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巧将 摄
日前,国家发改委、住建部正式命名温州为第十一批“国家节水型城市”。
很多人对此感到意外,作为江南鱼米之乡,又是沿海城市,温州怎么也会“为水所困”?
实际上,温州缺水由来已久。根据《温州水资源公报》显示,温州多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873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
为了让城市“止渴”,2020年起,温州正式启动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多措并举拧紧“水龙头”。
四年创建,终结硕果。喜获国家级“名片”背后,温州交出怎样的“节水答卷”,如何让城市“会喝水”“留住水”。
江南水乡为啥还缺水?
有人问,地球上那么多水,为什么还会缺水?
先科普一个水资源知识。地球上的水资源,98%是海水,2%是淡水。而这2%,大部分是以冰川存在,实际可以饮用的水不足1%。
随着全球工业化不断推进,工业废水越来越多,不仅仅消耗了一部分淡水,而且还会污染其他的淡水资源。
水资源严重短缺是我国基本水情,更成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瓶颈。我国人均淡水资源2300立方米,名列世界第121位,入列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国家。
图源:视觉中国
温州的情况更甚。城市扩张,人口增加,工业生产加速,使水资源极度紧缺。尽管有“水乡”之称,但人均拥有水资源量仅为1873立方米,特别是温州市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1000立方米,远低于世界公认的1700立方米警戒线,属于极度缺水的区域。
水乡为何缺水?温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公用事业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温州降水季节分布不均,降水较多月份集中在夏天台风季节。此外,降水区域分布也不均衡,永嘉、泰顺等山区降水量较充足,人口集中的平地和滨海地区常年降水在1500毫米以下,远不能解渴。
再遇上老天爷不赏饭吃,那更是“渴”不容缓。去年10月持续干旱,温州各地接连发布干旱预警,乐清、永嘉等地更是一度处于隔天供水的窘境。
缺水的现状摆在面前,全面加强城市节水工作,已成为政府施政策略中的一道“必答题”。
节约与开源并重的温州答卷
节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
2020年,温州正式启动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坚持节约和开源并重,开启了一场深刻的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
节约,就是多措并举,从源头减少水资源浪费。
6月6日,在龙湾区老牌民营不锈钢管生产企业——浙江丰业集团,污水处理站正在不停地纳污吐净,浊流变清波。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公司原本属于高耗水企业,如今经过节水改造,生产废水经过处理后可回用于酸洗车间的清洗工序,一年可节约自来水5850吨,加上其他节水措施,去年公司节水1万多吨。
作为“民营经济之都”,温州针对用水大户企业,开展定额用水管理,实行重点监控,不断引导企业完成从“耗水大户”到“节水标兵”的华丽转身。截至目前,像丰业集团这样的节水标杆,温州已创成超百家。
“此前由于供水管线破损等原因,一年白白浪费的水量就高达几十万吨。”温州市公用集团自来水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温州近年来大力实施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建设完善智慧供水管控系统,同时组建了十余支检漏队伍,持续推进供水管网“查漏补缺”,有效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
温州市行政执法局供图
此外,自创建以来,温州围绕城市节约用水、水资源管理、用水管理、地下水保护、非常规水利用等多个方面,先后出台《温州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温州市非常规水资源管理办法(试行)》等十余部规范性文件,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做到有法可依。
开源,则是精打细算,挖掘每一滴水的潜力。
近年来温州大力加强“海绵城市”创建,让城市“能喝水、会呼吸”。
所谓海绵城市,即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温州湾新区滨海八路在“生态道路”升级改造中,就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形式,雨水能通过透水沥青、雨水花园、透水砖实现回收利用,从而节约道路和绿化用水量;还有温州的网红公园——杨府山公园,对跑道、块石嵌草、石板矴步、砾石小道等都采用生态透水技术改造,并将公园水系与河道连通,使公园内的雨水自然排放、自然汇集至人工湖,形成一个可持续的雨水管理系统。
去年7月,《温州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出台实施,明确要求市行政区域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等建设工程项目应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并将其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生态文明考核体系。
强化激励发动全民节水
创建“节水型城市”,需要全面激发全社会节水内生动力,让节水成为群众的生活常识、生产常态。
温州“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活动,工作人员向市民宣传节水知识。陈翔 摄
除了全城宣传,温州还强化节水激励。去年10月,《温州市节水奖励办法》正式施行,鼓励更多市民和企业参与节水型城市的创建。温州从市级、省级到国家级,共分成了5大方面给予奖励。其中,符合“全国水效领跑者”条件的创建单位最高可获4万元奖励。截至目前,温州市区已创建省级节水型单位36个,省级节水型小区169个。
龙湾区御珑湾小区是温州节水型小区中的代表。小区在设计规划时,就让雨水通过地下蓄水池收集,经处理后用于绿化浇灌和景观用水的补充水源。
温州宏泽热电股份有限公司是取用水大户,也是节水“先进分子”。公司利用蒸汽冷凝水、冷却水回用与循环利用,一年利用二级中水实现1500吨的节水目标。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将雨水收集到养有景观鱼的水池中,周边绿化用水由景观水池提供,实现雨水回收、土壤过滤净化再利用和生态系统再平衡,年利用节水量达3000余吨;乐清市第三中学为每间学生宿舍都安装了智能水表,哪间宿舍用水量异常或漏水能立即发现。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南校区体育场雨水回收草坪养护系统。图源:温度新闻
“高手在民间”,温州的广大市民也纷纷行动起来,将生活用水“抠”出了新高度:比如淘米最多淘一次;改直流式水龙头为喷洒式的节水水龙头;洗脸洗脚水用来冲厕所;洗浴水用于冲刷地板等等。
温瑞塘河 图源:温州发布
毋庸置疑,水资源的短缺和水污染的现实,已经多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必须高度警醒起来、行动起来。
节水之路,久久为功。只有大家同心同行,惜水护水,守护一方碧水,才能将“节水型城市”这块招牌真正转化为生态发展理念,转化为绿色的生活生产方式,从而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