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了不起的“地瓜”丨新浙商“闯关东”

字体:
—2023—
03/07
08:03:41
2023-03-07 08:03:41 来源:潮新闻 记者 施力维 唐骏垚 李震宇

  编者按

  地瓜的藤蔓伸向四面八方,但根茎还是在这块土壤里,藤蔓是为了汲取更多的阳光、雨露,发挥更多的光合作用;

  “跳出浙江发展浙江”,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一种全局意识和政治责任的体现……

  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提出的“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地瓜经济”,则是他对开放经济生动而深刻的阐释。

  2023年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新春第一会”上,浙江提出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坚持高水平走出去闯天下与高质量引进来强浙江有机统一,加快打造高能级开放之省。

  潮新闻客户端推出“了不起的‘地瓜’——‘八八战略’20周年特别报道”。让我们以浙江为原点,顺着藤蔓一起出发,听“浙江经济”和“浙江人经济”背后的成长故事,感受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地瓜经济”的迭代升级和生机活力。  

  众多浙江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正跨越山海关,开启新一轮“闯关东”之旅。

  在依然白雪皑皑的东北大地,生机和活力在悄然迸发,构成冬日里的独特风景。

  其中就有来自余姚的姚力军。这位从事新材料研发制备的江丰电子创始人,把企业做成全国第一、世界第二之后,又带领团队向芯片产业链上游攀升。2022年,他在哈尔滨投资10亿元建厂,打造新的生产和研发基地,为国内供应链稳定提供保障。

  浙江,拥有全国数量最多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像姚力军一样,越来越多在全球细分行业中具有话语权的新浙商,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不断向产业链更高端攀升,闯出一片新天地。

  进入3月,我们在黑龙江走访。从传统浙商的贸行天下,到如今智行天下、产行天下,姚力军等新浙商的“闯关东”之旅,看到“地瓜经济”的藤蔓伸得更远、长势更旺。

姚力军团队投资的哈尔滨生产基地,5N低氧超高纯钛产线已经投产。

  勇敢走出“舒适区”

  3月3日,哈尔滨新区龙江学子创业园内白雪茫茫,姚力军团队投资的电子材料产业化项目基地,主体建筑已拔地而起。

  不远处的试生产基地里,超高纯钛、超高纯锰生产线已投产,这些设备全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目前,基地已有研发人员和技术工人30余名,达产后年产值可达20亿元。这里生产的超高纯钛、超高纯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我是讲东北话的浙商。”56岁的姚力军出生在哈尔滨,相比企业老总,更像是一名技术工程师,出行仍习惯背双肩包,在公司穿着深蓝色工服。2005年,他在余姚创办了江丰电子,2022年预计营业收入约23.22亿元。

2005年,姚力军归国创业。

  但骄人的业绩背后,也有隐忧。

  超高纯金属材料和溅射靶材,是制造半导体芯片的关键材料。一个指甲盖大小的芯片密布上万米金属导线,这些导线非常细。其中,导线金属的纯度是最核心的要素,纯度要达到99.999%。

  以往,一些超高纯度的金属材料,江丰电子需从美、日等国家进口。由于国际形势变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不稳,姚力军敏锐地察觉到“寒意”,果断带领团队出击,在2019年成立同创普润集团,对超高纯铝、铜、钽等制备技术进行攻坚。

  “面对变局,企业必须跳出浙江,放到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上来考量。关键技术落了地,产业链才有安全稳定可言。”姚力军说。

  这项技术处于新材料的前沿,具有跨学科、跨领域的特点,仅靠公司现有研发人员,明显力不从心。为集聚优秀的研发力量,姚力军在上海、宁波、丽水、哈尔滨等地设立研发和生产基地,面向全球招募科学家团队。

  哈尔滨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姚力军的母校哈尔滨工业大学更有“工程师的摇篮”之称。经中外专家团队持续攻坚,2021年,超高纯钽提纯、电子束熔炼等核心技术取得突破,终于实现量产。  

