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天举行的2023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浙江主场活动上,宁波宣布启动建设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惠及中华凤头燕鸥、镇海棘螈等80个物种。
“通过对全市生态热点区域和指示物种开展长期监测评估,实现‘监测-保护-预警-科研-体验-产业’一体功能定位。”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翁劲草介绍,为了加快生物多样性保护,我市将构建“1+4+80”监测体系,即1个宁波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4个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观测站,80个中华凤头燕鸥、镇海棘螈、欧亚江豚等不同指示物种的监测点。
现场发布的观测站主要包括浙江天童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浙江杭州湾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海曙区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观测站、象山县海洋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观测站等。
其中,浙江天童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主要监测城市和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揭示在城市化和海洋气候因素共同影响下亚热带东部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
浙江杭州湾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主要监测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对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过程开展长期、连续、定位的野外观测和研究。
正在筹建的海曙区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观测站,将依托四明山区域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建立智慧化监测系统,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长期监测与评估。
正在筹建的象山县海洋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观测站,将在渔山列岛、韭山列岛等海洋区域,对鱼类、鸟类、浮游生物、海洋哺乳动物等物种开展长期监测与评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宁波;生物责任编辑:吴珂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