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完86岁生日的姜淑梅老人还在潜心创作。受访者供图
不做追随潮流的人,总做引领潮流的人。潮人,就是按自己的想法做自己热爱的事,做就做到极致、干就干到出彩。在一个彰显个性、提倡创意的时代,潮人是一种态度。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潮人,他们可以是单车骑行环游中国的视频博主、醉心传统诗词的农民工,也可以是白发苍苍的老奶奶作家……潮流,总在向前。敢想敢拼敢创造,一个个“潮”人的故事,折射出时代的光彩。“潮新闻”记者走近这些中国潮人,与你一起在他们的故事里,观海听潮。
一群老奶奶写的书,正在持续热销。没有明星光环,更不是新闻人物,在出书以前,她们都是平凡普通的“素人”,就像我们的奶奶,是身边那个最慈爱却也最失语的亲人。
但她们出手不凡。虽然大器晚成,但她们书写的故事,近几年来已经成为书评榜上的高分作品,被普通读者、专业作家和职业书评人推崇,市场更是青眼有加——在这个纸书阅读被担忧岌岌可危的年代,有人的书在短短三年内实现了近50万册的销量,还有人的作品已经显露出销售长红的畅销书潜质。她们虽然白发苍苍,但却是真正的勇立潮头之上的“潮人”。
她们是谁,都有怎样的故事?又是谁让她们“闪亮登场”?在耄耋之年笔耕不辍,书写对她们意味着什么?对这个时代,意义又何在?
横空出世
老奶奶变身作家
“那一年,我六十来岁,人生似乎已经不再需要目标与方向,只需顺应天命。但我开始干一件从未干过的事情:写作。”这是今年83岁的杨本芬奶奶在个人首部小说《秋园》里的自述。
杨本芬,1940年出生于湖南湘阴。17岁考入湘阴工业学校,后进入江西共大分校,未及毕业即下放江西农村。此后数十年为生计奔忙,相夫教子,后从某汽车运输公司退休。花甲之年,她开始写作。
《秋园》的腰封上,编辑这样推介本书:1914年,世上有了“秋园”这个人。1918年,汉语有了“她”这个字。秋园来过,挣扎过,绝望过,幸福过。今天,她80岁的女儿,把普普通通的她,讲给世界听。
这是一位八旬老人讲述的“妈妈和我”的故事,写了一家人像水中的浮木般挣扎求生,写尽了中南腹地上两代中国女性生生不息的坚韧与美好。随后一年一本,杨本芬奶奶的小说集《浮木》和自传体小说《我本芬芳》接连出版。
与《我本芬芳》同时,76岁的秀英奶奶也在2022年9月出版了她的第二本书《世上的果子,世上的人》。秦秀英,1947年生于内蒙古河套平原。念过一年半小学,热爱自然,喜欢花花草草。65岁重新识字、画画,跟随儿媳开始做自然笔记。2015年出版自然笔记《胡麻的天空》。6年之后,《世上的果子,世上的人》出版,写的尽是秀英奶奶身边的亲人和故人,他们就像内蒙古原野上静默不知名的果子,自有“喜乐和愁苦”。作家刘震云为秀英奶奶书中所写的“人间正道和沧桑”所动,为之作序。
还有一位老奶奶作家姜淑梅。她1937年生于山东省巨野县,1960年跑“盲流”至黑龙江省安达市,做了20多年家属工。她早年读过几天书,1997年开始认字,2012年开始写作。2013年10月,她的首部作品集《穷时候,乱时候》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姜淑梅奶奶一生阅历丰富,历经战乱、饥荒年代,笔下的故事精彩传神。作家王小妮称,这是她见到的第一本“听老人讲故事”的出版物。随后几年,她的《苦菜花,甘蔗芽》《长脖子女人》《俺男人》《拍手为歌》等四部作品相继出版。2月7日,老人家刚刚过了86岁生日,红衣银发,在“最美老娘生日快乐”的蛋糕前笑容灿烂。但更让人惊叹的是她的创造力:她正与女儿合作第六本新书,女儿艾苓写,她来画,每天为了画画很是忙碌。她告诉记者,等疫情结束,她还要出去为自己的新故事集“上货”。“上货”是她创造的“专有名词”,就是指为了创作出门采风。
