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复旦大学本科录取通知书。受访者供图
“你已被本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录取……凭此通知书入学报道。”泼墨挥毫,颇具君子风的小楷落于洁白如玉的纸面。即将到来的7月,3000余份古韵悠然的录取通知书,将从百年名校复旦大学发出,成为十年寒窗苦读的幸运学子今夏最好的礼物。
这张以开化纸为载体的录取通知书,足以保存千年。这种古代最名贵的纸张,曾一度湮没于历史洪流,如今又在手工匠人和现代科技加持下成功“复活”。
“这不只是一张简单的录取通知书,它承载了古法造纸工艺与复旦先进科技,并诠释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精神。” 在复旦本科生招生视频《一纸千年,复旦新生》中,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如是介绍。
一张小小的录取通知书,承载着个体对未来的期望。与悬梁苦读终有获的学子们相似,回溯开化纸的“复活”之旅,我们看到了一群人十余年近乎痴迷的钻研和打磨,某种程度上,这张薄薄的纸,也承托了中国手工纸的未来。
2023年复旦大学本科录取通知书。受访者供图
用成年后近三分之一的人生,追寻一个传说
1933年的秋天,瑞典亲王卡尔访华。走进北平故宫博物院,在欣赏巍峨建筑之余,这位外国使者的目光被一样物品深深吸引。那是一套武英殿版内府官刻书,上面的五彩图印在洁白的开化纸上,数百年不褪色,鲜艳如初绘。彼时,瑞典纸业在欧洲位列第一,欧洲人普遍认为中国纸不能印五彩画,只能用颜色绘画。被实物惊艳、打破了刻板印象的卡尔感叹:“瑞典现代造纸颇发达,纸质虽优,但工料之细尚不及中国之开化纸。”
《中国纸之荣光》刊发于1933年9月9日《申报》。受访者供图
这篇名为《中国纸之荣光》的报道,刊登于当年9月9日的《申报》。第一次看到这篇报道时,开化纸技艺传承人黄宏健50岁,那是2022年,他已经在“复活”开化纸的道路上走了十多年。用成年后近三分之一的人生,去追寻一个史料中的“传说”,不少人称他为“纸痴”。
“纸痴”痴迷的开化纸,被誉为中国传统手工纸“皇冠上的明珠”。据史料记载,开化纸因产于浙江衢州市开化县而得名,又称“藤纸”“桃花纸”。它始于明,盛于清,纸张薄如蝉翼却坚韧挺括,是清代最名贵的宫廷用纸。
人们常说“纸寿千年”,开化纸即是典型代表。根据科学纸张寿命测试法,开化纸模拟老化寿命339天,相当于2825年。根据国际权威检测机构SGS的标准,这一存续时间也在1000年以上。而由化学方法制浆的现代纸,寿命通常不超百年。寿命长、抗压性强、韧性好、印刷优,让开化纸成为古代皇家最青睐的书籍印刷用纸。
“刚到馆里时,馆里的老先生就和我说,《四库全书》用的都是可久藏的开化榜纸。”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赵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对这部鸿篇巨制评价道:“纸寿千年、细腻洁白、帘纹不显、温软柔润。”这正是开化纸显著的特征。
但遗憾的是,清中叶以后,由于战乱频仍,“纸槽荒圮,工匠流亡”,加上造纸原料枯竭和机器制纸的冲击等,开化纸制造技艺一度丢失了。
造纸时的黄宏健。受访者供图
风起于青萍之末。这些开化纸的“光辉历史”和跌宕起伏的历史故事,第一次传进黄宏健耳中时,只是茶余饭后的新鲜事。那是2009年,黄宏健在开化县城经营一家小餐馆,正逢“开化贡纸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遗名录。饭桌上,有一位热心老板讲起,曾拿出几十万元聘请安徽宣纸师傅重新制作开化纸,但最终因难度太大“搞不出来”而被迫放弃。
听者黄宏健放在了心上,他家祖上几代人曾以造纸为生。“当时想得很简单。”抱着好奇、好玩的心态,黄宏健入了局。将饭店交给妻子打理,他抱着一丝理想主义上路,每天开着小车,从周边一两公里开始,一直转到了造纸业集中的江西、安徽等地。
在衢州常山县球川镇,当地大纸号的后人向他描述,天气晴好时,匠人会在西边晾晒纸张,白花花一片铺满两岸。这与清代诗人姚夔在《藤纸》中描述的“金溪一夜捣成雪,玉版新添席上珍”正相契合。黄宏健也曾在自家厨房捣鼓造纸实验,将一样样可能的原料放进高压锅,叮叮咣咣中,造出的纸张总不尽如人意,但乐趣常在,这并未打击他的积极性。
如今再回忆起那段最初的探索时光,无疑是快乐的,但快乐中藏着一些“无知者无畏”的意味。黄宏健从未见过真正的开化纸,用他的话说,“就是瞎搞”。
盲人摸象般的“探索”,在第一次见到真正的开化纸之后,被击得粉碎。2013年,黄宏健带着自己造的最拿得出手的纸,敲开浙江图书馆的门。摆在他面前的是一本康熙年间的善本,纸张有一种润目的白,他小心地触摸,指尖的触感无比细腻,纸张的挺度和柔度浑然天成,那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比他想象的更好的“高级感”。手中自制的纸黯然失色。“是云泥之别。”黄宏健说。
黄宏健制作开化纸。受访者供图
像被泼了一盆凉水,黄宏健此刻才猛然清醒。摆在他面前的是两条路:继续做,还是放弃?
