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有2.5亿蓝领上快手找工作”,8月3日,知名短视频平台爆出的这条消息,让很多人意识到蓝领群体的庞大,同时也关注到蓝领最为集中的行业——制造业。
事实上,不止在短视频平台。进入8月,应届毕业大学生“集中报到季”来临。和往年一样,今年互联网行业依旧是最大的“香饽饽”。而排名第二的却不是金融、教育医疗等行业,而是制造业——不过在这个制造前面多了“智能”两字。
某招聘软件调研显示,首选智能制造的学生占比18%,其中硕士生占比26.1%。当我们对制造业的印象或许还停留在“进工厂就是干苦力”的时候,制造业已悄然迈入自动化和智能化。传统工科专业在这一时代风口下发生了怎样的转变?以往认为“进工厂不如送外卖”的毕业生们还会选择制造业吗?近期,潮新闻记者来到学校和企业进行走访调查。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参加企业实践
毕业生宁可送外卖不愿意进厂?
进入制造业就业的学生变多了
制造业正在经历重大转型升级。工信部等八部门曾联合对外发布《“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明确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化。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我国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2.8%,高出全部固定资产投资8.8个百分点,有力支撑着中国经济平稳运行。
与此同时,懂IT又懂制造的智能制造人才需求量增速高于供给,人才紧缺的问题日益突出。据预测,仅智能制造领域,到2025年我国人才需求就将达900万人,缺口450万人。
在制造业发生转变的同时,机械类专业学生们的就业取向也在悄然改变。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学院就业辅导员王何娜告诉潮新闻记者,机械学院2023届企事业单位就业的本科生以及研究生中,有至少65%的学生去往制造业工作。“2022届我们学院的研究生毕业后去制造业工作的大概占四成。今年去制造业的就业的截至目前已经有六成多,同期占比至少上升了20%左右。”她表示,一部分原本由机械转码流向互联网行业的学生正在向制造业回流。
为什么在制造业就业的学生变多了?年轻人宁可送外卖也不愿意进厂的现象是否发生了改变?王何娜认为,这和浙江省以及全国智能制造的发展有较大关系。“比如宁波的海天塑机,台州的杰克缝纫机等等这一类智能制造的企业,工厂的智能化、自动化和数字化程度都已经比较高了。” 而在学院访企拓岗活动的走访中,同学们眼中的制造行业也发生了转变。“制造业的都在向智能制造转型,我们毕业生的工作环境有了比较大的提升。”
在从事就业辅导的过程中,王何娜发现,学生更在意的是进入企业后企业的培养体系以及工作的前景。“一方面是同学们的工作期待趋于稳定,另一方面机械专业注重传帮带,这对于技能人才来说非常重要。”此外,薪资、工作氛围和工作区域也是他们关心的条件。杭州、宁波等城市是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学院应届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以及经济发展活跃是这些城市的共同特征。
今年6月,杭州临平某传统机械类上市企业招聘负责人表示企业应用工程师和机械工程师非常缺,企业给专业对口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开出了12000元/月的薪资,但半年仅找到两名符合条件的应届生。后经查实“只招到两人”指面向校园招聘的机械工程师岗位,双一流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半年来只招到两人。上班地点在偏远的郊区或者需要倒班,这都会影响同学们的择业。目前,越来越多总部在省内各区县市的企业,在杭州、上海等地设置了技术研发中心,在一线城市设置了分中心吸纳人才,已成为越来越多制造业企业招聘优质技术人才的趋势。
在高标准智能工厂里
员工从操作者转为了监管者
学生就业意向悄然转变的背后,是中国整个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迭代发展。
位于浙江义乌的雷神动力智能工厂是世界500强企业吉利控股集团旗下吉利动力制造公司八大生产制造工厂之一,其生产的混合动力汽车专用变速器——DHT,是为吉利赋能、从传统汽车转型至混合动力汽车的重要载体。同时,由于该企业拥有微米级顶级制造工艺及微米级加工精度,它也被广泛地称为世界级“微米工厂”(以下简称智能微米工厂)。
