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又有三件!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公布 浙江这些珍贵档案文献入选

字体:
—2023—
01/20
16:14:59
2023-01-20 16:14:59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王璐怡 共享联盟·省档案馆 张方舟 张梦怡

  农历新年将至,浙江档案文献工作也收获好消息!

  近日,国家档案局公布了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评选结果,共55件(组)档案文献入选,浙江的《竺可桢日记》手稿、新安江水电站建设档案、鱼鳞图册3件(组)珍贵档案文献入选。

名册1.png

名册2.png

  此前,浙江已有清代《清漾毛氏族谱》、汤寿潜与保路运动档案等8件(组)档案文献入选。至此,浙江共有11件(组)档案文献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据介绍,2000年开始,国家档案局建立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并组织申报评选工作。目前已组织5批申报和评选,共有198件(组)珍贵档案文献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名录的建立,有力推动了珍贵档案文献的保护和宣传,并为我国申报世界记忆名录和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提供了资源储备。其中13项档案文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14项档案文献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一起来认识下这三件珍贵档案文献——

  1、《竺可桢日记》手稿

  浙江首次高校藏档案文献入选

1652254571750_627b676b159bb84d79abbc35.jpeg

  浙江大学档案馆藏《竺可桢日记》手稿节选。

  《竺可桢日记》手稿是我省首次高校藏档案文献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竺可桢日记》手稿目前馆藏于浙江大学档案馆,由近代著名气象学家、教育家竺可桢1936年至1974年间撰写的日记组成,共56本合计约900万字,是竺可桢为抗战救国、科教兴国而殚精竭虑的真实写照。《竺可桢日记》被史学界公认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名人日记之一”。

  2017年5月21日,浙江大学120周年校庆前夕,竺可桢之子竺安代表亲属向浙江大学进行了捐赠。在捐赠时,竺安表示,把《竺可桢日记》手稿捐赠给浙大,是为这批珍贵史料找到了最好的归宿。

  “最好的归宿”,背后道出的是竺可桢和浙大的深厚情缘。1936年,在浙江大学内忧外困之时,竺可桢受命出任校长,此后,带领浙江大学从一所普通大学,穿越抗战硝烟,克服重重艰难,发展崛起成为载誉史册的“东方剑桥”。他担任校长一直至新中国成立,历时13年。在浙大期间,他倡立了“求是”校训,并明确提出大学要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领袖人才。

9BCA4D4166DFE0A7A86DB425925_4B00903E_10852.png

竺可桢及其题词。

  56本日记,尽管大小、厚薄、新旧都不一样,但不论是日记格式还是内容,均处处彰显竺可桢一丝不苟、求是求真的科学家精神。日记见人见事,比如《竺可桢日记》中就记录了西迁时期,立“求是”为校训的重要历史事件。1938年,竺可桢提议,经浙大校务会议讨论,正式确定以“求是”为浙江大学校训,并请国学大师马一浮撰写校歌,阐述校训精义。竺可桢阐述“求是”精神核心:不只是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而是涉及理想、责任、立身处世的要义,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科学精神。

  《竺可桢日记》横跨中国现代史各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不仅见证了浙江大学的发展历史,也为了解中国科学发展史提供了档案视角,为后世的史家研究提供了许多难得的、鲜活的史料。

  2、新安江水电站建设档案

  记录水电站建造中的艰辛与付出

  新安江水电站是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制设备、自己施工建造的大型水力发电站,它作为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杰作,被誉为“长江三峡的试验田”,为国家建设大型水电站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国内多座大中型水电站输入了大量人才,是中国水力电力史上的一座丰碑。

  新安江水电站在筹划、建设、使用过程中,形成了大量内容丰富的档案。此次入选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新安江水电站建设档案,由国网新源集团有限公司新安江水力发电厂、浙江省档案馆、杭州市档案馆、淳安县档案馆、建德市档案馆联合申报推荐。

  档案囊括了新安江水电站各时期各种载体类型的档案文献,内容以工程建设、水库移民为主,辅之以水电站管理相关政策等档案,体系全面、内容详实。

  新安江水电站建设档案中的工程档案主要形成于1956年至1965年,为新安江水电站工程筹备、设计和施工期间形成积累的1500余卷文件、7000余张照片、1900余卷工程图纸等珍贵档案资料。该批档案全面记录了水电站工程规划、勘测、设计、施工、投运各阶段的详细信息。

图片1.png

1959年,新安江水电站施工夜景。省档案馆供图

  从档案中,我们可以看到水电站建造过程中充满着艰辛。彼时,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技术专家、土建工人以“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豪迈气概,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的各种“拦路虎”斗争,日夜奋战,不辞辛苦。档案中也可以看到,在面对各种困难的时候,专家和工人们仍以充满激情的状态去头脑风暴一个个巧妙的创意。其中不少首创性的建设方案、图纸对促进中国水电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新安江水电站建设档案详细记录了水电站建设移民的全过程。新安江水库移民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水库移民迁徙行动。在这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珍贵的水库移民档案,包括移民安置专门档案、移民文书档案和移民照片档案等。其中移民安置专门档案是新安江水库移民档案的主体部分,共计2232卷(册),包括迁移安置档案1264卷,移民会计档案968册。

200715105510738741.jpg

1958年,新安江水库移民搬迁的景况。省档案馆供图

  这批档案再现了新安江水电站建设过程中,淳安、遂安两座县城及1377个村庄被淹没,29万人大移民的悲壮历史。其中的曲折和壮阔,展现了当地移民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大局意识。这批档案是研究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重要史料,同时,对研究移民安置、移民文化及落实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等也具有重要的查考价值。

  3、鱼鳞图册

  古代地权的重要印记

鱼鳞.png

元末明初苏伯衡在《核田记》中记载,南宋以来金华地区攒造鱼鳞图册的史实。金华市档案馆供图。

  鱼鳞图册,又称“鱼鳞册”“鱼鳞图”“流水账”等。在中国古代,官府为征收赋税要为每块土地编制档案,包括编号、绘制图形、确认产权等,再把信息登记在册籍里,是古代地籍管理和征收赋税的依据,图册因其所绘图形排列像鱼鳞而得名。

  鱼鳞图册是明清以来最重要的地籍档案。历经战火和时代变迁,鱼鳞图册档案绝大部分已遗失,现今保存下来的大都零散而不完整。

微信图片_20230120144209.png

同治兰溪县八坊冈字鱼鳞图册。兰溪市档案馆供图。

  金华(古称婺州)是鱼鳞图册首创地和样板地,婺州鱼鳞册攒造历史悠久、存量丰富。其中,金华市档案馆保存的晚清至民国时期汤溪县鱼鳞图册,兰溪市档案馆保存的清同治年间编造、民国时期补造的兰溪县鱼鳞图册是婺州鱼鳞图册的两大宗,共计存量多达1182册,历史影响力非同一般。著名史学家张海鹏曾评价:“浙江(尤其是婺州)发现的鱼鳞册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最完整、最系统、最连贯的鱼鳞册”。

  2018年开始,在国家档案局与浙江省档案局、省档案馆的指导和支持下,市档案馆承担了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项目“晚清至民国时期婺州鱼鳞册”档案开发任务(一期),对婺州鱼鳞图册进行修裱、编目、定名、类聚、缀合、扫描,编研25万字、公开出版图书《汤溪鱼鳞图册合集》第一辑(5册)、第二辑(10册)。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浙江责任编辑:孙婧宜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