如果说之前造纸是出于兴趣和好奇,在见过实物后,黄宏健的驱动力演变成了敬畏和责任。“能造开化纸,是我的荣幸。”他告诉潮新闻记者,这辈子做不出来没关系,但不能糟蹋它。和妻子商议后,他们定下了一个三年之约,如果三年还没成功就果断放弃。在此之后,他们关掉饭店,把家搬进开化山里造纸。
他成了“纸痴”。
复活,一场科学、人文、艺术跨越时空的交融
黄宏健不是第一个“为纸痴狂”的人。清末大藏书家和刻书家陶湘酷爱开化纸,在他收藏的4万多卷书籍中,多为开化纸本,人称“陶开化”。商务印书馆董事长张元济曾惋惜:“昔日开化纸精洁美好,无与伦比,今开化所造纸,皆粗劣用以糊雨伞矣。”但真正试图复原这一技艺的人,大多和黄宏健处境相似。“闭门造车,越做越苦。”
想要摘取这颗“皇冠上的明珠”,到底难在哪儿?
“复活”开化纸项目的核心专家之一,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光辉总结了四难:一是造纸原料难确定;二是纸名众多不明确,历史文献和实证研究难有定论;第三是实物标本罕见,标准取样难;最后一点,正切中了黄宏健无法破题的原因,即传统手工艺人难以用基本科学原理指导实践。
复旦大学团队集合了版本目录学、博物馆学、植物学等多学科专家。受访者供图
走得远了,黄宏健也逐渐有所觉察。在山中小屋,他从头学起,阅读了大量书籍。无论是史书、县志,还是《高分子化学》《植物纤维化学》等专业书籍,都在他涉猎范围内。在此基础上,复原出了外形较为接近的纸张,但是整个工艺仍不够稳定。官方也同步在行动,2013年,开化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开化纸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成立了开化县开化纸传统技艺研究中心。
两年后,小屋的实验室里,迎来了一位“贵人”。彼时,中科院院士杨玉良已卸任复旦大学校长职务,负责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的建设,他听闻“纸痴”的故事,表示一定要亲自造访。在杨玉良院士牵头下,“开化纸研究院士工作站”在当地成立,“复活”开化纸的故事按下了“加速键”。
黄宏健造纸更多凭借匠人经验,百年名校复旦大学的加入,则要把传统工艺用现代手段进行剖析。从制浆开始,一切流程都不一样了。从科学角度看,纸张是一种高分子材料,杨玉良院士是国内顶尖的高分子材料科学家,他从材料科学入手,解构造纸过程中的物理、化学种种科学原理,包括抄纸中的流体力学、水中微生物数量、植物纤维缠绕等诸多问题,并指导黄宏健的造纸实践。
复旦大学团队把传统工艺用现代手段进行剖析。受访者供图
“复活”的过程,也是一场“科学、人文、艺术”三者跨越时空的交融。“就像文学体验上的通感一般,我们打通了传统与现代、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杨光辉介绍,作为人类文化遗产,造纸过程充满了各种奇思妙想,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人文关怀和艺术欣赏,充分体现了学科交叉的魅力。团队集合了版本目录学、博物馆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多学科专家,打破了单一学科思维的狭隘性,这一优势见诸调研、实验、人才培养等各方面。
2017年,在复旦团队与黄宏健的紧密合作下,开化成功研制出了1.6克/平方米的超薄修复用纸,按照杨玉良院士的说法,“复活”的新开化纸纸质轻薄柔韧、洁白如玉,其理化指标已接近古纸水平,纸张保存寿命可达千年以上,不仅适合古籍修复和翻刻印刷,且还可用于书画创作。目前,中国国家图书馆和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已先后定制、采购了这种开化纸,用于珍贵古籍的修复保护。
新生,只是一个开始
今年3月初,黄宏健接到复日大学校方邀请,要定制一批开化纸作为录取通知书专用纸张,他立刻着手制作。“考虑到它的用途,我们做了五六种纸样供复旦挑选,每种纸样的质感、颜色、纸性都不一样。”黄宏健说,精美的纸张,得到了校方的高度评价。选定纸样后,只花了一个多月,他们便赶工制出了600余张开化纸。
