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是大家熟悉的公共场所。但你知道吗,专业市场可远不止是买买东西、搞搞批发那么简单。它们还是经济发展的“风向标”。逛市场有大学问。
浙江是全国久负盛名的商品市场大省、市场强省。这里的市场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起步早、发展快、基础强,很有看点。
这个春天,浙江的专业市场迎来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后首个开市季,纷纷迎来“开门红”。它们到底发展如何,有哪些新情况、新挑战?潮新闻记者专访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姚画,带你一起逛“市场”、读懂经济脉动。
记者:请综合介绍一下我省专业市场的恢复情况。
姚画: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我省商品交易经济加速恢复,市场运行平稳有序。各地专业市场依托各类线上线下活动,销售额较去年同期相比呈现上升态势。
总体上看,全省专业市场复苏态势不断巩固,其中1-2月日均客流量较去年12月呈正增长。如杭州四季青片区专业市场成交额1-2月达17.7亿,累计客流量达200万人次,成交额同比增长10%左右,客流量同比增长10%左右。义乌小商品城在今年2月2日开市以来,日均客流量达12万人,日均外商1000多人,较去年同期增长17.5%。绍兴柯桥中国轻纺城2月份至今,日均客流量达8万人,客流量同比增长20%,达到近三年来同期最高水平。
记者:当前,柯桥中国轻纺城、义乌国际商贸城等专业市场都在加强场景化建设,探索融合发展之路。有人说这是专业市场在朝着大型购物中心模式发展。您如何看待这一变化?目前,我省专业市场在“工贸一体化、文产旅融合”等融合发展道路上进展如何?
姚画:在提升改造过程中,专业市场确实会借鉴大型购物中心的经验做法和新兴模式,但两者仍是有区别的。大型购物中心是以生活消费为主的商业集合体,专业市场在经营模式和经营形态上更加丰富,如批发类的专业市场以服务产业为核心,连接产业链上下游,提供产品及零配件的“一站式”采购服务,零售类的专业市场在经营形态上与大型购物中心有所相似,但不同市场主体是独立经营,市场竞争更加充分。
近年来,浙江省市场监管局以打造集“便利化、智慧化、人性化、特色化、规范化”为一体的“五化”专业市场服务体系为目标,持续推进专业市场“硬基础”和“软实力”建设,“市场 直播”“市场 展会”“市场 文旅”“市场 设计”等场景日益丰富。过去三年,全省已完成专业市场“五化”改造提升211家,一批设施完善、环境舒适、智慧高效、服务满意、质效兼优,并具有较高群众美誉度和国际知名度的品牌市场先后建成。
在工贸一体化融合方面,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以专业市场为纽带,积极推进工、贸、研、展一体联动,比如温岭的浙江工量刃具交易中心,通过打造集产品交易、产品研发、物流配送、会展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交易服务平台,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品牌集聚最多、辐射最广的工量刃具集散地。
在文产旅融合方面,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鼓励专业市场“以商带游、以游促商”,着力打造富有“浙江味”的特色市场。比如诸暨山下湖华东国际珠宝城推进市场与会购物旅游、文化科普的有机融合,举办各类节会活动,拓宽市场边界,在市场周边建成世界淡水珍珠博物馆、创意产业园等游览景点,2022年客流量达283万。近年来,部分专业市场还在积极申报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如东阳中国木雕城文化旅游区是4A级景区。
记者:在制造业快速转型升级的当下,专业市场在产业链方面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如何与制造业加强互动?