姚力军团队投资的哈尔滨生产基地,5N低氧超高纯钛产线已经投产。

  作为行业翘楚,江丰电子为什么要走出“舒适区”,到冰天雪地“闯关东”?在姚力军看来,单项冠军占据的只是产业链的一个细分环节,企业家只有把眼光放远,瞄准全国乃至全球市场,把创新延伸到产业链的上下游,才能获得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建立自主可控的产业链,并不意味着自我封闭;相反,产业链越完善,新格局下企业融入全球化的能力越强。”姚力军说。

  黑土地上的新传奇

  黑龙江,一直是浙商创业兴业之地,目前有20多万浙商在此经商。“闯关东”40多年,黑龙江省浙江商会秘书长项祖楼见证了浙商企业的兴衰沉浮。

  在项祖楼眼里,过去浙商“闯关东”,从事的行业有着鲜明的块状经济特征,如永嘉泵阀、苍南印刷、永康小五金……黑龙江当年工业经济繁荣,为这些浙江产品提供了广阔市场,不少浙商在此投资办厂。但这些产品普遍门槛较低,如今在市场竞争中已没有优势,加上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面临挑战,许多浙企、浙商选择了离开。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像姚力军这样科学家出身的企业家,如今再“闯关东”,上演的已是不同以往的“传奇”。

  “过去是商品走出去,现在是要让供应链强起来。”姚力军说,哈尔滨雄厚的工业基础,是企业选择在哈尔滨投资兴业最看重的元素,既保证供应链相对稳定,也能快速实现新技术的产业化。同创普润集团副总裁于启明说:“在这里,能就近拿到铝、锰等原材料,还有不少客户在这里布局,可直接供货。”

  对超高纯度材料制备而言,哈尔滨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一方面,这里是新中国成立后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门类齐全,产业工人众多;另一方面,年均湿度只有20%至30%,有利于超高纯金属的提炼。

  这两年,越来越多的浙江企业,像姚力军团队一样,开启新一轮“闯关东”之旅,把广袤的黑龙江作为产业化基地。

  比如,生物科技企业新昌新和成、羽绒制品企业萧山柳桥集团等一批浙江制造业“单项冠军”,以及不少在行业内拥有话语权的企业,都在黑龙江布局设厂。据当地商会统计,在黑龙江投资过亿元的浙商企业,已有40余家。

  从行销产品到投资建设生产基地,40多年间,“地瓜经济”正不断更新迭代,其背后正是中国产业发展格局的转变,以及浙江制造业提能升级的成效。

  随着这些浙商企业落户,“地瓜经济”的藤蔓延伸到黑龙江:它们拥有核心技术,助力浙江总部的“根茎”更加壮硕;有大手笔的产业化基地,使“枝叶”更加丰茂。

  追逐创业创新的潮头

  仔细观察在黑龙江的浙商,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人仍使用浙江的手机号,但口音已经带上了东北味儿——既不忘乡梓,也融入当地,是他们的生动写照。

  “四千精神”,就印刻在一代代浙商“闯关东”的经历中。不管时代怎么变,坚持创业创新和产业报国的家国情怀,始终是浙商秉持的精神内核之一。

  当前,浙江正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创业创新的潮头在哪儿,浙江企业家就追到哪里。”项祖楼说,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浙商企业相比,新一代浙商对自主创新的渴望更加强烈。

  “江丰电子就像在芯片里修路,不过这条路,只有头发丝的万分之一宽。”姚力军说,现在他和团队要把技术攻关之路,修到产业链的上游;把产业化之路,修到全国各地。以江丰电子为主导,姚力军已在全国12个城市布局了19家企业。

姚力军团队投资的哈尔滨生产基地,5N超高纯锰产线已经投产。

  今年年初,姚力军团队研究主导的另一项填补国内空白的电子薄膜项目,也落户哈尔滨。电子薄膜应用于大型公共建筑,新能源汽车全景天幕等领域,可控制实现玻璃幕墙的自主变色。项目先期计划投资1000万元,与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根据新材料产业链的发展需求,进行项目孵化和精准研发。

  在哈尔滨新区龙江学子创业园里,“产业报国正当时,中国制造扛大旗”的标语悬挂在醒目处。在姚力军看来,增强制造业实力不是一群人和一个地方能完成的,需要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协同配合,几代人的接续奋斗。

  如今,越来越多来自浙江、江苏等长三角的企业,选择北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与此同时,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许多博士和专家,也南下宁波创新创业,服务当地产业发展。哈工大与宁波共建的哈工大宁波智能装备研究院,已成为服务宁波数字经济、智能制造发展的重要平台。

