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当过县长、省级报社总编辑,邓唐良辞官养猪近十年闯出大名堂

重返乡村,打开命运的蓝海

字体:
—2023—
06/30
08:53:56
2023-06-30 08:53:56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朱承 吉文磊

  浙江在线6月30日讯(记者 朱承 吉文磊)在浙江4.7万名农创客中,邓唐良算是非同寻常。

  上世纪80年代大学毕业后,他当过县长、做过省级报社总编辑,却在51岁那年,在众人惊诧的目光中,辞官养猪。

  他不再是人们围着转的“大领导”,而是穿着塑胶鞋、戴着黄草帽的“老邓”。在家乡的大山里,他这一闯,已近十年。

  这些年,乡村经历着巨大的变迁,老邓无疑是那个走在前面的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浙江提出“推进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老邓用他的实践摸索强农的路、回乡的路。

  有惊喜有收获,有失落有痛苦,这是老邓在乡间的常态。辞官养猪之后的故事,不仅是关于个人选择的故事,更是在一个大时代里经受风吹雨打却始终坚定向前的奋斗历程。

  鹰的重生

  “央泱云上牧场”,这是老邓给养殖基地取的名字。

  一听名字,就有些高远辽阔之感。驱车从缙云县城到基地,大约要走一个半小时的盘山公路,只见海拔1000米的高山上,云雾缭绕中,一排排红色的猪舍若隐若现。

  “当年,我对藏香猪是一见钟情。”邓唐良突然从云雾中走了出来。

  我这才仔细打量起老邓:风中凌乱的头发,黝黑的皮肤,沾着泥土的黑色长裤搭配绿色解放鞋。然而他又戴着眼镜,为了拍抖音,特地穿了儿子的漫画T恤,有点“萌”。这样的老邓,和老照片里那个发型锃亮、当松阳县长时的他判若两人。

  2011年夏天,还是浙江工人日报社总编辑的邓唐良去西藏旅游。在雪域高原,漫山遍野自由奔跑的藏香猪让他感到无比喜悦,“当时我脑海中就浮现出小猪在我家乡大洋镇山头奔跑的场景。”

  随后,一大盆藏香猪肉,再次征服了邓唐良的味蕾,“尽管当时烧得很随意甚至有些粗糙,但我从来没吃过这么香的猪肉!”

  之后几年,邓唐良继续当着报社总编。人到中年,还有十年就要退休,选择安于现状还是打破平衡?对于要不要再闯一把,邓唐良一度颇为纠结。

  但人生往往有许多奇妙的际遇。2014年,好友兼诗人黄亚洲随手分享给邓唐良一条微信,讲述了一只鹰的重生故事:鹰到40岁,会飞到高山上,一根根拔掉自己的羽毛,然后是剥掉爪子,最后撞掉自己的喙,在鲜血淋漓中重获新生,迎来新的30年。

  尽管故事的科学性有待考证,但邓唐良的内心被彻底点燃了。“鹰的重生”不仅让他坚定了辞职下海的念头,还唤醒了他脑海中那幅藏香猪奔跑在大洋镇山头的画面。

  “五十男人四十鹰”,邓唐良心想,我要像老鹰那般涅槃重生。说干就干,同年6月,邓唐良辞去公职,11月他即前往西藏,将第一批藏香猪引进家乡。

  邓唐良记得,当时家人朋友几乎一致反对,唯有老母亲二话不说把自己攒的5万元钱塞到他的手上。母亲不识字,理由也很简单:希望儿子做自己开心的事。这也是他勇气的来源。

  生死闯关

  下海经商,梦想之后就是现实打击。

  2014年11月,邓唐良满怀期待迎来第一批287只来自西藏的种猪,但小猪已备受运输煎熬。在经历三天三夜的高原缺氧和四天四夜平原醉氧后,在随后几个月里,每天都有几十头藏香猪陆续死亡,最后仅剩下20头。

  创业维艰。很多时候,信心是支撑创业者走下去的最大资产。此时,犯了“新手”错误的邓唐良第一次怀疑自己。畜牧专家不建议他如此冒险,合作股东也打算退出。“那段时间睡不着,天天想着如何才能走下去。”邓唐良说。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邓唐良发现,20头里有18头是母猪,他心里又燃起了微光:“经过万里长征后仍能活下来,那就意味着它们已经适应浙南气候条件,这何尝不是一种筛选。”

  此后的陆续几批,同样是高死亡率,同样是惊心动魄。不过在饲养员的精心呵护下,活下来的种猪度过一道道生死难关,逐步适应了新的环境。如今,最初的几批种猪,已为牧场繁育出上万头藏香猪。

  养殖只是第一步,作为肉质鲜美、价格高昂的特种猪,邓唐良养大的数千头成品藏香猪碰到了第二个问题:销售。

  没有渠道就自己找。那段时间,邓唐良不放过每一个潜在客户。他联系过火腿加工企业,价格低到地板却依然没有被对方接受;他还自己开饭店准备以店销猪,最终却是以亏损收场。

  “当时有一位企业家,打算买藏香猪肉作礼品送人。我亲自开车送货却碰到堵车。等货到时对方因我不守时而拂袖而去。”尽管过去很久,邓唐良依然记得最初拓展市场的不易。

  2016年7月,一场台风袭击了牧场,山体滑坡导致道路被毁,猪舍倒塌,野外放养的藏香猪被突如其来的洪水冲走。“在大自然的破坏力面前,我感到自己是多么渺小多么脆弱多么无力。当我走过坍塌的路面到达员工面前时,他们一个个都哭了,我也很想哭,但最后那一刻我噙住了泪水,我无论如何都要表现出坚强。”

