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4月3日讯(记者 陆遥 姜晓蓉 通讯员 刘杨)春天来杭州看宋画,俨然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事件。
3月18日起,“宋韵今辉”艺术特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览将持续至本月16日。从开幕这天开始,展馆门口每天排着长队。美术馆的工作人员感叹,这样高的人气,是此前没有想到的,也是近年来少见的。
37件(套)宋、元、明、清传世书画,国家一级文物13件(套),二级文物21件(套),三级文物3件(套),系统呈现了从宋、元、明、清到近现代江南地区的宋韵书画艺术文脉。更引人瞩目的是,这是南宋四大家“李刘马夏”的作品首次齐聚同一个展览。
宋画齐聚南宋故都,究竟激起了怎样的热情,我们细细品来。
展览现场 中国美术学院供图
“四大家”缘何相聚杭城
这是一场充满浙江元素的展览。
先来看作者。“李刘马夏”来了——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被称为“南宋四大家”,他们都与浙江、杭州渊源至深。时隔800年,他们相聚在西子湖畔。
比如刘松年,因居住在杭州清波门,故号“清波”。这次他的代表作《四景山水图》真迹恰好回到了清波门。夏圭也是杭州人,他是宋宁宗、理宗大力护持画院时的本地画家,擅长山水画,人称“夏半边”。
《四景山水图》 南宋 刘松年 绢本设色手卷,故宫博物院藏
再来看画作。浙江的明山秀水历来是文人取之不尽的素材,西湖之景尤为如此。展览中,除了《四景山水图》,李嵩的《西湖图》、王原祁的《西湖十景图》,呈现了不同画家眼中不一样的西湖景象,让不少观众在画作中回望家乡的历史风貌与气象。
鲜为人知的是,这场展览的筹备并不容易。
2021年8月,浙江省委文化工作会议提出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不久后,一场高规格的宋韵主题展览被提上了日程。省委宣传部、省文联、中国美术学院共同研究提出,要在杭州办一场宋代书画真迹展。当时不少人认为,这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
为什么?严格意义上说,浙江几乎没有代表性的宋画真迹藏品,要办宋画真迹展,画作基本都要外借。此外,大部分宋画真迹属于国家一级文物,根据有关规定,这些文物每经展出就需要“休眠”,外借需要提前一两年预约“档期”。加上各大博物馆的文物各有展览计划,有的从不出省、有的很少出馆、有的甚至极少示人,珍品外借可谓难上加难。
《雪屐观梅图》 南宋 马远 绢本,上海博物馆藏
整个筹备过程,策展团队对“李刘马夏”相聚很执着。在总策展人余旭红看来,“李刘马夏”不仅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巅峰之一,对杭州而言更是有特殊意义。如果他们的画作能回杭州展出,这是杭州市民的幸福,是几代学者的愿望,同时也是向中国古代绘画传统致敬。
但凑齐“李刘马夏”绝非易事。对策展团队来说,这是块“硬骨头”,要尽最大努力“啃”下来。
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董宝厚清楚地知道,这场展览对于浙江、对于杭州的意义。杭州,曾孕育出辉煌灿烂的南宋文化,在以“李刘马夏”为代表的画家们的努力下,南宋的绘画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辽博这次共出借了6件作品,其中就有马远的《松寿图》。
虽然各大博物馆都鼎力支持,借画的过程中还是发生了一些波折,差点“三缺一”。“李刘马夏”的其中一幅画按照原藏单位的计划将用于他们自己的一场临展,对方起先有些犹豫。
“无论多难,都要试一试。”策展团队坚持。双方多次沟通后,对方博物馆负责人最终决定出借画作。
更巧的是,开展前“李刘马夏”的画作同一晚到达杭州,这也许是另一种奇妙的缘分。
一场如此艰难的展览,为什么最终能成功?在借画的过程中,各大博物馆都感受到了策展团队的诚意、执着和决心。
让不少观众惊喜的是,这次展览是北宋郭熙的《溪山行旅图》70多年来第一次走出云南。“我们作出这个决定有两个原因,杭州有着延续千年的深厚底蕴,同时我们看到了策展团队自身的实力和情怀。”云南省博物馆馆长刘旭说。
天津博物馆副馆长马弛记得,策展团队多次前往天津沟通,有一次是中午到、晚上走。上海博物馆一位负责人提到,有时凌晨3时还收到策展团队有关展览的沟通微信,“是被他们的诚意打动的。”
展览得以成功,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也做足了准备。经过两年多的改造,藏馆条件得到了升级,不仅能够满足展陈一级文物的要求,同时也达到了国际安证评估97分的评价,可以对接国际最重要的藏品。
展览为何这么火爆
上午9时,是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开馆时间。从8时多开始,美术馆门口就开始排队,往往到开馆时,队伍已经“弯过了几道弯”。
观众欣赏宋画 中国美术学院供图
“一开始是门口排队,后来里里外外都排队。画前面要排队,展厅前面也要排队……”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样火爆的场面,天天见。
为什么展览这么受欢迎?
