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循着朱自清的临海足迹,麦家、阿来、格非生出怎样的感慨?

字体:
—2023—
04/14
06:59:16
2023-04-14 06:59:16 来源:潮新闻 共享联盟·台州 单露娟 杨辉

  最美人间四月天。春日的临海,杨柳青青,鲜花灼灼,景色撩人。

  4月10日,首届“朱自清文学奖”颁奖典礼暨“朱自清文学周”系列活动正式启幕。活动期间,近3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大咖、专家学者组成采风团,沿着“诗路集”“往事录”两条线路,跟着朱自清先生的足迹,重走“紫藤花路”。

  2天的时间里,采风团领略了东湖的湖光山色、台州府城墙的巍峨壮阔、紫阳古街的人文烟火……用文化艺术视角记录和描绘台州府城的大美画卷。

   “诗路集”

  东湖,是采风团的首站。

  它于北宋端拱二年(989)开凿,原是水军舶船屯兵之所。宋熙宁四年(1071),台州郡守钱暄将其拓建为湖,并建成园林。因秀美的风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东湖历来是名人雅士寻访和抒发诗情画意的一方圣地。

  从南门进入,来到荣心堂,吴越国创始家族钱氏家族的祠堂就位于此处。在这里,采风团通过文物、史料了解钱氏家族的历史。

  南宋时,由于北方沦陷,钱氏家族带着礼器南迁,定居临海。这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家族,家训告诫后辈子孙,一定要多读书:“读经传则根柢深,看史鉴则议论伟。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钱氏的著名人物中,包括钱忱、钱愐、钱端礼、钱象祖等,也都居住在临海。

  从荣心堂出来,穿过亭台楼阁,来到台州府城·诗路文化体验馆。

  走进体验馆,强烈的科技感扑面而来:一幅会动的南宋台州府城地图,可古今对比;动动指尖,钱氏家族的世系图谱出现在眼前;即使不去登山,也可以俯瞰整个古城……通过可听、可看、可触摸、可互动的数字化体验,采风团真切感受到千年府城独特的文化魅力。

  出了体验馆,采风团循着依依岸柳,踏上了九曲桥。九曲桥由清知府刘璈所建,桥面两侧铺条石,中间铺方石桥,至湖心亭共有五折。在桥上漫步,微风徐来,远山近水,风光秀美。

  朱自清先生在临海生活期间,曾在东湖水阁上看钓鱼的人,在九折桥上看柳色和水光。

  如今,看着朱自清先生当年看过的风景,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首届“朱自清文学奖”评委会成员白烨感慨道:“很多人都说,临海是一个‘没来想来,来了不想走’的地方,虽然我这次来的时间不长,但确有这样的感受。临海的山水很秀美,人文积淀很深厚。我觉得这个地方不光是青山绿水更是人杰地灵,像朱自清先生,他虽然在临海教书不到一年,但他在这里创作了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他的世界观、文学观都在这里成长起来的,临海对他的影响非常大。”

  一路向北,走到九曲桥的尽头是骆临海祠。骆临海祠是为纪念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而建的,当年,骆宾王曾被贬到临海担任县丞一职。祠堂内陈列了骆宾王的诗文作品,让人不禁感叹其才华和遭遇。

  从东湖北门出去,采风团来到台州府城墙入口。

  台州府城墙,全长6000余米,现存4730米,东起揽胜门,沿北固山山脊逶迤至烟霞阁,于山岩陡峭间直抵灵江东岸,延伸至巾山西麓,依山就势,俯视灵江。

  走过198级台阶,采风团登上揽胜门。在这里,大家体验了一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东湖公园、崇和门广场乃至大半个临海城区,尽收眼底。青的湖面映着绿的树木,亭台楼阁,鳞次栉比,美不胜收。

  漫步在城墙上,可以看到“戚家军”表演队的巡城排练。这支队伍重现了戚继光镇守台州府时的英勇光景。

  游览完台州府城墙,采风团来到了朱自清曾经任教过的浙江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即现在的台州中学(西校区)。站在“匆匆”墙前,大家感慨万千,对朱自清的思念更甚。

