999年就开始筹划成立电动汽车项目组,并于2002年成立了万向电动汽车有限公司,当时万向的方针是按照电池-电机-电控-电动汽车的阶段性制定的。如今,我们在杭州街头能看到不少万向集团生产的电动公交车。
起步于浙东山区的万丰奥特,它的造车过程也同样是浙江民企造车梦的一个缩影。从生产摩托车轮毂、汽车铝合金轮毂到后来造出万丰汽车,也是循着从零部件制造到整车研发制造这一路径。从本世纪初设立整车制造基地开始,万丰奥特旗下的上海万丰汽车一度形成单排皮卡、双排皮卡、厢式客货两用车及多功能商务车等宽系列、多品种车型的产品格局。不同的是,万丰奥特在整车制造方面经历了一些曲折,随后对自身的产业布局也进行了调整。
进入新世纪以来,2004-2005年成为浙江民企造车的一个高潮期。2005年7月,瑞安云顶与一汽签约建立专用汽车生产基地;8月浙江飞碟和泰州永源汽车合作后的第一款车型“飞碟UFO”上市销售;9月浙江青年汽车在山东泰安青年汽车工业园奠基;11月波导新车现身,并有消息称,波导已通过收购神马曲线突围;12月中誉参股组建浙江中誉发展汽车公司。在当时这一系列的造车事件当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其中有不少汽车企业就是从汽摩配发展起来的。
产业链的成熟与市场利润的日渐稀薄是浙江汽配企业决定转身做整车的基础,经历了原始资本积累阶段后,浙江民企普遍存在一种做强、做大的愿望,而通过汽车产业链自上而下的顺势转移,成为不少企业的选择。
从汽摩配这种零部件的生产制造到整车制造,这中间需要跨越太多的门槛,虽然不是每一家企业都会成功,客观地说,对大多数汽摩配企业来说,真正转向整车生产的可能性并不大。但是浙江企业造车的梦想却未停步,梦想的力量也推动着产业不断前进,在汽摩配生产商向整车制造迈进的过程中,企业转型升级的轨迹也变得更加清晰。
从换技术到搞并购
全球资源为我所用
汽车工业,我们落后发达国家是不争的事实。通过“市场换技术”模式,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少数中外轿车合资企业建立,直到中国加入WTO,世界各大汽车跨国公司在中国合资设厂进行本土化生产。前商务部长吕福源在谈及“市场换技术”时曾说,中国必须有自己的骨干企业。
“市场换技术”也让国内汽车消费市场需求得到了满足,对民族汽车工业而言也换回了一定的技术。浙江民企在造车过程中发现,除了自主创新,并购成为新时期获得技术的又一手段,而且这比“市场换技术”来得划算。
吉利并购沃尔沃的跨国联姻成为国内汽车业的美谈。2010年8月2日,吉利控股集团正式完成对福特汽车公司旗下沃尔沃轿车公司的全部股权收购。6年来,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各自都实现了快速发展。
不久前李书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再次谈到了吉利与沃尔沃。“沃尔沃在汽车安全方面的技术,已经深刻作用在了吉利博越、博瑞、帝豪GL等新一代产品上。而吉利汽车在中国市场的触角,也在帮助沃尔沃实现真正意义的全球复兴。”互利共赢、齐头共进,这是这场最初不被看好的收购如今的真实状态。在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新格局中,吉利与沃尔沃的融合发展,为全球提供了一份弥足珍贵的中外合璧样本。
并购的脚步并没有停止。2012年,万向完成对美国最大的新能源电池制造商A123公司的收购,紧接着次年的2月,万向美国分公司以1.49亿美元的价格成功购得美国电动车公司菲斯科,一年后菲斯科正式更名为卡玛汽车。
对鲁冠球而言,在海外造轿车只是其迈出的第一步,在国内生产电动轿车才是真正的圆梦,万向集团已与上汽合资成立新能源客车企业。
事实上,国内的产业重组已对浙江汽车产业产生了积极影响。更早时的2010年4月,广汽集团与吉奥汽车在杭州签订重组协议,广汽集团将以货币为主出资,吉奥汽车以其汽车产业相关资产出资,共同将原吉奥汽车相关资产整合成为一家广汽集团与吉奥汽车股比为51∶49的合资公司。重组后的合资公司的企业名称为“广汽吉奥”,双方将提供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方面的支持,进一步激发原有产能、产品、团队的活力;另一方面,合资公司将利用原有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在经济型汽车及城镇、农村、海外新兴市场等领域发挥竞争优势。
无论是“市场换技术”还是海外并购,对浙江民企来说,整合全球资源为我所用,并体现在整车制造当中,这才是最关键的。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