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安吉举行第九届“竹之韵”公益生态祭活动。现场仪式简朴而庄重。18名参与竹林葬的家属先默哀,然后走进竹林,献上青团和鲜花,并在竹竿上系上黄丝带。
不止安吉,清明时节,全国各地纷纷举行各类形式多样的生态葬祭祀仪式。
生态葬是指遗体火化后,通过“竹林葬”“树葬”“草坪葬”“海葬”等不占地或少占地的方式处理骨灰。
安吉第九届“竹之韵”公益生态祭活动现场。通讯员 沈爽 摄
出于经济成本的考虑、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大,环保、绿色、成本低的生态安葬方式正逐渐被人们接受。但记者调查发现,真正全面推广和普及生态葬,要走的路还很长。
一
亲人逝后怎么安葬,是一道关于道别方式的人性选择题。
现场,安吉递铺街道的林淑卿拉着儿子的手,缅怀丈夫孟志洪。3年前,66岁的医生孟志洪因病去世。生前,他决定去世后捐献遗体,并希望采用生态葬。“生命的尊严不一定要体现在‘入土’上,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是另一种尊严的体现。”林淑卿说,后来家人也逐渐接受了这种观念,选择尊重他的决定。
目前定居杭州的李惠山父母也安葬在这片竹林里。因父母爱竹,5年前他便把父母骨灰从秦皇岛迁移到安吉。他说,人其实不必过分在乎有没有墓地和墓碑,去世后与自然融为一体,也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方式。“我和老伴去世后,也会选择生态葬。”
李惠山给竹竿系上黄丝带,缅怀安眠于竹林的父母。通讯员 沈爽 摄
2015年,安吉开始推行生态葬。第一年有27位逝者家属选择生态葬,之后人数逐年增加。推行至今,有近300名逝者选择了竹林葬、树葬等方式。
湖州从2017年停止审批新建乡村公益性墓地,全力打造以骨灰堂为主,不保留骨灰的树葬、草坪葬为辅的节地安葬设施体系。目前,全市已建成骨灰堂127个、树葬点30处,其中19个节地生态安葬设施被评选为全省节地生态安葬示范点,镇级骨灰堂乡镇(街道)覆盖率达93.5%。“让逝者长眠于竹林中,可以为后人节约更多土地,践行了‘但存方寸地,留于子孙耕’的理念。”湖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现场,一位逝者家属表示,葬在竹林里,经过几个月的降解,骨灰就会融入泥土,“让他回到最初的地方,看看这个世界原本的样子。”
二
生态葬为何逐渐被人接受?
上海开放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伊晓婷等多名专家表示,“生态葬”不是随便葬,而是通过一种很重视、很有温度的仪式和流程,让家属感受到自己和逝者的尊严。
没有高大的墓碑、华丽的墓穴,融入泥土,回归自然,生态葬也可以很高级。
安吉是竹子之乡,是浙江首个开展“竹林葬”的地区,安吉“竹林葬”更是全省节地生态葬法品牌。安吉龙山源·韵园智慧艺术生态园是该县竹林葬地点。这里山清水秀,翠林一片,在条条黄丝巾的点缀下,显得温暖又有生机。恭读祭文、音乐祭、白茶祭、制作祭品,现场形式多样,仪式感满满。去年,安吉“竹之韵”公益生态祭还首次开通网络直播,1万余人在云端共寄哀思,追忆长眠于这片绿地的生态葬践行者。
茶祭现场 通讯员 沈爽 摄
其实,全国各地生态葬仪式感都很强。现场以家书朗读、插柳寄爱、星河共祭、供奉青团等各种形式,表达对节地生态葬践行者的缅怀和敬意。在山东威海,家属按照海葬证编号逐批认领骨灰、领取鲜花和手套,登船前往指定范围撒放逝者骨灰,以极高的规格致敬逝者。
当然,这种以“回归自然”为主旨的安葬形式逐渐受欢迎,也与各地政府积极推动移风易俗,出台补贴鼓励政策密不可分。
浙江湖州,各县区对树葬、竹林葬、草坪葬等采取不保留骨灰生态节地安葬的,每例奖励2000至10000元;湖南郴州市对逝者火化后,采取骨灰撒散安葬方式的,在火化奖励1000元之外,再给予每例1000元的奖补。山东、辽宁、广东等多地也都出台了生态安葬奖补政策,对丧属补贴少则数百元,多或数千元。还有许多的公墓(陵园)也在发力,对困难群体、孤寡老人等选择生态葬的,凭相关证件给予免费。
三
“虽然社会上许多人认同这种不保留骨灰的节地生态安葬方式,但是一旦发生在自己家属身上,还是会很难接受。”安吉县民政局社会事务科科长李志祥说,殡葬改革,说到底是一场挑战传统的思想革命。
竹林葬、海葬、草坪葬等生态葬形式,颠覆的是千年传统,触及人民群众思想和价值观的最深层面。
纵观我国的殡葬发展,主要经历了两次变革。火葬是形式上的变化,从“大棺”变“小棺”,却没有动摇“入土为安”这股根深蒂固的观念。生态葬,则是一次观念认识上的飞跃。
竹林葬的逝者名字被刻在艺术墓碑上供后人祭拜。记者 李世超 摄
目前全国倡导的生态葬,最早可追溯到1956年151位老一辈党和国家高级领导干部签名倡议身后实行火葬,不保留遗体,不建坟墓,由此拉开了我国殡葬改革的帷幕。
1997年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颁布实施,明确把“在实行火葬的地区,国家提倡以骨灰寄存的方式以及其他不占或者少占土地的方式处理骨灰”写入行政法规。
2016年2月24日,民政部等9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这个全国首个推行绿色殡葬的文件,再次把生态葬推向公众视野。但民政部回应,该意见属于倡导性文件,不是硬性要求,只会倡导,并不强制。
文件出台后的近些年,尽管各地生态葬的数量都在增加,但是从每个墓区祭扫现场来看,普通墓区的人数明显多于生态葬区的祭扫人数。观念上的不接受是影响生态葬推广的重要原因。
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不少“60后”“70后”这些传统观念浓厚的市民表示不太会选择“生态葬”,并表示“没有墓碑,以后子孙去祭拜时都找不到,心理上接受不了。”但也有一些“80后”“90后”“00后”的年轻人,表示自己去世以后可以接受生态葬,把自己融入大自然。
“中国的厚葬传统,无形之中将殡葬的消费与孝心联系在了一起,似乎花费越多,孝心越大。好在现在‘厚养薄葬’的观念在逐渐深入每个家庭,我们在工作中发现,不少子女能够做到不铺张浪费,拒绝面子丧葬。”安吉县民政局党委委员、县殡仪馆主任陈孝泉说。
推行和普及生态葬,转变传统观念是核心。省殡葬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更有一种“持久战”的味道,除了政府宣传引导外,还要注重措施配套、政策衔接、人性服务、文化塑造等,稳步推进、持之以恒。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