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那些做科普的UP主,让我奇怪的知识增加了一吨

字体:
—2023—
05/26
07:12:25
2023-05-26 07:12:25 来源:潮新闻 见习记者 林晓晖

  5月20日-31日是浙江省科技活动周。

  你心目中的科普是什么样的?是科技馆中的一场场展出?是科学家入校园的一次次讲座?还是一本本趣味丛生的科普读物?科普的力量无处不在。从城市到乡村,从科技馆到形式多样的科普场馆,从专业的科技从业者到各行各业科技爱好者,流动的科普盛宴跨越山水,步履不停。

  今年的科技活动周,本端将从今日起陆续推出“科普潮观察”系列报道,带读者多角度探寻当下科普工作的进展与思考。

  打开“著名学习网站”bilibili,奇怪的知识增加了一吨。

  许多b站老用户也许不会想到,以二次元文化发家的“小破站”有一天会褪去这层外衣,以学习平台的姿态崭露头角,站内开辟了知识内容分区,相当硬核的科技内容成为最受欢迎的品类之一。

  哔哩哔哩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睿近日表示,过去一年里,b站有2亿多用户观看科技类视频,平台上116万名科技类的UP主创作了1482万条科技类的视频。

  他们当中,有人把能搜罗到的稀奇古怪的器械拆了个遍,边拆边讲机械原理;有人给神秘的古生物编了“人物小传”科普大家闻所未闻的生物冷知识;还有人密集玩梗的同时,带着网友厘清了科技产业发家史,让人直呼过瘾……

  我们和这三位百万粉丝的科普up主聊了聊,在b站做科普是怎样的体验?

IMG_2353.JPG

  知识和up主都是“野生的”

  形容b站上的科普视频,许多网友的评价是“好玩又野”。

  三位科普博主也都是“野生的”,此前都不是专职科普工作者,但都是b站的老玩家。

  “硬核拆解”账号运营者谢先生原先在一家通讯公司工作,平时喜欢收藏各种工具和器械。他拆过超声波手术刀,公交车的报站器,自己组装过40000mAh(毫安时)的充电宝,路边太阳能路灯不亮了,他借回家拆了又给顺带手修好,还顺带解开许多网友困惑多年的问题,这些路灯为什么能自动判断天黑和天亮呢?奥秘就藏在里面的太阳板里。

截屏2023-05-25 18.29.44.png

  “硬核拆解”拆解路灯的视频截图

  “硬核拆解”,创作内容如其名,够硬。密集的知识输出,拆解全过程不加修饰地原始呈现,十分“简单粗暴”,提到走红,他觉得有些受宠若惊,“其实拆东西就是我的爱好,从家居电器到黑科技产品,没事儿就拆,随手发布在b站上,没想到有这么多人喜欢看。”

  这些粉丝里有相关行业的设计人员、工程师,也有机械爱好者,甚至还有四年级的小学生来私信,他们能提出各种各样的奇怪问题,比如加油机为什么能在满油后自动停止工作?那个会“咬人”的鳄鱼小玩具有没有机理可循?谢先生对这些都感兴趣。

  看似无厘头的内容,其实涉及了物理、化学、机械工程等学科的知识。也许你对物理避之不及、也读不懂动力学,但化解成这样的通俗问题,谁都想一探究竟。

  很多问题,把机器一拆,内里和答案也就一览无余了。

  “我才知道,越是这种知识的‘野生感’越有吸引力。”谢先生说,“视频的收藏量很高,许多网友说把我的主页当做了一个小型知识库。动动手能帮大家解答一点疑惑,我觉得这是一件特别快乐的事儿。”

  在科技内容崛起的背后,我们看到b站正在颠覆我们以往对于科普的定义。这些科学知识不仅仅停留在教科书里,生活中的各种奇思妙想都可以被深挖、延展和解释。这或许就是科普的又一种魅力,能让人自然且愉悦地获得对世界的广泛认知,让探索未知的冒险劲头,浓缩在小小的视频屏幕里。

  在二次元基地“破壁”

  不同次元间,是有“壁”的。

  更别说带着向来高深、晦涩难懂的科学知识入场了,科普区的up主们下足了功夫。

  许多在b站冲浪的网友都听说过专注科普小众、冷门的古生物科学知识的“芳斯塔芙”,这是英文“fun stuff”的音译,意思是有趣的东西,在这位up主的视频里,笑点与知识点齐飞,人称“文案鬼才”。

  第一支原创视频《奇虾:初代霸主的故事》讲解“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时顶级掠食动物奇虾的兴盛与衰亡,视频在上传后的24小时,播放破9万,粉丝数从700涨到2.1万,后来“芳斯塔芙”连续两年捧回b站百大UP主的奖杯。

