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点绿成金,逐梦山水间

鲍朝火:焕新古村为你留住乡愁

字体:
—2023—
07/01
07:24:17
2023-07-01 07:24:17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黄彦 通讯员 王雯静

  如今的陈家铺村村美景秀,吃上了乡村旅游饭。 拍友 王雯静 摄 

  鲍朝火(右)和村民拉家常。 拍友 王雯静 摄 

  浙江在线7月1日讯(记者 黄彦 通讯员 王雯静)迎着一场大雨,我们再次来到松阳县四都乡陈家铺村。村头的停车场依然拥挤,挂着各地车牌的车辆一直“蔓延”到入村路上。撑着伞,步行进村。一路上,说着各地方言的游人不断。路两旁,曾经的黄泥房依旧散发着历史的厚重感,但已经被装上民宿、书店、咖啡屋、文创店等不同形式的“新酒”。身处其中,你很难想象这是乡村。古朴与现代,历史与未来,在这里交汇融合,生机勃勃。

  陈家铺村是一个有着640余年历史、850米海拔的古村落。过去,因为山高路远,产业发展受限,曾被当作“整乡搬迁,下山脱贫”的对象。转变始于村党支部书记鲍朝火走马上任后。

  2002年11月,习近平同志在丽水调研时表示:“任何时候都要看得远一点,生态的优势不能丢。”他还勉励当地干部:有些东西眼前看没有什么价值,但今后看可能就是无价之宝。

  “八八战略”提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上任后的鲍朝火带领村民开启“空心村”的蝶变之旅。

  “以前我们是‘三无’村,没人、没钱、没资源。”看着远处云雾缭绕的山峦,鲍朝火感叹,“全村从最初的500多人到最后只剩40多人,村集体更是债台高筑。”

  鲍朝火曾是走出大山中的一员。80后的他,16岁那年便外出闯荡。凭着山里人独有的闯劲和干劲,十余年间,鲍朝火在城市站稳了脚,成为了年入百万元的老板。

  “看到家乡破败成这样,心中不是滋味。”2010年的一次婺源之行,让他感慨万千。当地通过修缮老屋发展特色旅游,游客众多,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同样是农村,我们老家为什么不可以?”那时虽身处都市,但鲍朝火第一次对乡村的绿色发展有了初步的想法。

  这样的想法在鲍朝火心中不断生长。2011年,他当选为县人大代表。秉着为家乡多做事的念头,第二年,他决定回村竞选党支部书记。没想到第一个反对的竟是父亲鲍根余,一个当了27年村支书的“老黄牛”。

  “这么偏远的山村要发展,谈何容易!”父亲从1984年开始担任陈家铺村党支部书记,为了改变村里的面貌,从上世纪90年代起便带着村民种起了高山蔬菜,还养过各类家禽,但最后都只是昙花一现,村子依然没有富起来。“党的政策越来越好了,但没办法,我们村实在太偏远了。”带着遗憾,2012年,老书记退休了。

  鲍朝火想改变家乡的决心感动了大家。2013年,接过父亲未了的心愿,在乡亲们的信任下,他高票当选为村支书。

  一个村的复兴谈何容易,在外闯荡多年累积的经验似乎也没什么用处。热情褪去,鲍朝火陷入深思:路在何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句话唤醒了浙江人绿色发展的自觉,也给浙江带来了美丽经济的无限前景。鲍朝火和陈家铺亦是如此。

  鲍朝火决定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住环境入手。加宽硬化道路,连通自来水,拆旱厕、装栏杆,甚至还给古村装上了漂亮的路灯……曾经破败的老村,变美了。“现在大家都说好,但刚开始时,什么都难。”回忆起那段时光,鲍朝火感觉就在眼前。为了推进古村改造项目,他曾不厌其烦地和村民讲政策、摆道理。早上劝、晚上聊,那段时间鲍朝火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这件事上。

  改革的劲风穿过山野,拂过广袤的松古平原。2014年,陈家铺村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此后,借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的东风,陈家铺村以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为切入点,本着“修旧如旧”的理念,村里大力开展“老屋拯救”,完成了50余幢老屋的生态修复工作。乡村蝶变在这片热土精彩上演。

  修缮一新的黄泥房在阳光下光彩熠熠。此时,见多识广的鲍朝火又有了新想法:独特的自然禀赋和生态资源不正是谋求发展最好的资本吗?利用自己在外经商积累的资源,他四处寻找合适的投资商,探索有效、可持续地变现乡村资源价值。

  破局始于2016年,被誉为“全球十大最美书店”之一的先锋书店正式签约陈家铺,命名为“陈家铺平民书局”。书店给陈家铺带来了大量“粉丝”,当年国庆假期,游客超过万人。

  名声大了,投资商纷至沓来。他又定下“择偶”标准:要切合地域特色,能发挥生态资源优势,能带动百姓致富。精挑细选下,1亿多元的工商资本注入古村,飞茑集、云夕MO+、云影心谷等一批高品质精品民宿先后在此落地开花。

  “老屋”彻底变成了“金屋”。先锋书店店长立夏说:“书店从开业到现在,每年的营业额都非常可观,去年的营业额近200万元。”2022年,村里共接待游客40余万人次,各业态综合营业收入共计1900多万元。

  如织的游客,不仅带火了民宿、书店,更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过去几年,村里新增就业岗位50余个,该村50周岁以上妇女实现在村就业。不少村民主动返乡开起饭店或支起摊子,卖山里采的山货、自家种的蔬菜和制作的小吃。在民宿打扫卫生的鲍阿姨,每个月固定工资就有3500元。她笑称:“家门口就能赚钱,我把在外打工的老头子也喊了回来。”

  经测算,去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已逾百万元,村民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

  “今天的陈家铺村是网红村,那明天呢?会不会很快就过气了?”面对繁华,鲍朝火却经常思考这个问题。

  一遍遍寻找,似乎已有答案。陈家铺村以多元化发展为突破,聚集多种业态,为游客提供更多元更细化更优质的旅游产品。老屋植入了文创基地、乡愁食堂、茶文化空间等业态,穿梭古村,就能与作家、诗人、设计师等不期而遇。民宿里符合年轻人消费需求的露台咖啡、甜品台、酒吧等一应俱全。“这里装修的是马上要开的西餐厅。”鲍朝火指着一栋正在改造的老屋说。

  年轻的店长、管家、设计师从全国各地来到这个小山村,成了新村民;村里外出的青年回乡创业就业,成了新乡贤。“别看我的店小,但生意还不错。”5月,刚刚大学毕业的鲍雅莹并未选择留在大城市打拼,而是回到家乡,利用荒废的牛栏开了一间茶室,路过的游客可以驻足品茗,也可以带上一包高山茶,珍藏一季的春味。

  回首陈家铺的蝶变之路,我们忽然发现,生态优势,早已成为推动这个古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动力”。

  夜晚,鲍朝火望着灯火点点的百年古村说,真没想到,这里真成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想家园。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八八战略;典型责任编辑:孙婧宜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陈家铺村是一个有着640余年历史、850米海拔的古村落。过去,因为山高路远,产业发展受限,曾被当作“整乡搬迁,下山脱贫”的对象。转变始于村党支部书记鲍朝火走马上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