  第八届鲁迅文学奖得主、国家一级作家、重庆市作协副主席张者说:“100多年前,朱自清先生用白话文进行文学创作,如今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仍在学习他的文法和修辞。这一次,‘朱自清文学奖’设立小说、散文、诗歌三大奖项,这与朱自清的作品非常贴切,他的文学语言简洁朴实,直截了当,读起来很美。”

  天光渐暗,暮色四合。采风团走完最后一站,结束了第一天的“诗路”行程。

  “往事录”

  暮春的清晨,日光温柔。在龙兴寺的钟声里,台州府城“苏醒”了:紫阳街沿街的店铺,打开店门,开张迎客;石板路上,三三两两的游客路过,开始欣赏起府城晨景;居住在城内的老人,吃过早饭,搬出板凳,安逸地享受生活。

  乘着大巴车,采风团来到了紫阳街,开启“往事录”采风之旅。

  自兴善门进入,采风团首先参观了位于巾山西麓的龙兴寺。自唐神龙元年初建起至今,龙兴寺已经走过了1300多个春秋。

  站在古寺门口仰望,你会发现这座寺庙的屋脊和房檐都采用琉璃瓦装饰。为什么没有通铺琉璃瓦?原来,唐朝时,琉璃瓦的应用并不完全,现在的寺庙也是延续了唐时的风格。

  踏入古寺,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方正的田字型鱼塘,里面养着锦鲤和乌龟。从池塘右手边往上走,可以看到千佛塔。

  千佛塔始建于唐朝,毁坏后,塔身于元朝重建,是台州境内仅存的2座元塔之一。因塔的每级每面均有模压烧制的佛像砖贴面,升莲座953块,平莲座83块,整座塔内外一共有佛像1036躯,故名千佛塔。塔高28.91米,直径7.12米,每层开明窗采光,透视炫目。

  大家都知道十八罗汉,但少有听过十六罗汉吧?龙兴寺的大雄宝殿内供奉着十六罗汉。这其实与不同年代的宗教文化有关。十六罗汉主要流行于唐代,至唐末,开始出现十八罗汉,到宋代时,则盛行十八罗汉。

  “龙兴寺是天台宗的祖庭之一,这说明临海的胸怀非常博大,既有中外交流,又有国内交流。这是一脉相承的临海文化的特性。”从古寺出来,第八届鲁迅文学奖得主、省作协主席艾伟如是说。

  和其他古城相比,台州府城拥有独特的魅力:3.12平方公里的面积里,主街三纵三横,延伸出50余条小巷,里面除了各种店铺,还居住着2.8万人。紫阳街就是当中最重要的主街。

  紫阳街延续了宋朝“前店后坊,前铺后户”的格局,业态丰富。

  在紫阳街上,采风团品尝了临海的各种小吃:蛋清羊尾、乌饭麻糍、海苔饼、青草糊……体验了各种非遗项目:张秀娟剪纸、岭根草编、永利木杆秤……参观了多家博物馆:台州市硬气馆、朱自清纪念馆……台州府城的人文历史,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朱自清纪念馆是本次行程重要的一站。展馆一楼对朱自清的生平和作品进行了展示,二楼则布置成教室,推门而入,仿佛进入时光隧道,熟悉的课桌,一瞬间把采风团拉回学生时代。

  朱自清文学爱好者、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退休)方大卫参观朱自清纪念馆后表示:“临海真是个好地方,有内涵,待人真诚。临海将朱自清先生作为一张城市名片,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予以宣传,令我无比感动。因为,它宣传的不仅是一位作家,而是宣传一种文化,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一种文学的力量!”

  跟着朱自清先生“匆匆”的步伐,此次采风之旅也画上句号。

  临海市作协主席李鸿表示:“在紫藤花开的季节,临海举办了一场风雅的颁奖典礼。一座城因文学而热闹,这么多的文学大咖和专家学者,因文学相聚在临海,成为一个浪漫的篇章。这两条采风路线,让更多的人对临海这座城产生一种‘心生欢喜、一见倾心、不来常念、久处不厌’的美好情愫。”

  文学大咖眼中的临海是什么样的?

