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5月2日讯(记者 叶锦霞 共享联盟·龙湾 孙龄期) 今年是周云龙回国工作生活的第9年。2010年7月,他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毕业,获物理化学博士学位。2014年10月,远赴海外交流学习的他回到国内,加入国科温州研究院(温州生物材料与工程研究所)。9年间,周云龙与研究院一起成长,现担任院长助理。
博学、健谈、热情,这是周云龙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在外人看来,能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是一份莫大的荣誉,但谦逊的周云龙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太突出的成就,只不过是坚持在做一件事情——日复一日做科研。
“做科研,更多的是‘学海无涯苦作舟’,没有绝对的顶峰,只有这山望着另一山高。”在周云龙看来,做科研肯定不是一帆风顺的,会经历挫折与失败,“事在人为,科研工作者需要心怀目标,脚踏实地地朝着目标走,更重要的是要有创新精神,才能攻克更多‘卡脖子’难题,实现弯道超车。”
无论是做基础研究,还是做应用研究,都不是一件易事。也正是凭着这股肯吃苦、能吃苦的韧劲和善于创新的巧思,周云龙和团队成员才能在历经科研低谷期后,一路过关斩将、攻克难关,独辟蹊径地提出开发具有“体验感”和“新效能”的新型抗菌材料的思路。由他们研发的抗菌材料各项指标均高于国际同类产品,从技术层面打破了国外高端抗菌产品的垄断。
很多学生给周云龙的评价是“很较真”。在实验室,记者看到他一遍又一遍地给学生指导实验,甚至连微小的细节也要“抠”出来。“就算是一个简单的实验,周老师还是会让我们重复几次甚至是十几次去验证得出来的数据是否存在误差。”正在温州医科大学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研二学生裴瑜说,周云龙曾给他们分享过一个故事:在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求学时,有一次为了证明自己的结论是对的,他前后重复了1000多次实验。“做科研,就是要较真。”直至今日,周云龙的这股劲不减分毫。而这一切,正是源自他心底对生物医用材料研究的热爱。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