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潮声丨35岁的你,焦虑了吗?

字体:
—2023—
03/02
14:38:39
2023-03-02 14:38:39 来源:潮新闻 执笔 王超

  “35岁前是人力资源,35岁后是人力成本”

  “35岁后,长辈不再唠叨催婚,朋友不再热心介绍”

  “35岁的悬崖面前,不能起飞成为高管,就要坠落变成‘毕业生’”……

  最近,网上围绕“35岁”开展的讨论此起彼伏、话题热搜不断。从国内某投资机构发布调查报告《35岁,中国式中年》;到有专家直言“35岁后做个废物挺好的”;再到政协委员建议企事业单位向35岁以上群体倾斜部分工作岗位……

  突然间,35岁成为了“敏感”的年龄界限,35-60岁更是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中国式中年”,为何“中国式中年”会受到如此大的关注?

  一

  要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追本溯源,弄明白到底什么是“中国式中年”,这个说法是从哪来的?背后有着什么依据和逻辑?

  翻看国内某投资机构《35岁,中国式中年》的研究报告,不难发现之所以把35-60岁定义为“中国式中年”,主要有以下三个依据。

  其一来自公考年龄限制。1994年中国首次招考公务员,《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中对考生年龄作了明确限制:35周岁以下。如此规定,似乎在潜移默化中用35岁,区分了青年和中年。

  其二出自企业招工门槛。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人放弃了手中的“铁饭碗”,转而跳槽去民营企业谋发展。有的民营企业同样把35岁作为招聘员工年龄的上限。年龄的标尺仿佛在告诉人们,超过35岁,你就是中年了,你就不再受招聘市场欢迎了。

  其三源自国内外对比。之所以叫做“中国式”中年,肯定是与其他国家作了比较。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显示,相较欧美一些国家,中国人的平均薪资收入提前在35周岁达到峰值,随后便逐渐呈抛物线下降。该机构据此,把35岁看作人生迈入中年,走下坡路的标志。

  与此同时,也有人不认可这个划分标准。

  有的人说,与30年前相比,中国人的平均寿命都提高8岁了,怎么还能用35岁作为中年的入门年龄呢?

  也有的人说政府、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招录员工设置的年龄门槛,是站在运营成本、经济效益、内部管理的角度,从部门单位、公司主体的利益出发,设定的年龄界限,并不能说明什么。

  还有的人说,不能光看生理状态,还应该考虑心理情况。有的人心事重重、未老先衰,年纪轻轻便步入“精神中年”,有的人虽然年纪一大把,但是心态乐观,勇于尝试,仍然是“青年人”。

  “如果两个员工知识体系、技术水平差不多,一个是刚毕业的小伙子,年薪20万,一个是工作十来年的老员工,年薪100万,你是老板你怎么选?”浙江大学人口大数据与政策仿真研究基地主任米红认为,目前人们对35岁的刻板印象,很大程度是由长期以来的职场招聘年龄条件导致的,这客观上只反映了用工层面的问题, 部分研究机构把公司单位招聘年龄上限,看作中青年的划分标准,本身就是目光狭隘和以偏概全的表现,拿中国人均收入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更是没有立足实际,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如此机械简单地定义‘中国式中年’是不科学的,我认为上沿和下底都应当相应提高。”米红说,如果一定要给“中国式中年”框定一个范围,结合中国人均寿命、社会环境、经济条件等综合因素,合理范围是45-64岁,因为未来我国延迟退休的法定年龄是65岁。

  对于从事前沿知识教育传播型、高新技术专业发展型、高级管理与金融咨询型等职业的人士,其中年上限值则可以到70岁。

  二

  过多地把目光和注意力聚焦在什么是“中国式中年”上,意义不大。我们不妨回过头看看,为什么所谓的35岁、“中国式中年”会引发如此大的关注?

  话题具有贴近性。不管屏幕前的你,是否徘徊在35周岁,身边总有35周岁上下的亲朋好友、同事闺蜜,话题涉及的领域,也是每个人都能参与闲聊、投入讨论的范畴。

  人群具有广泛性。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1981年至1990年净增1.43亿人口,这十年是中国建国以来的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而当下的35岁群体就被包含在当中,话题覆盖适龄人群广泛,代入感强,自然容易引发热议。

  焦点具有时代性。从年初国家统计局,公布中国2022年人口总量数据出现负增长的消息后,在舆论场上关于年龄和人口的话题和争议便没有停过。从65岁渐进式退休的调研报告,到年轻人不愿生、不敢生的舆论热搜,再到部分城市公布生二孩、三娃的奖励政策……每个关于年龄以及人口的话题,都挑动着人们的心弦。