黄宏健制作的纸样。受访者供图
这不是开化纸“复活”后第一次在大众视野亮相。2017年至今,在复旦大学的帮助下,开化在典籍用纸的基础上,相继开发出了古籍修复用纸、版画用纸、书画用纸等多种品类,广泛应用于系列文创作品。
2021年,由国际邮票雕版大师马丁·默克设计、开化纸印制的雕版凹印作品《帆船》,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邮展上隆重登场。近百年来,中国传统纸从未以铜版画作品亮相于国际舞台,开化纸作为中国传统手工造纸的“新秀”实现了“零的突破”。
用开化纸制作的文创作品。受访者供图
但黄宏健和众多专家的雄心不止于此,开化纸的新生,只是一个开始。
“我认为‘复活’开化纸最大的意义,是借助手工纸这一载体,保存、延续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黄宏健提到“十四五”重点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悠久的历史,为当代留下了大量的古籍资源,这些纸质文物瑰宝如同年迈的老人,要延长他们的寿命,手段不止是修复和数字化,善本再造也是重要途径。
“目前,日本已造出了既有手工纸品质,又有机制纸高标准定量的‘传统纸’。”黄宏健说,如此,手工纸便可进入印刷领域,通过工业化印刷机,对古籍进行复刻,延续千年荣光。但目前国内这一领域几近空白。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教授陈刚在接受潮新闻采访时也提到,开化纸“复活” 后更重要的工作,是要把有着优良特性的纸张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真正体现它在当代的价值。
开化纸传统技艺研究中心里的焙纸间。受访者供图
此外,作为造纸大国的中国,当下仍在迈向造纸强国的路上。据了解,目前中国高品质的现代纸采用的设备和纸浆,不少都源于进口。在手工纸领域,也与国际第一梯队存在差距。单从原料上看,开化纸的原料荛花在日本被列为战略物资,黄宏健造纸所用的荛花皮,也进口自菲律宾。“我国是纸的发明国,但十分遗憾,当前真正优质的传统纸却产自日本、韩国。”去年6月,杨玉良曾向衢州市政府写过一封建言信。信中他写道,期待衢州市能像日本保护“奈良毛笔”和“美浓和纸”那样,保护开化纸,为留住中华传统文化和技艺的根作出贡献。
要实现这些愿景,需要的正是手工纸的产业化,这是这则传奇故事的下半篇。
多路并行,一些探索已经开始。眼下,由复旦团队领衔的荛花基因快繁培育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去年,开化又与浙江农林大学、开化两山集团建立合作关系,探索建立开化纸原材料荛花种植基地。在开化多个乡镇的山间,已种下了50亩荛花,预计未来三年种植面积突破500亩,试验田中原料的优选培育和新品种开发正同步进行。
位于开化的造纸工坊。受访者供图
在设备研发上,目前手工+半机械化的模式,有巨大的提升空间。除复旦大学外,黄宏健已与浙江大学、清华大学、浙江科技学院等院校建立产学研交流合作渠道,在仿生抄造设备等研发方面寻求突破。另一位“大咖”,华南理工大学陈克复院士及其团队,则专注于解决开化纸产业化存在的绿色制浆和环保三废处理技术问题。
“开化纸的应用场景非常广阔。产业链上,从种植荛花带农增收,到高端纸质艺术品材料,再到国家档案和人类文化遗产保存材质的提供等,市场前景不可估量。”杨光辉还透露,开化纸的“复活”,对其他类手工纸的传承创新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眼下,复旦团队尝试借助开化纸“复活”经验,对史上著名的金粟山藏经纸进行复原。
黄宏健告诉潮新闻记者,荛花皮料的成熟期有5年之久,今年四五月份,第一批试种的荛花已经开花,星星点点的黄色附满山坡,明艳又充满朝气。就像植物撒下种子,只要细心呵护,终会破土生长。从人类文明史来看,“复活”开化纸的求索之路,在时间的长河中也不过一瞬,而带着匠人双手温度和科研工作者热切目光的手工纸,将走入未来,迎接一个又一个千年。
(共享联盟开化站吴莉莉、姚雪、余楚凡对此稿亦有贡献)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