2022102828afbdb9e959496ba1ddfcf6648bb090_20221028df1f9fef7913444db05edb95170d6069.jpg

  “芳斯塔芙”运营者蔡春林和唐骋

  这个账号运营者是一对90后夫妻: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博士毕业生唐骋负责内容创作,曾在学术期刊工作的蔡春林负责运营,两位科研人员转型做了科普。

  “搞科普和搞科研完全不同,”蔡春林感慨,做实验需要考虑深度,需要反复论证,而科普对广度和要求更高,我们需要把诸多纷杂的知识点融合在短短的十来分钟的视频里,还得让大家看得进去、看得懂。

  “这些生命科学知识本身是不接地气的,我们自己也是b站的重度用户,看多了之后发现这届网友特别喜欢听故事。”唐骋说,写文案的时候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小编剧,赋予这些古生物人格设定,在他们的视频里,奇虾是生物界的初代霸主,软骨鱼是“头铁真汉子”,科普企鹅的时候讲述了它们“逆天而行”的奇幻漂流故事……“我们把古生物的演化历程梳理梳理成有前因后果的小故事,嘿,网友还挺买账的。”

  准备一期视频,唐骋和蔡春林通常需要查找大量的文献,比如最新一期科普玉米的历史,历史书上“只有明代传入中国”寥寥几言,在原产地南美的几个国家史料记载极少,他们就在各朝代、各地区的地方志里寻觅线索,相互印证,从构思到发布,这支视频花了个把月的时间。

截屏2023-05-25 18.38.17.png

  “大蜡烛”前往东莞拍摄视频素材

  科普区的又一大up主“大蜡烛”深有同感。他的视频主题主要是梳理商业科技史,“这些资料太庞杂了,我每次写视频脚本的时候都会这样思考,有没有观众不理解的地方?或是,在每30秒的节点处,他们有没有离开这个视频的理由?”“大蜡烛”说,准备一期视频平均需要看50到100万字的资料,一个选题做两三个月都是家常便饭。

  b站上的用户到底喜欢什么样的科普视频?

  “大蜡烛”总结的经验是,在一定共识基础上的知识延伸。

  “我们需要了解义务教育阶段大家的知识共识有哪些,因为大学垂直分科之后,每个人接受的知识大不相同了,科普需要在相对形成共识的知识基础上做延伸,如果完全脱离他们原有的知识体系,很难形成连接。”

  破壁的过程,绕不开的还有这个平台原有的文化氛围。

  果壳网CEO嵇晓华就曾提出“科学必须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成为大众生活方式的一部分”,b站上的二次元娱乐文化占据主流,这些科普创作者努力给科学知识“减重”,探寻能够融入原有文化生态的不同路径。

  地域、年龄、还有文化圈层之“壁”,在这些科普up主的探索中,显然,已经开始悄然融化。

  荡起涟漪就够了

  对于自己正在从事的这项工作,几位科普up主有一个共识:科普的目的并不是帮助大众成为某一学科的专家,而是让人们看见尚未触及的世界。

  科技在加速,但大众对此的掌握速度可能连线性的增加都没有实现。而现在,愿意读一个万字长文去理解前沿趋势的人的比例很低,见证b站知识区的日渐丰盈,“大蜡烛”颇感欣慰,更多的知识工作者来到这里,面向更广阔、更年轻的群体方式传递科学知识。

  科学界的知识太丰厚了,只要有好奇心,选题是无尽的,科普创作者们说,灵感似乎永远不会枯竭。其中的知识与见解也许不会对现实生活产生具体影响,就像一只生活在海底、快乐伸展的海马,或许永远不会与我们有任何交集。我们探索世界,除了生存,也是为了在这个星球上找寻自己的位置,尝试着让看似独立分化的人类,重新与万千生物取得联系。

  不可否认的是,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科普作家曹天元在一次访谈中这样描述科普的意义:“一个人经历了科学话语的熏陶之后,是会对科学有好感的,自己不搞科学,也会支持孩子去搞科学研究,支持政府财政往科学研究上倾斜,经过这套话语熏陶之后,天然地就觉得科学研究是很重要也很值得做的事。”

  “芳斯塔芙”两位主创的初衷也是如此,他们表示其实没有追求流量的执念,经常做明知没什么流量的视频。“很多科学知识普及度不高,比如植物是怎么登陆的、玉米的演化历史,这些在中文世界几乎是查不到资料的。”唐骋说,他们要的是对科学的好感。

  在b站上,发布一个科普视频,就像往信息汪洋里投掷一粒小石,可能不会有太大的水花,但是荡起涟漪就够了。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科普;UP主责任编辑:徐茜茜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他们当中,有人把能搜罗到的稀奇古怪的器械拆了个遍,边拆边讲机械原理;有人给神秘的古生物编了“人物小传”科普大家闻所未闻的生物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