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增材铸就航天“重器”

字体:
—2023—
05/26
11:33:40
2023-05-26 11:33:40 来源:宁波日报 记者 张凯凯 通讯员 丁彦婷 付成云

  站在兵科院宁波分院的电弧熔丝增材制造工作站外,隔着红色防弧光屏,可以看见内部3D打印设备的工作场景——金属丝经由电弧熔化,从机械臂末端的焊枪涌出,机械臂挥舞之间,高约2.5米的某型号壳体如“平地起高楼”般层层堆叠成型,待到一段结构打印完工后,3D打印设备撤离,减材设备顶上,对该段结构的内部进行减材加工。

  “这是当前大尺寸、异形、薄壁结构件一体化成型的‘最优解’!”兵科院宁波分院博士、副研究员王帅说。据介绍,记者如今身处的工作站,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电弧熔丝原位增减材制造工作站,能够实现4米高结构件的整体增减材制造。

  大尺寸、异形、薄壁结构件是个什么概念?3D打印又能发挥何种优势?王帅向记者解释了“重器”锻造的难点,以及电弧熔丝增材制造技术的“精髓”所在。

  原来,无论是现代飞机还是航天器,都在追求用尽可能“少而轻”的材料,实现最大强度和刚度,因此一个结构件往往在功能上做足了“加法”,却在壳体厚度、镂空处理上做足了“减法”。

  这时,如果选用传统减材的加工方式,可能95%的材料要切除;如果采用模具制造,不光大体积模具生产加工困难,生产周期也要数以月计。

  而增材制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3D打印,则没有这些限制。一个三维模型,如果能够剖切成若干层二维“薄片”,那么就能运用逆向思维,先逐层打印二维“薄片”,再将其叠加还原成三维模型。

  在兵科院宁波分院的电弧熔丝增减材制造工作站,3D打印的精度有了显著的提升。“目前,我们电弧熔丝增减材制造的精度能达到0.5毫米。对于火箭、航天器等后续加工难度较大的超大结构,我们能进一步将产品做精,确保打印完后内外型面都无需再加工。”王帅说。

  去年,我国某型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其关键结构件——多星适配器就出自兵科院宁波分院的电弧熔丝增材制造工作站。这个直径和高度均超过1米的大型结构件,承担起连接火箭和挂载卫星的作用,让火箭具备一箭多星的运载能力。

  自王帅2020年9月入职兵科院宁波分院以来,他所在的中心已为兵器、航空航天等领域交付了数百套增材制造结构件,实现了数千万元产值。2021年,他参加了全国首届电弧熔丝增材制造(3D打印)设备操作员竞赛,并获得了银奖。

  立足当下,王帅在科研领域的步伐从未停歇。当前,随着飞行器的飞行速度越来越快,对增材材料的高温性能和承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针对电弧增材制造耐热铝合金材料,该工作站力争在1年内,将材料在200℃以下的高温性能从抗拉强度350兆帕提升到400兆帕。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航天;宁波责任编辑:吴珂珺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