  当然还少不了通过贩卖焦虑,博眼球、赚流量、涨粉丝的自媒体。内卷的竞争、高企的房贷、养娃的压力、快节奏的生活,自媒体频频拿所谓的“中国式中年”作文章,让本就“压力山大”的35岁群体们更更点喘不过气。

  那么说到35岁“中国式中年”,人们又到底在关注和讨论些什么呢?笔者梳理盘点了下全网有关35岁的讨论,无外乎集中在婚育、职场和政策三个领域。

  在婚育中,35岁是“放弃”的代名词。到了适婚年龄,年轻人往往会遭遇家庭和社会催婚,然而过了35岁这道坎,似乎当事人身上会被打上“不必再劝”的标签,家长不再苦口婆心、朋友不再热心介绍。

  催婚有35岁的心理线,催育更有35岁的警戒线。各类医学研究中都将35岁作为高龄产妇分界线。辅助生殖机构的科室分类门口,白纸黑字地写着:高龄试管婴儿门诊(年龄≥35岁)、适龄试管婴儿门诊(年龄<35岁)。

  在职场中,35岁是“转场”的年龄界线。一些体制内事业单位提拔干部,甚至评比先进,都要求“年龄”在35周岁以下;一些互联网大厂,如果在35周岁以前没有晋升至一定的序列,则基本失去了“进步”的空间;单位公司对外招募人才,“35周岁以下”在招聘启事中,更是屡见不鲜,超过35周岁,再想跳槽,难度就大了。

  在政策中,35岁是“区分”的标记尺。在嘉兴,购房时35周岁以下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可使用15万元人才房票;在温州,35周岁以下中级工可先落户后择业;在福州,本科毕业生35周岁可以直接落户;在深圳,同样将35周岁,作为全日制本科生的落户条件之一。

  三

  “我们这代人是在夹缝中成长”。

  “上有四老、下有两小”,是目前相当一部分“中国式中年”的真实写照。作为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时代产物,这一代的35岁群体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大多都背上了房贷,成为了家中的顶梁柱,养家糊口,今后还可能面对延迟退休。很多人时常感叹,我们这一代人实在是太“难”了,什么都被我们碰上了。

  在自嘲的同时,我们不妨也冷静思考,是否真的有必要认真对待35岁这件事,又到底应当如何正确对待“中国式中年”这个社会问题呢?

  事实上,“中年危机”是个永恒的话题。它和“中国式中年”等本就是在特定社会环境和情景中,人们根据自身境遇投射“创造”出来的概念。

  关心自身的境况是人之常情,有时还能起到疏解情绪等作用,但真的不必太在意、或纠结于此。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是一场百米赛跑,35岁只是旅途中的一个休息站,加满了油可以继续出发。年龄是社会选择机制的一个参考因子,而不应该是淘汰机制的分界线。

  50、60、70后也有自己的“35岁”时刻,也会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或彷徨或抉择,00、甚至10后将来也会迎来自己的“35岁”阶段,每代人都会有每代人特定的时代焦虑和关注点。

  任正非35岁还是解放军,43岁才创立华为;宗庆后42岁才承包一家校办企业的经营部,44岁才成立娃哈哈;曹德旺37岁才承包镇上的玻璃厂,41岁才成立福耀玻璃,董明珠35岁是一个围着孩子转的单亲妈妈,36岁才开始卖空调……

  大佬们的35岁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差,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过上一帆风顺的人生。就算到了35岁没有获得社会认可的成功,又如何呢?认清生活的现实后,还得继续前行。事实上,大部分人都不会取得世俗意义的成功的,但不能因此就否定他存在的价值,35岁后,我们依然可以继续追寻生命的意义。

  当然,看淡看轻年龄问题,不意味着躺平、摆烂。与其被时代的洪流、世俗的标尺冲散、淘汰,不如激流勇进,全方面提升自己,争做时代的弄潮儿。“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只有奋斗拼搏的人生,才是更有价值和意义的人生。

  破除“中国式中年”带来的焦虑感,以及对待年龄的偏见,除了我们每个人自身改变观念外,更需要整个社会的协同努力,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亟待改变的是整个社会的年龄观、就业观、用人观。

  前几天,全国已有近30个省份启动了2023年度公务员省考招录,据不完全统计,已有河南、贵州、天津等10个省份将部分岗位年龄调整为40周岁以下,为的就是给所谓的“超龄”考生,提供更多舞台和机会。

  近年来,体制内为公职人员开设职级晋升通道,同样是为了大部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人提供保障,让大家放下对年龄的焦虑,抛下对发展的顾虑。

  如何对待“中国式中年”?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另外就顺其自然,毕竟人生除了年龄,还有更多美好的事物值得我们关注。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潮声责任编辑:江小来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