姚画:专业市场与制造产业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发展,专业市场既可以为制造业发展提供相关咨询动态,也可以为制造产业提供配套支撑。新时期下,专业市场要围绕“新、快、精”三个方面,实现与制造业的互促共进。
围绕“新”字。鼓励市场关联企业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推行国内外先进生产加工工艺,加强产品质量提升,积极引导和推动市场竞争从价格为主转向质量、技术、品牌、服务、标准等的综合性竞争转变。
围绕“快”字。充分发挥专业市场在产业链中的灵活应变能力,瞄准市场需求,推动市场关联生产企业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实现快速制造、快速供应。
围绕“精”字。推进市场产品向精品化、时尚化、个性化、品牌化发展,支持市场通过品牌文化营销和跨界传播,推动管理服务品牌向精品化、高端化、多样化发展,推出更多高附加值产品。
记者:市场竞争中,有的经营户倒下了,有的获得更大市场份额,其中起到关键重要的是什么?专业市场如何加强转型升级,进而推动企业加强创新能力,并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姚画:专业市场是市场竞争最充分的场所,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近三年的疫情对市场的影响主要是减少了采购商的流动和物流的联通,这加速了市场优胜劣汰。创新是市场经营户应用疫情的有效举措,此外,市场经营户通过经营方式、营销方式的变革,自身能力的提升,采购商资源的拓展等多点共促,为未来发展羸得了时间和空间。
专业市场在转型升级中,重点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在市场“环境”的提升上,持续优化专业市场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创业创新活力。鼓励发展“首创经济”,助力市场产品推陈致新;鼓励发展“首店经济”,加快国内外优质贸易项目率先落地省内市场;鼓励发展“首发经济”,加大商品订单首发力度,实现场外品牌与场内资源的高效耦合。
在市场“配套”的提升上,不断强化市场交易、仓储物流、加工配送等产业供应链配套功能,引导市场与特色产业集聚区、物流园区、配送中心对接合作,打造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带动产业升级和效率提升。
在市场“人”的提升上,支持市场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引入专业化的市场运营管理团队。加强市场经营户技能培训,搭建中小商户学习交流平台,吸引、聚集、孵化中小商户做大做强做精商品。
在市场“物”的提升上,加强专业市场商品质量、标准、品牌赋能,鼓励有条件的市场建设检验检测中心、研发设计创意中心,推进建设品质市场、品牌市场建设。
记者:专业市场是否可以成为引领企业、市场动态竞争发展的“枢纽”,该怎么做?
姚画:专业市场在引领产业发展过程中,可以围绕下面三个方面开展:
一是立足产业发展优势。充分利用我省专业市场根植集群经济的特点,引导一批有条件的市场加快改造转型为现代供应链集成服务中心,加强对市场上下游中小微企业的整合服务和协同能力,促进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
二是发挥市场枢纽作用。通过构建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四流合一的供应链平台服务体系,推动商品生产、流通及配套服务高效融合、协同创新大发展,带动产业升级和效率提升。
三是强化市场功能融合,结合我省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鼓励有条件的市场着力建立健全研发设计、产业招商、市场营销、品牌会展、供应链服务、供应链金融、大数据指数等一体化功能建设合。
记者:浙江是专业市场大省,也是电商大省。“电商换市”十年,给专业市场带来哪些改变,接下来又会如何发展?
姚画:专业市场发展与电商发展是相互磨合的,目前已步入良性互动、正向推动的阶段,其中专业市场与电商发展融合可以分为四种形态:
一是超大型专业市场自建线上平台。比如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搭载Chinagoods平台、柯桥中国轻纺城配套柯桥中国网上轻纺城,在全国率先打造3000亿级网上网下融合发展的市场集群,通过搭建电商平台,实现产供销链接。
二是专业市场开展数字化改造。比如在硬件方面开展数字化改造,专业市场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在市场形态上,按照电商发展的需求进行适配改造,实现销售、物流一条龙,推动电商融合。比如诸暨华东珠宝城、东阳木雕城等专业市场配套建设直播基地、物流快递仓。
三是专业市场为供应链做好数字配套服务。专业市场为下游供应链商户提供产品的数字化服务,实现“一键代发”。比如杭州、金华、丽水等地市场开展“跨境电商”贸易,创新商品交易供应链新业态、新模式;杭州四季青等专业市场经营户对服装信息进行数字化加工,方便网店售货。
四是专业市场经营户本身运用网络手段实现线上交易。经营户运用微信、网络手段与客户进行线上交易、下单采购。
记者:浙江专业市场在“双循环”、“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中发挥了哪些作用?又该如何进一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姚画:专业市场作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底,全省2813家商品市场,共实现成交总额2.14万亿元,对于拉动全省经济增长贡献显著。全省拥有亿元以上商品市场973家,总成交总额达1.84万亿元,占全省商品市场成交总额的86.0%。
在促进“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实施过程中,我省在着力构建专业市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比如义乌积极构筑“义新欧”、“义甬舟”陆海双向开放大通道,“义新欧”中欧班列(义乌平台)开通18条运营线路,累计开行突破4900列。
在推进共同富裕建设过程中,浙江省市场监管局积极拓宽市场销路,引导全省市场选设山区26县特色产品经营点位1318个,帮扶销售产品范围超170余个品种数。
下一步,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将开放型市场为导向,放大“市场 贸易”新优势。探索商品市场与义乌仓、无水港、中欧班列的对接,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国际性、区域性商品集散中心。支持浙江市场“组团出省”“组团出海”,打造“浙货”市场对外流通新优势。加快商品市场数字化适配改造,培育网上市场、电子商务、直播基地等新型流通业态,以数字贸易赋能商品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