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保关乎人民福祉与民族未来,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事业。
随着民众和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今年舟山市两会期间,“渔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渔农村再生资源回收站”“海洋渔业微塑料污染防治”“海洋垃圾现代化治理”成为市人大代表关注的热词。
如何促进渔农村垃圾分类,提升渔农村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舟山作为海上花园城市,如何减少海上垃圾?能否形成海上垃圾处理的一条龙体系?……针对这些问题,代表们积极建言献策,为舟山生态环保发声助力。
【现状】
渔农村垃圾分类有待加强
海洋垃圾问题须引起重视
建设美丽乡村,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便是正确处理农村垃圾。
市人大代表,定海盐仓街道虹桥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练国平认为,近年随着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的深入开展,全市乡村面貌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但从总体上来看,渔农村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和习惯还没有养成。
市人大代表、柯逸文化创意公司工作人员陈柯也注意到,由于受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和农村再生资源回收站的匮乏,还有许多渔农村群众没能真正树立起再生资源的“二次回收”意识。
“渔农村垃圾专用转运车辆不够、环卫中转站数量不多等实际问题,也影响了农村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一些渔农村垃圾的末端处理依然混乱。”练国平说。
“不仅生活垃圾要留意,渔农村的建筑垃圾也需要注意。”市人大代表、定海区佛教协会会长释印忠说。近些年,渔农村居民改善居住环境需求日益增加,越来越多家庭选择自建别墅,或对旧房进行翻修。过程中,有些居民将旧家具等易燃物品随意焚烧,将碎砖块、渣土等建筑垃圾运到偏僻角落随意倾倒。这些建筑垃圾“侵蚀”了美丽的乡村。
海洋生态环境状况也让代表们揪心。“据初步估算,全世界每年向海洋输出的塑料垃圾为480万至1270万吨。”市人大代表、浙江船舶交易市场有限公司财务部经理牛振振认为,舟山作为有着鲜明海洋特色产业和现代化港口旅游城市,面对日益严峻的微塑料污染形势,应该引起高度警觉和重视。
【建议】
加强渔农村垃圾分类监管
加速海上垃圾智能化处理
在解决促进渔农村垃圾分类问题上,代表们纷纷认为,当前首要任务是加强宣传引导,提高渔农村居民垃圾分类的参与度,从思想观念的源头上树立垃圾分类意识,逐渐形成垃圾分类的行为习惯。
“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增配渔农村垃圾清运的专用车辆、分类垃圾袋等设备。”练国平建议加强监管,对渔农村垃圾分类指导员进行培训,壮大人员队伍,确保每个站点有人管,进而将站点作为各村垃圾分类的宣传阵地。
在渔农村建筑垃圾的问题上,释印忠建议每个村根据人口密度设置建筑垃圾集中倾倒处理点,选址应远离居民聚居区,且不能占用耕地,要设置防雨防尘的设施以及围挡、顶棚,确保垃圾不外溢。“垃圾倾倒点设施建设费用属一次性投入,建设造价不高,可以由每个村经济投资建设或政府财政统一投资解决。”释印忠建议。
“海洋垃圾处理的难度较高,需要我们加强创新意识。”牛振振建议,在加强渔业废弃物的管控基础上,加大对环保渔业设施装备的研发力度,从源头上减少渔业设施装备产生的微塑料垃圾。
市人大代表、普陀区沈家门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张子琴将目光投向数字化。她认为,海洋垃圾的回收处置难,主要是因为收集难和塑料垃圾再生利用难。建议构建数字化闭环治理体系,组织海上环卫、渔民渔船等力量,组成多维立体的垃圾收集网,将收集起来的海上垃圾运往具有定位仪与智能设备的“海洋云仓”进行处理,全程轨迹可追踪,再利用云计算统筹,分类运输至处置再生企业。
“建立起海洋垃圾收集、运输、处置、再生的全流程闭环治理体系后,舟山这座海上花园城市一定会变得更洁净更美好。”张子琴说。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