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二孩、三孩逐渐到入学年龄,各地探索多孩子女同校就读

长幼随学,关键小事的难题如何解

字体:
—2023—
06/07
07:49:46
2023-06-07 07:49:46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姜晓蓉

  浙江在线6月7日讯(记者 姜晓蓉)随着二孩、三孩逐渐到了入学年龄,让弟弟妹妹和哥哥姐姐在同一所学校就读,已经成为部分多孩家庭急迫的现实需求。

  教育部日前发出通知,明确表示鼓励各地出台多孩子女同校就读具体实施办法,帮助解决家长接送不便的问题。

  可见,“长幼随学”这件小事看似理所应当,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却有不少堵点,需要针对性的政策供给和接地气的执行办法。

  做好这件民生关键小事,我省各地开展了哪些探索?目前又存在哪些亟须破解的难题?记者进行了调查。

  两个孩子一起接送,家长轻松了

  家住杭州市上城区的李先生,上学期顺利通过了“长幼随学”申请,小儿子来到姐姐所在的杭州市钱江外国语实验学校就读三年级。

  “弟弟的户口出生时落在萧山区,所以两个孩子前两年都分开上学。以往需要两个大人分别接送,弟弟的学校有些远,大人花费在路上的接送时间将近两小时。”李先生说,现在两个孩子一起接送,轻松了不少。

  随着国家人口政策调整,“长幼随学”近几年正在成为一种显性需求。早几年出生的二孩基本上到了入园、入学的年龄。

  由于搬家迁户、入学调剂等原因,部分多孩家庭的孩子无法在同一所学校就读。比如,一些家庭规划有调整,搬家后孩子们分别在不同的学校就读;“公民同招”政策实施以来,有些孩子先报了民办学校,回到公办学校后在同类孩子中排序靠后被调剂;不同年份学校的录取门槛也有变化,孩子们被不同的学校录取……这些都是多孩家庭可能面临的状况。

  2022年6月,省教育厅下发通知,在全省探索试行长幼随学服务,允许在非学区公办学校就读的学生转入现户籍地址或居住地所在学区的公办学校。由此,浙江也成为在全国较早全面推行“长幼随学”的省份之一。

  也正是在这几年,全国多地纷纷出台“长幼随学”政策。在国家建构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大背景下,各地通过探索“长幼随学”的方式,帮助多孩家庭解决因孩子在不同学校就读带来的接送不便问题,对多孩家庭释放了暖心的信号,这也体现了生育友好的制度关怀。

  “长随幼”还是“幼随长”,各地各有考量

  政策原则确立了,各地如何执行?比如,到底是实行“长随幼”还是“幼随长”,或是两者同时实行?细节之处也颇费思量。

  采访中记者发现,由于各地入学人数及招生政策等实际情况不同,“长幼随学”的实施方式也不尽相同,各种探索也在进行中。

  杭州市钱江外国语实验学校所在的上城区,是浙江最早探索“长幼随学”的地区。正式实行“长幼随学”政策前,上城区教育局曾做过详细的调查和可行性分析,大部分学校可满足家长申请。目前,上城区的“长幼随学”有幼随长、长随幼、长幼同调三条路径,涵盖辖区所有中小学、幼儿园。

  地处浙西山区的衢州开化在探索“长幼随学”时也有自身的考量。“根据省教育厅的要求,结合近两三年入学人数的摸底调查,综合研判后目前的细则是‘长随幼’。”开化县教育局教育科工作人员解释,如果弟弟妹妹一年级入学时被某一所学校录取,那么哥哥和姐姐可以通过“长随幼”的方式转学到该校就读。这种做法也是考虑到义务教育招生政策要有一定的延续性,如果“幼随长”也放开,在当前学位紧张的情况下会影响单孩家庭孩子的入学。

  台州临海百余所中小学今年继续实行“长随幼”或“幼随长”的转学政策,目前的压力主要集中在城区的四五所学校,其余学校基本可以得到解决。“热门学校有个前置条件,要在户籍所在地才能申请‘长幼随学’,只要学校有空余学位,家长凭户口本去学校办理就可以。”临海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江新锋告诉记者。

  江新锋分析,近几年入学人数明显增加,有些热门学校的入学门槛也在提高。前些年入学没那么紧张,凭房产证就可以入学,现在则需要住户一致,这就导致一个家庭的孩子在不同的学校上学。这也是大部分多孩家庭申请“长幼随学”的主要原因。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陈殿兵研究了省内各地的招生文件发现,关于“长幼随学”大部分地区目前只有指导性意见。“这时候更需要各地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坚持公开、透明原则制定细则,并提前告知家长。”他说。

  学位不足怎么办?现存难点有待破解

  也有家长发现,并不是所有的“长幼随学”需求都能得到满足。采访中,部分校长及教育行政部门相关负责人也坦言,在推进过程中确实面临难题。

  “这两年学位实在紧张。”不少校长感慨。杭州、宁波等大城市热门学校的招生近年来一直受到关注,有些学校一表生面临调剂,有些学校原有年级学额已经饱和,这也让一些校长接到“长幼随学”申请时倍感压力。

  不过这一情况预计将会发生变化。“接下去的几年入学人数呈下降趋势,大约三年后新生入学压力应该会小一些,到时候就可以考虑降低‘长幼随学’的门槛,解决更多家庭的实际困难。”这位负责人说。

  “长幼随学”政策刚推行时,有人担心,这些学生的学额问题如何解决?在省教育厅出台的“长幼随学”政策中,有这样一句话——除小学、初中起始年级外,允许公办学校因长幼随学转学适当突破基准班额,但不得出现大班额。这也给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

  按照国家基准班额标准,小学、初中分别不得超过45人、50人。采访中,记者发现确实有少部分热门学校依据“长幼随学”政策,突破了基准班额。“关于长幼随学班额的限制,文件并没有详细的人数规定。”一位热门小学校长告诉记者。

  如何在“长幼随学”的操作过程中体现公平,是教育部门和学校面对的另一道难题。比如多地规定,如果哥哥姐姐属于特殊原因入学等非政策录取学生,弟弟妹妹不能享受此优惠政策。如果民办学校出现学位空额,可安排“长幼随学”转入学生,但须通过公开报名、随机派位确定转入学生。

  陈殿兵表示,招生政策的制定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各地制定相关政策时都慎之又慎。在实际操作中,应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完善“长幼随学”政策,与其他政策形成互补,让政策在实行过程中更加公平公正。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民生;杭州责任编辑:吴珂珺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