2月7日,姜淑梅奶奶喜迎86岁生日。受访者供图
老奶奶作家们像是“横空出世”,虽然来自的乡土不同经历各异,她们却都有共同的特点:写作多来自个人经验,写的就是乡间人物、普通中国人的故事,她们都有强烈的讲故事的欲望,也有非写不可的理由——“这些普通人的经历不写出来,就注定会被深埋。”
杨本芬奶奶在四平方米局促的厨房里,用高一点的凳子做桌子,要不停地写;秀英奶奶是天生的左撇子,在头发花白时重新拿起笔,搜索出只上了一年半学习得的右手写字的记忆,再艰难也要写。而这些从一个个阅历丰富的老人心里自然“流淌”出来的真诚朴素的文字,在这个时代迎来了众多的知音。
幕后推手
出版变革的双向选择
“做杨本芬奶奶的第一本书,我们做好了心理建设:有90%的可能,销量会扑街。”杨本芬奶奶系列作品的策划人,民营出版商乐府文化的涂涂这样告诉记者。当初为“素人”作者杨本芬奶奶的文字所打动,他坚信这样的故事应该被更多读者看见,但从销售经营理性判断,他也不乏担心。
但是没想到,市场反响出乎意料地好。《秋园》至今已21次印刷,印数达到了20万册,次年出版的《浮木》印数已达6万多册,《我本芬芳》出版不到半年,现在已经是第6次印刷,印数达到10万册。“当当和京东上,你能看到奶奶的书一天一两百本地在销售,‘双十一’的时候一天是一两千本,排在图书销售榜的最前面。”涂涂深受鼓舞,也坚定相信,杨本芬奶奶作品的价值,还会让销售长红下去。
不是没有先例。记者采访老奶奶作家们的“幕后推手”,相关的出版社责编一提起素人作家出版,不约而同都会溯源《平如美棠》这本书。87岁时,饶平如先生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妻子美棠去世,无以排遣,他决定画下他俩的故事。一笔一笔,他亲手构建和存留下了一个普通中国家庭的记忆和美好。这本2013年5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作品,如今印数已达50万册,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是真正由素人作者撰写的销售长红、香飘国内外的畅销书。
秀英奶奶《世上的果子,世上的人》同样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进入责编刘玮策划的“小阅读·在野”系列。刘玮盛赞饶平如先生,她认为他是出类拔萃的作者,配图文字凝练而有文人气,如果他没有从军,很可能也会成为作家。涂涂对杨本芬奶奶的评价如出一辙:我不认为这是一个80岁的奶奶出书后成为作家的故事,而是一个作家,在她80岁的时候出了第一本书。
纵然素人作家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作为素材,文字表达也有过人的能力,但他们能被更多人看见,有出版业发展的必然。浙江资深出版人、《瓯风》杂志主编方韶毅认为,素人作家的作品大多首次由民营出版公司发掘不是偶然,民营出版商需要寻找这样的作者。大作家的出版资源往往会掌握在更有实力的国营大出版社手中,从首印册数、版税等方面,成名作家都会有更高的要求。而刚刚起步的民营出版机构出于生存和差异化竞争的需要,会寻找版税更低、首印数更少的素人作者适配。
涂涂在权衡出版《秋园》时,杨本芬奶奶这部作品已经写成十年,在天涯论坛上发表后网友也多有好评。但涂涂按照首印5000册和8%的版税来匡算成本,预估大概是5万元的投入,这个数字并不大也是重要原因,“就算亏了,也可以承受。”
民营出版机构往往会为素人出版倾囊而出匹配资源,从策划、编辑、装帧设计到营销发行各个环节用心,努力不拘一格,在市场上做出辨识度。这种努力没有白费,翻阅素人奶奶作家的书,的确往往在书店的第一眼,就能让读者有眼前一亮的视觉冲击。