  气候、养殖、销售,关关难过关关过。命运是公平的,转机也不会突然降临。凭着执着、坚持和努力,邓唐良的牧场终于熬过了最难的生死关。

  今年是他创业的第十年,老邓不禁提笔写下《创业惟艰》:

  百丈冰,千层浪。

  行至水穷处,坐看险峰起。

  雪岭何绵绵,大川何茫茫。

  五十男人四十鹰,如北溟之鱼,行孤独之旅。

  心累兮,体疲兮,唯击水三千,鹏程万里。

  创业十载,惟艰惟辛。

  蓦然回首,千帆已过万重山。

  高阶大法

  回乡绝不只是理想主义的浪漫,也不是新手上路的莽撞,老邓有一套自己的方法。或许是曾经分管过工业,牧场的许多细节中体现出满满的硬核思维。

  比如,在正式进入牧场之前,必须先进入一间雾化房,完成至少5分钟的雾化消毒。为了保证猪猪的安全,外部进入的任何人和物必须经过这道严格的工序——这是邓唐良定下的原则之一。

  猪舍的布局也大有讲究,母猪舍要藏在最隐蔽的山顶处,沿路往下依次才是仔猪和成年猪。饮食必须是无抗生素和助长剂的有机粮,如玉米、红薯、土豆、麦麸、米糠等,为此,邓唐良专门办了个饲料厂。

  专属运动场和风雨大棚是每个猪舍的必备。藏香猪的体重平均要维持在100多斤,而且都有400天左右的生长周期。屠宰环节也大有讲究,先用温水给藏香猪洗澡,再采用先进的致昏、立体蒸汽烫毛等现代化屠宰工艺,无恐惧、无痛苦,避免有害毒素的分泌。

  “人和人的不同主要源于思维和认知的差异,养猪亦如是。”创业近10年,邓唐良早年积淀的经历和形成思维优势还充分作用于公司的发展规划上。

  他的政府工作经验给公司带来了更为科学的制度和对政策方向的精准把握,前往德国、日本等地学习调研后,又将一二三产融合的创新模式带进了牧场……一系列举措让邓唐良带领的浙江大央泱牧业有限公司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如今,大央泱一期生猪产能已达到5万头(包含藏香猪和大白猪),正在建设的二期项目还将新增产能9万头,不仅成为全国最大的藏香猪单体养殖基地,不久前还被评为2022年度国家级生猪产能基地。旗下体系俱全,包含饲料厂、藏香猪厂、大白猪厂以及下游的加工厂、营销公司等,西藏、贵州都有大央泱的基地,而在长三角地区更是布局了十余家线下门店。

  但这还远远不是尽头,60岁的邓唐良又给自己立下新的十年目标:2027年之前要争取上市,2032年左右要成为全国生猪养殖的龙头企业!

  谁能想到,在一个偏远的高山上,竟酝酿着如此大的目标!

  大有可为

  跟随邓唐良在山林间穿行,就像一趟发现新物种之旅。他关注身边的一草一木,时不时兴奋而得意地向我们介绍——

  “快看这红豆杉都长这么高了!买来的时候还不到膝盖呢。”

  “喏!这么珍贵的鸠坑老茶,以前被荒废在山里,现在我把它们救活了,一会儿给你们泡茶喝!”

  原来,满山遍野奔跑的藏香猪,也是最好的拓荒者,它们清除杂草,其粪便还能让土壤的肥力大大提升,给这片大山带来了丰富的养分。

  普普通通的林场,经邓唐良之手变成一座大宝库。他在这片藏香猪拓荒过的土地上,引入了马铃薯、南瓜、红豆杉、鸠坑老茶等植物,为牧场开辟出更多元化的新市场。就在今年,邓唐良的马铃薯就迎来了大丰收,盒马鲜生一口气就预定了5万斤。

  好在,这些年来,邓唐良并不孤单。越来越多像邓唐良这样的新乡贤带着科技、带着资金、带着人才返乡创业创新,加速城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人的视野在打开,乡村的未来也在打开。

  “虽然出生在农村,但我现在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广阔农村大有可为。”邓唐良感叹,只有把先进的理念带进乡村,推动要素充分流动,乡村的潜能才能被真正激发。

  云上牧场带动一大批农村本地的富余劳动力重新就业,农民不仅能收获土地租金和牧场工资,还统一交上了保险。

  一位农户透露,近10年来他已经攒下了100万元,不仅足够两夫妻安度晚年,还时不时贴补在城市打拼的儿子。

  闲暇之余,邓唐良会给一批回乡创业的农创客上上课,他的抖音团队也是一批热爱乡村的90后大学毕业生。最近他还在和丽水学院探索一种新的模式:将云上牧场的资源与学生的创意结合起来,孵化更多农创客品牌。

  不久前,邓唐良的云上牧场和其他24个产业园一同入选了第二批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将在浙江的不同乡村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乡村振兴的路径。

  “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片真正的蓝海。”辞官养猪的邓唐良,已看准这片无可限量的天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辞官;养猪;乡村责任编辑:徐茜茜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