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浙江一鸣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坚守奶业爬坡过坎——

“有些事得咬咬牙”

字体:
—2023—
08/03
07:33:32
2023-08-03 07:33:32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解亮 殷诚聪 汪子芳

  浙江在线8月3日讯(记者 解亮 殷诚聪 汪子芳)8月1日傍晚,持续三天的新品研发研讨会刚刚结束,忙碌一天的朱立科靠着椅背,望着窗外凝神细思。

  身为浙江一鸣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朱立科这些天马不停蹄奔走全国:江苏工厂考察冷链数字化管理、到杭州与设计师商议门店升级方案,赶赴重庆参加十四届中国奶业大会后,他又立即返回一鸣总部平阳,召开新品研发营销研讨会……

  从一杯蛋奶起家,到街头巷尾布局近2000家“一鸣真鲜奶吧”,围绕奶牛和牛奶心无旁骛向前,最终挺进A股市场……深耕农业赛道31年,“一鸣”总能和“惊人”联系到一块。然而,过去三年,公司发展也遭遇了滑铁卢,业绩承压甚至严重亏损。

  “像不像这山路,一路崎岖蜿蜒、爬坡过坎,但也一直在向上攀登。”朱立科一直觉得,如果企业也有个性标签的话,学习、同频、规范、创新肯定是一鸣绕不开的关键词,“这或许也是今年以来,我们能快速复苏的根本原因。”

  在这个盛夏,我们再次走进“一鸣”,试着揭晓这家看上去有些倔强地坚守主业的农业龙头企业,究竟在发生怎样的改变。

  不浪费每一次危机

  7月13日,一鸣食品发布2023年半年度业绩预盈公告,报告期内预计实现净利润2400万元左右,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36.21%,经营业绩实现扭亏为盈。

  朱立科深知,这一切来之多么不易,“能挺过一个个难关,靠的还真是‘四千’精神,温州人不认输的劲头。”他说。

  时间回拨到2023年1月,就在一鸣食品备好“弹药”准备趁年节大干一场之时,各地出现疫情高峰的现实,给了他们当头一棒,产销遭遇大滑坡。“连着20多天睡不好觉,挺难熬的。”朱立科回忆。

  “踏踏实实做好我们的事,只要认真干,困难都会过去的。”看着熬成“熊猫眼”的朱立科,父亲朱明春没多说,只亲手为儿子斟了一杯酒,“来,干掉!”那一刻,来自父亲的鼓励、洞察和支持,让年过半百的朱立科几近泪目。

  过去几年对不少行业而言,都充满了变革与挑战。主打农业生产和消费品市场的一鸣食品,更是少不了爬坡过坎。

  2021年1月之前,一鸣食品只专注线下,虽然已有1000多家奶吧门店,却连一个线上渠道都没开通过。门店受疫情影响特别大,转型电商还来得及吗?

  公司高层经过讨论,决定要“拼了命自救”。于是工作之余,一鸣食品副总级高管带头,全员上阵做直播。搭起背景板,面前摆好“一鸣”产品,拿起手机就成了主播。一万多员工人人在微信朋友圈带货,甚至有员工将牛奶卖到江西、安徽、内蒙古的老家。

  “从零开始试水线上,我们发力很晚,数据却很惊人,每个月销售额呈几何级增长。”一鸣食品行政人员叶侠鸶透露,尝到直播的甜头后,“一鸣”的产品登上李佳琦、东方甄选等头部直播间,打开了更广阔的电商渠道。

  彼时的挫折,也让一鸣食品对未来产业布局有了更多思考。之前他们有句口号叫“触摸消费者的脉搏”,“现在趁这个机会,我们把它改成‘触摸用户的脉搏’。”朱立科说。

  这句话怎么理解?其实早在2013年,朱立科就拿出全年利润跟IBM公司合作,实施智慧一鸣项目建设,实现养殖、研发、生产、营销智慧化。也正因此,一鸣食品成为全省第一批数字农业工厂、第一批制造业“云上企业”、省“未来工厂”试点企业。今年6月28日,在全省乡村数字经济推进会上,一鸣食品的“智胜未来的奶业全链模式”,还入围了“浙江省智慧农业十大模式”。

  而这次危机也让一鸣食品意识到,门店背后的数字化工厂,得和前端充分打通,为“用户至上”服务。从前端采集用户需求入手,到问题秒级反馈,通过梳理整合各类场景,发送相关指令到后端,借助数字化工厂主动出击解决问题……

  除了线上布局,一鸣食品对线下门店也有了更多思量。7月初,朱立科在杭州待了好几天,邀请杭城的设计师和供应商面谈。“接下来打算升级所有的门店形象,优化产业品牌,围绕‘Z世代’的年轻人做好定制产品和服务。”

  此刻回望,朱立科似乎更理解父亲那句开导的话。危机中觅新机,一鸣食品靠的正是不断学习,再千方百计去做,把该做的都做好,困难总会过去的。

  农业赛道足够成长

  产品都卖不出去了,奶农的牛奶还收不收?疫情三年,这个问题其实一直困扰着一鸣食品。

  “坚持为奶农兜底,可以说没有让他们倒一滴奶。”朱立科坦言,说一点没纠结是假,毕竟企业要承担巨额亏损压力,但要想坚守好农业这条赛道,就得任何时候都不抛弃农民,“有些事得咬咬牙”。