畅销背后
时代需要真诚的故事
不得不说,注意力经济争夺,人们越来越沉醉在短视频等快餐文化带来的快感里。要让人认认真真坐下来读完一本书,似乎变得越来越困难。就连麦家这样的成名作家都会感叹:“现在的读者没有那么大的耐心,文本不能制造得太复杂,书不能写得太厚,体量也不能太庞大,因为时间有限。”
在这样的阅读氛围里,老奶奶作家、素人作家的作品能够出圈畅销,就尤为难能可贵。背后的原因,值得深究。
首先,这些作品共同的特质是真诚。无论叙述技巧高低、语言文学性多寡,故事平实还是传奇,素人作家都充满了真诚,这是他们“心里流出来的歌”。文学看似跟才华关系最紧密,实则跟“真诚”的关系最大。
秀英奶奶在上海图书馆的一场分享会上朴素表达过她的“创作理论”,以亲身经历为起点,她在用写作“翻过苦难那座山”。杨本芬奶奶的二女儿章红写道:外婆、妈妈这些被放逐到社会底层的人们,在命运面前显得如此渺小无力,然而他们却永远不会被彻底毁掉,当妈妈在晚年拿起笔回首自己的一生,真正的救赎开始了。宁波有个“菜场女作家”陈慧,已经出版了《渡你的人终会来》《世间的小儿女》两本书,书的责编、宁波出版社编辑苗梁婕说,陈慧能够从素人作者中脱颖而出被文联推荐、出版社发掘,最重要的原因是,她的文字和人,都很真诚。不煽情不矫饰,写作是她对生活的排遣,就像是本能。
其次,多元的阅读心理正在形成。在出版人方韶毅看来,名人传记或回忆录曾经是出版热点,这种阅读能够照见大时代,但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抉择,毕竟与普通人相去甚远。审视普通人的个人经历,勾起共同的集体记忆,更能引起共情与共鸣。而素人作家的作品,比“口述实录”更具文学性,提供了更高级的阅读体验。
涂涂认为,杨本芬奶奶的作品能够火出圈,与当下的女性主义思潮也有关。许多读者通过她的故事,更加理解了自己的妈妈和奶奶,书籍重建了沟通的桥梁。作家巫昂评价,终于有这样一个年龄段的女性,拿起笔亲自为自己的一生、为自己的母亲、为自己的婚姻与家庭还有写作的梦想发声。“她不再是无声无息的存在,不再执着于母职,而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表达。”
最后,好书能出圈畅销,营销宣推不能忽视传播因素。姜淑梅奶奶的策划编辑陈亮告诉记者,一开始他是在《读库》里看到了姜奶奶的文章,觉得特别有出版价值。决定出版后,出版方联系了许多媒体宣推,包括央视的读书频道等。而奶奶本人收获了很多“自来水”,大V鹦鹉史航与畅销书作家马伯庸,都给姜奶奶的新书发布会当过嘉宾站台。涂涂复盘杨本芬奶奶的走红过程,也认为是多种因素叠加的效果。一来80岁的老奶奶提笔写自己的母亲,从宣推上,比一般的写作者更有卖点。而当时哔哩哔哩与小河文化的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2》拍摄作为出版人的他,杨本芬奶奶作为他的作者出现在了纪录片里,随后,图书的销量就开始呈现“指数级”的暴涨。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如果你用微距摄影去定格,你会发现苔花的花冠,从精致的构造到繁复的表达,毫不逊色于牡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今天,奶奶作家、素人作家们对于普通读者的意义,也许是告诉我们,即便普通不起眼如同你我,在面对时代的洪流和命运的磨难时,每一次选择、坚持、突围和创造,都和那些影响历史进程的大人物一样,同样值得被记录、被看见。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