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当高等教育“突围战”按下“加速键” 我们离“双一流”还有多远

字体:
—2023—
03/11
14:41:59
2023-03-11 14:41:59 来源:潮新闻 记者 纪驭亚 见习记者 涂佳煜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科技创新对当下中国发展的重要性。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而高等教育,正处于三者的重要交汇点。相比经济发展取得的亮眼成绩和一些兄弟省市高教实力,高等教育被外界视为浙江发展的短板。

  作为经济强省,当下浙江补短板的心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今年初的省委“新春第一会”提出,要大力实施高等学校“双一流196工程”,为高等教育发展按下“加速键”。

  号角已然吹响。浙江高等教育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围,必须先回答几个问题:还有多少高校能入围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浙江离“双一流”强省还有多远?如何在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盘家底:基础单薄后劲足

  “双一流”无疑是近几年高等教育界的热词。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接续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教育部在2017年就提出建设“双一流”高校的新目标,迄今已有6年。

  能否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成为检验各高校学科建设水平和综合实力的新标准。目前,在这一新赛道,浙江并不占优势——

  浙江并非高教大省,共有本科院校60所,其中仅有3所入选国家“双一流”高校建设名单。与周边上海、江苏等动辄有十五六所高校入选的省市相比,差距不小。广东曾被视为“高教洼地”,目前已迎头赶上,拥有8所“双一流”高校。

  “双一流”高校的数量,直接关系“双一流”学科的数量。目前,我省共有23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数量虽低于上海的64个和江苏的48个,仍位居全国第五。但再细看,浙江的23个“双一流”学科分布并不均衡,其中21个落在浙江大学,省属高校里中国美术学院和宁波大学各有1个。

  这一数据,也与“浙江高等教育总体实力与经济实力不够匹配”的公众感知相吻合。

  “补上高等教育短板,早已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2017年,省第十四次党代会部署实施高教强省战略后,我省更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说,浙江高等教育整体起点低,基础薄弱,这些是历史原因,补短板需要久久为功。

  实际上,浙江高等教育发展的后劲已经显现。2017年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省有3所省属高校的5个学科跻身A类。最新的评估显示,省属高校A类学科数量已有明显增长。

  “学科建设是‘双一流’建设最关键的一环。”该负责人说,虽然目前浙江各高校学科建设与“双一流”建设要求还有不小差距,但随着省属高校逐步形成优势学科雁阵格局,浙江高校冲击“双一流”建设名单的后劲会越来越足。

  聚能量:多点发力加速冲

  在竞争激烈的高教赛道,追赶中的浙江高等教育如何突围?这是新一轮高等教育资源角逐下,浙江面临的最大挑战。

  2月17日,浙江召开“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动员部署会,教育、科技、人才三要素环环相扣,嵌入建设“315”科技创新体系的六大行动中。“大力实施高校‘双一流196工程’”更被列为实施重大科创平台提能造峰行动的重要一环。

  信号很明确——建设“双一流”,不能简单理解为“争帽子”问题,根本目的是补齐高校对科技创新贡献度不足这一短板,引领大学更好支撑浙江高质量发展。

  接下来,高校将在我省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让更多高校牵头或参与省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挥学科和人才集聚优势。”省科技厅基础处相关负责人说,此举可强化不同高校的核心学科特长,助推更多省属高校冲击“双一流”。借助更灵活的体制机制,高校还可以更高效地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科研攻关,以及与企业联合攻关产业发展中的科技难题。

  迹象表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正成为浙江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赋能点。去年4月,省教育厅(省委教育工委)专门成立干部人才处,真招实策打造高层次人才蓄水池。“高校和地方想独立吸引全球顶尖学科人才比较难,我们创新高校‘筑巢’引才、地方‘供粮’支持、省教育厅‘牵线’服务的人才共引共育共享的校地协同机制。”省教育厅(省委教育工委)干部人才处负责人介绍,计划实施以来,已推动15所高校与地方政府开展协同合作,成功签约引进15名全球高端人才、2个顶级科学家团队。

  打造更多高层次人才的吸附载体,同样是现阶段浙江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术。

  对内应创新。西湖大学建设取得本科生试点等实质性突破,已为浙江探索高起点建设“小而精”高水平大学的改革创新之路。正在筹建的北航中法航空学院(暂名)、甬江理工大学(暂名)正在加快这一步伐。

  向外需借力。近年来,浙江多次在相关意见规划中明确,要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开展合作办学。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育省级新型研发机构68家。其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1所“双一流”高校在浙江布局共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7家,占比达39.7%。

  “不可否认,多点发力之下的浙江,已成为高校发展速度最快的省份之一。但与浙江提出的‘积极探索一所城市至少一所高水平大学建设模式’,以及高等教育在全省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强省建设中承担的重要使命相比,短板依然明显。”一位资深专家说。

  补短板:加大投入强扶持

  放眼全国,在高教赛道发力已成为多数省份和城市的共识。

  浙江正面临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紧迫局面。广东是高等教育后来居上的范例,通过大力建设自身原有高校、探索创办新型高校、积极引进国内外名校资源,多措并举,高等教育发展不断提速。香港和内地名校在广东纷纷开办校区,建校10年就跻身“双一流”建设名单的南方科技大学,是广东高等教育崛起的缩影。

  在浙江周边,同样只有3所“双一流”高校的安徽,正通过校城协同发展、完善高校布局等策略,加速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浙江目前的高等教育局面,与其发达的经济水平还不匹配,类似10年前深圳经济领先高等教育的局面。”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院长欧阳宏伟分析,如何实现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匹配并且助力经济大发展?关键在于理念的转变。高水平大学作为人才第一资源和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产生源泉,不只是民生事业,更要从第一生产力和资源的视角来谋划。

  高水平大学是资金、资源密集型工程,需要充足的资源来吸引优秀的师生,为教学科研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记者梳理发现,目前我省高校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的水平和增幅都低于广东。“重点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年均投入也低于江苏。省属高校教师人均收入同样低于上海、江苏和广东。

  在欧阳宏伟看来,加大扶持力度,是浙江在高教赛道突围的关键一步。例如,设立高水平大学建设专项资金,确保生均经费、教师薪酬待遇、学科建设经费水平等居东部地区前列;相关部门的重点平台、重点项目要加大对高校的支持力度等。当然,还可以发挥浙江社会资本充裕的优势,多渠道筹措资源,形成多元投入、多元共治格局。

  全国政协委员、浙大城市学院院长罗卫东对完善高校治理深有感触,各类外部环境支持是高校发展的外因,而科学合理的治理架构和高水平的治理能力是高校发展的内因。大学要走在发展前沿,需要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激发大学的办学活力。

  实际上,我省2018年出台的《关于全面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的意见》就提出,探索试点高校“最惠权”制度。即对标浙大,遴选若干重点建设高校开展全面放权试点。但从高校反馈来看,这项试点执行效果不算理想。按下“加速键”的浙江高等教育,“梳理各部门涉及高校的管理权限,建立体制机制和政策工具箱,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精准授权迫在眉睫。”罗卫东委员说。

  如今,在以“两个先行”打造“重要窗口”的关键时刻,作为排头兵的浙江高等教育如何打好“突围战”,还需更多破解之策。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高校;浙江;人才责任编辑:杨烁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