  时至今日,在“一鸣”的迅速恢复中,这些三年“护”下来的稳定优质奶农,也正用牛奶的品质和供货的稳定,证明困难之时那些选择没错。

  这样的章节,其实只是一鸣食品这家心无旁骛深耕农业的企业,坚守不易的一个缩影。

  和农业结缘“就像呼吸一样自然”。很多人知道,朱立科的父亲朱明春因养鸡而享誉全国,获评全国劳模。小时候除了读书,朱立科的寒暑假都在鸡棚里度过。

  高考时,成绩不错的朱立科却早早让自己变成了“农业定向生”。志愿就填了北农、南农和浙农三所大学,专业还都是“畜牧业”,并且不服从任何调剂。

  “别人听说后,都觉得我是受家族影响,让自己没得选择。其实我是真心喜欢这个行当,父亲在农业上的成功,我心中是很崇拜的。”朱立科回忆。

  朱立科毕业那年,恰逢中国第一波奶业低谷期,被称为“炼乳之乡”的温州乳品业日薄西山,大量奶牛专业户被迫转产另择生路。

  朱明春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逆势进军奶业市场。他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奶农们日子过不下去了,总要有人伸把手。再加上养鸡业由于受场地征迁等影响,可能也做不长做不大了,还不如早点转型。

  “卖鸡收奶,市场还没打通,家里穷得只剩下牛奶。”一年多的时间,家里不仅亏完了以前所有积蓄,连房子也都全抵押了出去,甚至亲戚邻居都抵押房子借钱给他们周转。

  白天到牛场收奶、进车间做工,晚上扎进8平方米的实验室做试验,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一年多以后,朱立科攻克“鸡蛋遇热凝固”的技术难题,并获国家发明专利。

  新产品“一鸣蛋奶”一鸣惊人,打出了朱家转行后的第一场胜仗。2002年5月23日,“一鸣”在温州闹市区开出第一家“真鲜奶吧”。“至此我们家的‘七年抗战’终于结束。”朱立科感慨,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脉,企业的第一波困境以奶吧不断拓展而终结。

  2004年南京首家、2011年杭州首家、2016年上海首家……

  如今,“一鸣”近2000家门店遍布江浙沪及闽、皖等省市。走在华东各个城市,在星罗棋布的寻常街巷,总能看到一缕明亮的一鸣黄,在黎明和深夜温暖着顾客的身心。

  奶吧模式打通市场之后,朱立科和父亲一商量,必须调转枪口全力搞好“一产”,还是奶牛和牛奶。

  于是,没养过牛的他们,请来专家辅导农户,制定养殖和收购标准,带农户前往金华等地参观学习……

  他们创新性地让村集体参股现代经营,当地青年参与运营管理,最终实现共赢。2017年,随着泰顺云岚牧场开业,宽敞的绿草地、滑草场及挤牛奶等体验项目,让这个浙南空心村迅速成为亲子游的热门地,每年游客高达数十万人。

  “乡村振兴就是让城里人和村里人双向奔赴。”打通农旅融合的乡村振兴新模式,通过“现代农业企业+农户+基地”的增收模式,“一鸣”带动就业超1.5万人,人均增收1.6万元。

  “农业这条跑道,有足够的天地让‘一鸣’成长,关键要学会和时代共成长,与土地共繁荣。”将目光对准雀巢、达能这样的世界级健康食品企业,这也是“一鸣”为自己规划的未来。

  创新引领继续“翻山头”

  温州人身上,从来不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特色乳酸菌筛选技术、发酵剂冻干保护技术、番茄红素菌株改造和发酵优化关键技术……这些拗口的技术名词,都是一鸣食品团队的科研成果。

  从1996年朱立科攻克“鸡蛋遇热凝固”难题开始,“一鸣”已经先后攻克60多项技术难题。借着技术创新不断推出新产品。

  一直以来,我国高端奶牛品种长期受国外垄断,高度依赖进口。

  2011年,434头澳洲奶牛“打飞的”空运到温州。这些平均一头3万多元的外国牛能在温州养好吗?搞砸了可要血本无归。

  澳牛进口并非字面这么简单,实际上是饲养方法和理念的重塑。为解决奶牛水土不服的问题,“一鸣”同步引进优质牧草,更是下大力气投入人员技术和资金,优化工艺流程,建立全方位牧业管理体系。如今,这些澳洲奶牛已经繁衍几代,完全适应了温州的水土。

  2022年10月9日中午,第一头自主培育的南方奶牛良种“胚胎牛”在泰顺县云岚牧场诞生,这意味着,我省奶牛遗传改良有了“浙产芯片”。

  2021年,全国奶牛遗传改良计划开始实施,浙江也正加快奶牛良种培育的步伐。在省市县共同推动下,“一鸣”联合浙江大学共建浙江省奶牛遗传改良与乳品质研究重点实验室,组建南方特色核心育种群,攻坚奶牛种业“卡脖子”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借腹生子,通过胚胎移植技术,将优质胚胎移植到其他母牛体内,提高良种扩繁效率,生出更多具备高产潜力的优质奶牛。”该项目实验室负责人肖卫明介绍。据了解,新生代奶牛除了乳质高于普通奶牛,预计单产可达13吨,比现在平均提高4吨左右。

  “要干就干个一鸣惊人。”朱立科笑着说,从种业源头掌握核心技术,如今实验室已经有数百头“胚胎牛”宝宝,未来将依托“一鸣”的产业优势,尽早开始优质牛的产业化布局。

  站在平阳一鸣食品总部的高处俯瞰,作为省重大产业项目的平阳一鸣生态健康谷项目火热开建,一马平川的土地上,未来宏图正在徐徐展开。

  坚守农业赛道,一路爬坡过坎。如今,“一鸣”正以创新引领,继续翻山头向未来。它为何常常“惊人”?或许那股看似倔强的坚持和永远向上的劲头,就是我们要找的答案。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农业;牛奶责任编辑:庞舒青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