这是一个百花齐放的展览,不同的人可以从中看到不同的兴趣点。
比如考古学家杜正贤关注到西湖边光秃秃的山。“从前各家各户造房子、烧火做饭都需要用到木头,所以近处的山上很难留下大树。在民国照片中也可以看到,当时西湖周边的山比现在光秃多了。”他说,以史为镜,如今变得郁郁葱葱的宝石山,是这几十年来保护的结果,更为西湖添了几分风采。
比如学者陈野发现画家们热衷“江南”,更深入研究他们背后为艺术创作而脚踏实地的努力。“《富春山居图》的作者黄公望久居江南,50岁后更是悠游名山大川。他隐居富春江时,凡领略江山钓滩之胜,皆带纸笔而作速写模记,‘树树归画囊’。”陈野说,因此他的山水画素材来自于无数山水佳胜之处,笔墨意趣和江南韵致跃然纸上。
比如不少文博专家注意到,改造后的美术馆使用了低反射玻璃——这能让观众更好地欣赏古画,国内很多博物馆也是近年才开始这一改造。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新入职的院长傅无为是德国人。他不是宋画专家,但是他很关注这场展览。正如他所说:“一场好的展览,从来不是办给专家看的,而是要面向大众。”
这也是一个常看常新的展览。完成布展后,主办方没有选择一劳永逸,而是始终从观众的需求出发,不断调整细节,提供更多更人性化的选择。
有观众说看不懂。来自中国美院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做起了志愿者,观众只需要预约导览,便可以得到一次专业的讲解。志愿者也能在和观众的互动中,一次次反复领略名家真迹。
有观众说,人多、预约难、排队久,怎么办?3月25日起,展览开放了周末夜场。每个周六周日晚上,展览都加开夜间时段,从18时开放到20时30分。
有观众提到,重点作品能不能看到更多内容?3月25日,3件展品首次进行换页。大家可以看到清沈荃等《清初名家寿曹倦圃诗画册》、清吕焕成《设色山水册》、黄宾虹《黄海烟云册》“更新”的新章节。
可以说,展览火爆的背后,是一份真正的文化自信。当你站在展厅里,身临其境地看着这些精品,仿佛“穿越时空”和大师对话时,恐怕心跳会快起来,文化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怎样绽放耀眼“今辉”
天时、地利、人和,让这场宋韵盛宴得以惊艳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2021年8月,省委文化工作会议提出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强调“让千年宋韵在新时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此次特展的深意,正是讲述宋韵文化在丹青世界里的传承与创新,从一个侧面,对“宋韵文化传世工程”的意义作了阐释。
这是宋韵之路上耀眼的“今辉”。
从布展来说,它是艺术作品的传承流变。宋画高峰的意义,长久以来在世界艺术界被充分认定,正是因为它所代表的宋韵,从美学上、发展的脉络上为世界提供了目之可及的范例。曾经宋人笔下的江南山水,在千百年后有了更多元的描绘。
“夜山钩古——黄宾虹的宋画研究及其传承”和“立最高峰——潘天寿的常变之道”两个板块,讲述了两位艺术大师对宋画意韵重大的发掘与出新;“含英咀华——绘通中西的国美油画”展出以中国美院美术馆藏为主的油画作品,显示出中国传统绘画对于当代中国油画创作的影响;“典垂百代——两宋传习书画展”,则是中国美院师生向大师作品致敬,呈现出不同时期学院教学中对宋代书画的传习。
对杭州来说,它是湖光山色的千年延续。南宋李嵩《西湖图》、明唐寅《钱塘景物图》、明谢时臣《苏堤联骠图》、明项圣谟《西湖漫兴图》、清王原祁《西湖十景图》、清赵养志《西湖二十景书画册》、南宋刘松年《四景山水图》、南宋夏圭《烟岫林居图》……尽管每幅图中的西湖都不太相同,但历代作品汇聚,构筑了以西湖为载体的艺术人文传统。当人们走出展厅,在西湖“真迹”中寻找真山水,一场别开生面、全民参与的社会美育行为,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城市的文化气质。
展览的火爆程度,反映着人们对宋韵文化,对高品质展览的渴求。“你们看,这里右上角和左边偏下处的两棵松树,构成了一个对角式的构图,你很容易就被它吸引了。”展览现场,记者遇到一位姓李的美术老师,正细心地给学生们讲述马远的《松寿图》,是如何完成“马一角”的构图。李老师是杭州人,他说:“其实,杭州值得挖掘的名家故事还有很多,比如元代画家赵孟頫在慧因高丽寺写下‘传灯’二字。”
“宋韵今辉”面向的是历史,立足的是当代,指向的是未来。今后,宋韵还将如何绽放“今辉”?
如今的浙江,传扬宋韵的文化活动层出不穷。特别是传统佳节,各地的宋韵集市似乎已经成了标配,点茶、宋服cosplay、宋代琴棋书画展示等活动,让现在的人们得以感受宋人风雅。
宋韵文化集中反映了两宋时期卓越非凡的历史智慧、意韵丰盈的志趣旨归和开放包容的社会风貌,不仅是具有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的文化标识,更是浙江文化强省建设的宝贵“富矿”。
从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每日爆满,到杭州国家版本馆融汇古今的宋韵建筑……一年多来,宋韵文化的起笔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省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推动宋韵文化走近身边、走进生活、映照现实,为建设文化强省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