  这一场双向奔赴,正在大江南北掀起新的创业创新浪潮。

  【我眼中的“地瓜经济”】

  全国政协委员、江丰电子董事长兼首席技术官姚力军:

  新时代的“地瓜经济”,更加生机勃勃。我们瞄准客户、人才、资源,布局产业,利用各地优势资源,破解国内“卡脖子”技术难题,在更大的范围配置资源,在更大的空间实现更大发展,为半导体产业链稳定、国内国际双循环作出贡献,让地瓜更壮、枝叶更繁茂。

  客户在哪里,我们的藤蔓就延伸到哪里。为了更加靠近客户,畅通供应渠道,我们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分别建立产业化基地。

  人才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开枝散叶。我们依托哈尔滨高校在科技研发上的独特优势,布局生产基地,招募研发团队。

  资源在哪里,我们就深入到哪里。我们在江西等地布局了生产基地,目的是确保上游供应链的稳定,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不管企业怎么发展,根始终在浙江。我们按照国家发展大局,前往革命老区、东北老工业基地,带动当地发展,促进产业振兴。

  【记者手记】

  新时代东北振兴,浙商的大舞台

  当飞机逐渐下降穿过厚厚的云层,透过舷窗,大地是一片白茫茫。哈尔滨用一场大雪迎接了我们。当地人说,这可能是开春前的最后一场雪,“你们真幸运”!

  我们确实是幸运的。在哈尔滨的几天,我们见到了多位不同类型的浙商:有1979年就来哈尔滨做“小贩”的“开路先锋”,有隐身各种产业背后的幕后投资人,有从小在东北长大的“浙商二代”,也有在浙江创业成功后回到东北老家投资的“新浙商”……现在的他们,都投身于新时代东北振兴。

  作为“共和国长子”,东北地区有着较好的工业基础、人才储备等,正在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松花江北岸的哈尔滨新区,是我国最北部的国家级新区。行车在宽阔的马路上,能看到一个个高新产业园区、高端服务业园区正在建设中。

  新时代东北振兴是浙商的又一个大舞台,也是一个大机遇。要抓住这个机遇,浙商就要充分发扬“新四千精神”,充分发挥民营经济优势,助力东北传统工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

  黑龙江省浙江商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项祖楼说,这几年浙商在黑龙江的投资主要在交通物流、农业、高新技术等方面,“高新”成色越来越足。

  改革开放后,第一代浙商就凭借着敏锐的市场嗅觉、甘于吃苦的精神、敢为人先的闯劲,演绎一幕幕传奇故事。我们也相信,在东北这片土地上,新时代浙商能够创造出更加动人的创新创业故事,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代表委员说】

  全国政协委员、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

  浙商行天下,历来敢想敢闯敢拼。正泰正是浙江最早一批跳出浙江、接轨上海,立足长三角、面向全国,进而走向全球的民营企业。

  要更好地发挥“地瓜经济”的优势,一方面企业要“修炼内功”,通过创新,持续将多个有性价比竞争力优势的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和新业务源源不断地推向市场,从而形成奔涌向前的叠加抛物线,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企业“走出去”的硬实力;另一方面,政府要“搭好平台”,通过提升营商环境,全面引资引技引智引才,更要做好服务,鼓励和支持企业创新,促进“地瓜”越长越大、越来越甜。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雪华:

  在新的时代浪潮中,开放提升,发展“地瓜经济”,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味固守“一亩三分地”,显然已经不能获得长足发展。以华友所在的桐乡为例,这里拥有万千市场主体,面对产业升级的动力、企业发展的张力、要素制约和资源环境的压力,亟需寻找新出路、拓展新空间。

  近几年,我们在刚果(金)投资开发钴铜矿产资源,在印尼深度参与建设纬达贝工业园区,完成津巴布韦Arcadia锂矿项目收购,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开拓市场,形成了总部在桐乡、资源保障在境外、制造基地在中国、市场在全球的格局。通过全球发展,寻找新出路拓展新空间,华友基本实现了对全世界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供应链的全覆盖。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地瓜经济责任编辑:孙婧宜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