  100年前的春天,朱自清在临海,度过了“匆匆”却终身难忘的一年。期间,他创作了启发人们惜时进取的散文名篇《匆匆》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首抒情长诗《毁灭》。

  100年后的春天,首届“朱自清文学奖”颁奖典礼在临海召开。中国知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阿来、格非三位文学大咖,做客古城临海,开启一场文学聚会。

  临海印象

  “相见恨晚。”是麦家来到古城临海的第一感受。作为浙江人,临海这个名字对他来说并不陌生。他知道这是个古城,但只有真正踏足这座城市,麦家才切身感受到临海深厚的文化积淀。

麦家

  他游览了东湖,登上了台州府城墙,信步于紫阳街,一路走来,一路感叹,“这个地方来得太迟了。”他愿意多次来临海,领略这座小城的风土人情。

  阿来对临海的了解,来自于书本。“比如说骆宾王的流放经历,戚继光的抗倭故事,还有包括朱自清在内的许多文人笔下的文字。”

  但,这些都只是故事,只是听说。来到临海后,阿来领略了临海保存的文化遗迹:东湖、台州府城墙、千佛塔……那一刻,他惊喜地发现,书上的文字,不再遥远抽象,而是变成了很真实很感性的东西。

  阿来感慨,自己在临海的时间虽然短暂,却已经有了久违的熟悉感。“因为文化气息渗入在这个城市的角角落落,渗入在我身上,也渗入在每个人身上。”

阿来

  在来临海之前,格非对临海的理解是——郑虔被贬的地方。

  所谓贬谪之地,大抵都不那么尽如人意。可是,他却发现这是个可亲可近、值得一来再来的地方。“一来到临海,我就感受到了一种特殊的氛围。这不完全来自当地的名胜古迹、优美风景,更来自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底蕴。都说中国文化是一种层层累计的文化,在临海,这种感受尤其强烈。”

  在格非看来,凭空造一座城市不是难事,但这座城市是没有积淀、没有文化的。临海不一样,它是一点点累积起来的。千年房屋换百主,一番拆洗一番新。临海是中国古代建筑跟人关系的一个重要写照。

  城市与文学

  一座城市与它的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领略临海的风土人情后,三位大咖也迸发出一些关于城市和文学的灵感。

  十多年来,格非对于现代城市跟古代城市的区别这个课题一直很感兴趣。

格非

  他认为,在古代的中国,城市和城市之间是互相交通的,品味、品级上并没有所谓的孰高孰低,相反,它的基本伦理全是由乡村伦理来统御的。这种情况在中国持续了上千年。

  临海就是一个很好的写照。“登上江南长城,可以发现这里山与河之间的关系非常清晰,既有人对自然环境的需求,也有军事、商业上的考虑,甚至有防洪考虑。”在格非看来,临海虽然不大,但“五脏俱全”,且人与城市的关系很亲切,酿出了城市“左手人文气息,右手烟火味道”的文化味。

  如今,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也滋生出排他性。他希望大家可以重新思考,如何让人们心中对于传统城市的理念回归本源。

  对于这点,麦家也深有感触。他认为,现代人都向往大都市,想在那里寻找前途,甚至连自己这种有了一定成就的人也离不开大城市,这是大众内心对现代性偏狭的理解。

  到了临海后,他很愧于这种想法。他认为,临海虽然是座小城,但是文化底蕴深厚,作家、艺术家生活在这样的地方,不仅可以增加艺术创造力,还可以减少为了生计奔波的精力消耗。

  他以自己的经历为例。“我要是一直生活在杭州,成不了作家。最困难的时候,我在成都,那里的物价低,给了我一定的从容和勇气,所以我创作出了《解密》。”

  关于城市文化,阿来也发表了一些看法。他认为,很多时候,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除了建筑遗存,还有文学记录。故事在发生,时间在消逝,文字可以记录下一切。“正因为有了文字记录,消逝的时间凝固下来,我们知道了郑虔时代、骆宾王时代临海的样子。”

  那么,如何去描绘城市?古人已经有所造就。“城市的特色文学其实就是当地百姓的生活写照。古人描绘城市,就是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以说,这些具有城市特点的文学,事实上就是这座城市的风土人情。”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作家;朱自清责任编辑:孙婧宜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近日,“朱自清文学奖”颁奖典礼暨“朱自清文学周”系列活动正式启幕,近3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大咖、专家学者组成采风团,沿着“诗路集”“往事录”两条线路,跟着朱自清先生的足迹,重走“紫藤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