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小乡镇"怀揣"大梦想 海曙龙观两年打造33项地方性规范

字体:
—2023—
05/22
10:00:31
2023-05-22 10:00:31 来源:中国宁波网 记者 冯瑄 通讯员 孙勇 徐尚之

  生态友好的幼苗已植入孩子们的心田。(冯瑄摄)

  “全球标准落地宁波小乡镇”“入选全国、全省生物多样性助力乡村振兴案例”……5月18日、19日在宁波举行的国家及省级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主题活动上,海曙区龙观乡迎来“高光时刻”,成为媒体聚焦的热点。

  “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哪天实现了呢!”作为龙观乡党委书记,虞挺知道“这一天”渐行渐近。

  去年12月,虞挺前往加拿大参加COP15第二阶段会议。回来后,“生物多样性”成为虞挺工作中的一大关键词——

  “系统抓,打造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建设的2.0版本,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不能只靠政府引导,要全民发力建设生物多样性友好保护单元”……

  细数手头的工作,虞挺坦言:作为乡镇一把手,生物多样性保护仅是诸多繁杂工作中的一部分,却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龙观要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成长,并迈向共同富裕,我们让百姓既有绿水青山可享,也有钞票可赚,最终全镇农民的人均年收入增长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乡村振兴这张全球考卷上,龙观人正在奋笔疾书。

  宁波三地入选第二批省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冯瑄摄)

  和“标准”较劲

  在生态环境部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主题活动上,海曙区发布了《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实施指南》地方性技术规范(以下简称《实施指南》),龙观是其中的“主角”。

  在“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怎么建设”这个问题上,龙观的《实施指南》提供了“中国方案”。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全球标准”,这是202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提出的概念,涉及8大准则和28项指标,倡导依靠自然的力量和给予生态系统的方法,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系统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社会挑战。

  上述略显抽象的解释结合龙观的实际,在虞挺看来就是“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建设项目,都必须是‘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不能只为修复而修复,要保护与发展‘打包’考虑。”

  龙观探出绿色共富路。(龙观乡供图)

  他举了个例子,比如修复水库,不能简单地只考虑修复,而要同步考虑周边开发、研学等事宜。

  “这是一种新的乡村振兴思路。”虞挺清楚,思路决定出路,它的背后,亟待标准和指南理论体系的支撑。

  通过与中国计量大学合作,龙观乡计划于2025年年底前完成33项地方性规范,涉及生态修复、交通水利设施、社会管理、友好保护、共富等方面。

  “包括《实施指南》在内,我们目前已经发布了2项地方性规范,今年计划完成12项。”虞挺介绍,他们打算和相关科研单位合作,在交通、水利等领域制定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性标准,最大限度避免基础设施建设对生物生存造成的干扰,比如在公路设计阶段就给生物迁移让出通道。“这个标准,今年底基本可以形成”。

  多样生物构成自然之美。(冯瑄摄)

  在“保护”中“抢跑”

  “以生物多样性促进乡村振兴”。如果说“标准”是内核,那么“保护”就是高分项。

  关于这一点,虞挺讲了个故事:几年前,在龙观的外牌楼水库,发现了海曙区有记录以来最大规模的野生鸳鸯种群。有关照片被旅友上传到网络后,诸多游客慕名而来,该水库一度成为网红景点。

  有网红大咖想对此地进行视频直播,同时对乡里提供物资方面的支持。为了保护野生鸳鸯,龙观拒绝了这些商业炒作。在野生鸳鸯出没的11月至次年3月,龙观在前往水库的通道上设置了卡口,派专人管理和维护秩序,减少游客对小动物的打扰。

  同时,乡里在水库沿线开展垃圾清理、平整复绿等行动,对附近村域开展生活污水治理、环境整治提升,全面消除土壤污染及水体污染隐患。通过上述行动,水库周边生态环境得到优化提升,野生鸳鸯数量从2020年初观测到的一个群体、50多只,增加到去年年初本底调查发现的一个群体、300只。

  近些年,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这篇文章上,虞挺带领龙观人频频“创新”——

  今年5月初,该乡与中国人保签订协议,每年保额最高200万元,用于生态保护预防、野生动物致害赔付等;与检察机关、政法院校合作,建立司法保护理论实践基地,探索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实践路径……

  更为关键的还有生物多样性友好保护单元建设。

  “我们不能只靠政府引导,要全民动起来。”虞挺告诉记者,龙观正在打造友好景区、学校、村社、企业等“全域化”友好保护单元。

  在龙观中心学校的后方,昔日破败荒废的小山坡,变成了诗经花园、本草园,孩子们在课堂与植物世界之间穿行学习。这里有“白华菅兮,白茅束兮”的白茅,也有“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的艾草,生态友好的幼苗已植入他们心里。

  大山雀。(张文文摄)

  用“流量”赢共富

  此次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主题活动上,小罐蜂蜜和小罐红茶成为伴手礼。

  “别小看这些‘小罐’,前者来自我们的中华蜜蜂保护基地,后者曾是COP15会场上的伴手礼。它们是这些年龙观以‘生物多样性+’引流,加快走向共同富裕的最好见证。”虞挺说。

  5月20日,中华蜜蜂日活动在龙观半山伴水举行。半山伴水,这个龙观较早打造的研学基地,如今一个月的流量约为1.5万人次。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以“生物多样性+低碳农业”,龙观培育了“明州红”等全国金奖茶品牌,茶农直接经济效益增幅超20%;以“生物多样性+生物经济”,龙观打造了四明山首个中华蜜蜂保护基地,获评省一级中华蜜蜂繁育场,带动农户户均增收30%;以“生物多样性+零碳光伏”,龙观实现全乡行政村光伏能源安装全覆盖,村民人均增收万余元;以“生物多样性+全域旅游”,龙观组织了生态研学、开茶节、蜜蜂日等活动,全年研学人员超过30万人次,两年带动周边民宿农家乐创收6000余万元。

  孩子们参加屋顶花园生态研学活动。(龙观乡供图)

  而这些,对龙观来说还只是开始。

  “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产业化路径,今年计划完成乡里首单碳汇交易、生成海曙区首个碳标签证书(茶叶)”“发展‘生物多样性+三产融合’,如通过土地流转,整合李岙村469亩农田,用于打造生物多样性未来农场”“以山地植物园为核心,打造自然博物公园”……

  “我们是山区,百姓口袋鼓起来不容易。”虞挺说,预计今年龙观接待旅游者超过113万人次。

  小乡镇“大流量”的时代已然到来。

  虞挺的“梦想”正照进现实——全乡10个行政村年经营性收入全部超过50万元。

  中蜂研学基地。(龙观乡供图)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生物多样性;海曙区;鸳鸯;水库责任编辑:吴珂珺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