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婺城绘就村美人和共富的动人画卷

字体:
—2023—
06/06
17:06:00
2023-06-06 17:06:00 来源:潮新闻 共享联盟 婺城 记者马晓芬 摄影 吴潮宏 黄诗媛 田双双

  初夏时节,走进婺城乡村,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光。一个个和美乡村犹如美丽花园,让农民过上让人羡慕的生活。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亲自部署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改变万千乡村面貌、造福千万浙江农民的“千万工程”从此拉开帷幕。

  20年来,地处“浙江之心”的婺城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始终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忠实践行“八八战略”、深化“千万工程”中奋力推动三产融合、城乡融合,系统谋划“三农”发展大计,不断提升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20年久久为功,婺城绘就村美人和共富的动人画卷。

  三产融合迸活力

  占地1200亩,总投资超15亿元,这座集游、学、玩、吃、住等娱乐活动和养殖业为一体的5G智慧牧场,完全颠覆了大众对于传统养猪场的认知。

  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位于婺城区长山乡,作为浙江省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凭借一只小猪的IP迅速成为浙中地区网红打卡地。“看熊猫去成都,看熊猫猪猪来金华婺城”已成为很多国内游客的共识。

  20年前,“千万工程”开启了万千村庄的美丽蝶变,就此逐渐改变了无数村庄的命运。

  白龙桥镇新昌桥村离牧场车程仅七八分钟,通过“国资+村集体+村民入股”形式,成立昌桥文旅发展有限公司,主导文旅经济运营,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增收。每年村里到访游客近10万人次,促进村民增收360余万元。

  熊猫猪猪走红,周边小店也来“刷流量”。“今天又卖掉了200多碗面,每逢周末忙得像打仗一样!”徐娅媛在白龙桥镇古方村口开牛杂面馆。她的面馆地处前往牧场必经之地,车程3分钟。小时候,她家里也养两头乌,现在卖牛杂面,又和这只小猪结了缘。

  据了解,自2021年8月1日开园以来,牧场吸引接待游客8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1.5亿元以上。在牧场流量效应带动下,周边3镇9村民宿、餐饮、农产品销售等产业迅速壮大,曾经孤寂落寞的村庄,蝶变为游客向往的乐园。2022年,9个村集体经营性总收入同比增长88%,为村民增加60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就业增收1500万元。

  20年来,婺城区以“千万工程”为抓手,锚定“绿色+农文旅”方向,敢于“无中生有”,善于“移花接木”,注重“推陈出新”,用好乡村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围绕金华两头乌优势,深入挖掘猪文化,以创新发展驱动畜牧业转型升级,加快三产融合发展。

  以“一只猪”为启发,婺城将打造“一朵花”(茶花)、“一杯茶”(婺州举岩茶、箬阳龙珍)、“一粒米”(富硒米)、“一枚蛋”(无抗鸭蛋)、“一只手”(佛手)、“一头牛”(奶牛)等更多IP,深入研究婺城产业品牌在三产融合上的可能性可行性,打开婺城乡村品牌发展的磅礴画卷。

  放眼婺城乡村,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资源变资产,“千万工程”催生多元新兴业态,乡村处处焕发蓬勃生机。

  城乡融合奔共富

  走进蒋堂镇沙畈村,一排排整齐高大的楼房,一处处精致的美丽庭院,一幅幅生动应景的墙绘,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景象。

  “今天的生活真幸福,连城里人都羡慕呢!”坐在自家别墅大厅里,村民郑文朝回忆起移民前后的生活,感慨颇多。

  沙畈村是上世纪90年代建设沙畈水库时的下山移民村。下山时,村民平均年收入不足千元,再加上移民后建房负债居多,村民生活条件普遍困难。

  为了谋求发展,沙畈村将目光锁定在技术含量不高、入行门槛低的木材加工业。果不其然,几年后该加工业成为村上的支柱产业。但是,随后引发的问题也逐渐显现:锯板机粉尘和噪声污染大,村里到处是木屑,到处堆着木板,脏、乱、差的环境一度让村民“喘不过气”。

  一边是村庄环境,一边是经济发展,如何取舍?正在村两委为难之际,“千万工程”走进了乡村大地。

  在“千万工程”推进中,沙畈村下决心关停木材加工厂,此后摸索着找到一条条新出路——来料加工业、商贸服务业、四村联建综合服务中心等产业项目,让村民过上干净和乐的美好生活。

  多年来,沙畈村先后实施道路、管网、综合楼等各类建设项目30余个,累计总投资超过2061万元。目前,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500万元,集体资产近50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居蒋堂镇首位。

  过去的婺城,“城是城,乡是乡”,城与乡之间有着不小的差距;如今的婺城,乡村经济蓬勃发展,城乡融合、同奔共富。美丽乡村的内涵也被重新定义。  

  为高水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浙江省提出把提高县城承载能力与深化“千万工程”结合起来,在城乡融合中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在此引领下,婺城区多路径实施富民行动,多元化探索惠民路径,城乡融合发展步入新阶段。

  目前,全区村级集体总资产已达38.65亿元,全面消除了集体经济总收入20万元以下、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下的行政村,实现全区总收入30万元且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上行政村全覆盖,经营性收入50万完成村占比由0.78%提升至51.64%,高于全省占比。同时,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107元提升到30054元,达到631.8%增长速度。全区城乡居民收入比从3.03缩小至2.16,连续十年呈缩小态势。

  如今的婺城乡村,村庄活、产业兴、农民乐。这样的乡村,越来越让城市向往和憧憬。

  “三农”发展促振兴

  绿植林立的花圃,精致素雅的街道,一幢幢花园洋房鳞次栉比,一处处村角街景恬静美好。待花季时分,门前屋后目之所及皆是茶花,风姿绰约,美得不可方物。

  竹马乡下张家村曾经是个贫困村,土地贫瘠、交通不便,没有集体经营的优势项目,甚至没有一条平坦通畅的马路,村民以种粮为生,村集体还欠着外债。

  一穷二白,如何改变?下张家村党支部书记钱瑞华带领村干部和村民把握时机,将拥有本土优势的茶花种植业作为发展方向,走上了产业兴村、特色强村、富民兴乡之路。20多年的耕耘,茶花村成为远近闻名的“亿元村”。

  2021年起,借着入选全省首批未来乡村建设试点村的契机,下张家开启幸福生活一屏掌控、全村治理一键智达、村民健康一图感知的未来图景。这个今非昔比的乡村,正朝着环境秀美、产业壮美、数智增美的共富生活迈进。

  这是“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婺城区大力推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生动缩影。

  “农,天下之大业也。”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在“千万工程”引领下,婺城区扎实推进“三农”工作,强基础、补短板、增动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在此过程中,婺城区坚持把环境整治和村庄建设与创建生态品牌、挖掘人文景观有机结合,建成了一批环境优美、具有文化内涵的美丽乡村。全区乡村整体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全局性、根本性变化。

  依托全省首个全区域覆盖的“农村人居环境大数据平台”,婺城区生活垃圾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覆盖率达95%以上,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覆盖率达到93%。建成省级共同富裕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带1条、省级示范乡镇7个、省级特色精品村25个、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11个,完成美丽庭院创建农户数3.8949万户,创建省A级景区村庄136个。

  20年里,一个个村庄被唤醒、重塑、更新,“千万工程”所到之处,婺城乡村大地犹如开启了“美颜”模式尽显乡村魅力。满眼的山光水色、路景田园,说不尽的村美人和、产业兴旺,一幅幅乡村振兴壮美画卷已然铺陈开来。(记者 马晓芬 部分照片 吴潮宏 黄诗媛 田双双)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千万工程责任编辑:庞舒青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