这样一座有着超高标准的智能制造工厂,它的生产流程有什么特别之处?“在智能微米工厂,一切都是新的。”智能微米工厂总监廖长青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相比于传统流水线而言,智能微米工厂从硬件配套到员工素质,都更加符合时代变化和市场需求。
记者在实地走访中看到,智能微米工厂中,无论是齿轮、壳体、阀体等零部件的加工制造,还是最终的装配工序,关键设备均采用国际顶级配置。比如,仅是“热处理”这一道工序,就启用亚洲第一台EMA全自动水冷压淬机,既保障了产品精度,又提升了生产效率。
在吉利有着5年工作经验的韩易表示:“智能微米工厂最吸引我的一点,是可以让员工更多地从操作者转为监管者,许多流程上,我们需要做的是通过设备屏幕进行实时监控,确保结果才是最重要的部分。” 据了解,目前智能微米工厂机加工线的加工过程达到100%自动化,装配线达到50%全自动化,70%半自动化,只有一些辅助工作需要人工完成。
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对标世界一流的工厂环境。从进入车间开始,帽子、工作服、鞋套就是工作人员不离身的“装备”,尤其在装配线车间,不仅恒温恒湿,还装有针对粉尘颗粒浓度的检测设备,清洁标准非常高,更别提饭菜可口的员工食堂及午间休息区了。
智能微米工厂车间的忙碌景象
从制造转化为“智造”的不仅是汽车领域,作为服务器智能柔性生产基地,山东浪潮高端装备智能工厂配备有330余套智能装备,30多个自动化环节和120多个数据采集点,实现了从柔性化生产到交付服务的全过程智能化。
在这些“机器人”的参与下,工厂得以实现75%工序完全自动化,96%的订单自动生成,98%的物料计划自动决策和执行。在产品层面,交付周期从18天降低至5-7天,产能提升了近4倍,质量及精度得到了进一步保障。
山东浪潮高端装备智能工厂车间内的自动化设备
优先考虑知识技术型员工
企业千方百计揽人才
从使用一流的设备,到生产市场所需的产品,都要由相应的人才来完成。那么,智能微米工厂对于技术人员的要求又是怎样的呢?
“用人层面,智能微米工厂会优先考虑知识、技术水平兼备的人才。即便是一线的操作工,也不再像以往那样,只需要参与某个步骤。” 廖长青表示,如今新能源行业的产品精度、设备智能化程度都有所提高,所以在培养一线人员时,智能微米工厂会要求他们既掌握操作技能,又了解产品的特点和智能化设备的维护、保养及运作原理。他补充道:“员工要非常清楚生产流程,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完全适应当下的生产要求。”
然而,对智能微米工厂而言,一线操作员工并不是最紧缺的。据了解,目前吉利已经与包括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在内的多所院校开展了校企合作项目,每年毕业季,这些学校都会向吉利输送相应的人才。
“所以,操作工我们不愁,但高水平的工程师却十分难招。” 廖长青表示,以当下公司的发展战略来看,智能微米工厂所需要的工程师,不仅机械工程方面要强,还需要对电气化有着较高的认识。他充满感慨地说:“在工程师这一岗位上,我们曾经招聘半年都没遇到合适的人才,各家企业都在抢……”
为了引才、聚才,不少智能制造企业都推出了相应的人才计划。在智能微米工厂,是构建外部高端人才+内部培养的“吉利人才森林”结构,让“领头羊”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浪潮高端装备智能工厂,则是单独设立5000万元人才引进专项基金,对高端人才实行“一事一议”、“一人一策”、“一人一薪”,最高给予200万元/人的安家补贴,并将人才成长路径分为管理、专业技术、技能三大序列,一方面分别开展人才定向培养,另一方面则打通三类人才发展通道,消除成长壁垒。
此外,廖长青建议:“除了企业努力争取人才、培养人才,我们还是希望地方政府能够多多鼓励、支持智能制造人才的发展,也希望在日后与各大高校加强产学研融合,让优秀的人才在适合的领域发光发热。”
越来越高端化、智能化的制造业
机械越来越成为一门交叉复合型学科
转变的不只是企业和工作环境,象牙塔内的学习也在顺势而变。
“产业的需求在不断变更,我们的课程设置自然也会不断改变”,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浙江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专家潘柏松告诉潮新闻记者,有近三十年机械类专业从教经验的他看到,三十年间,整个机械制造业从具体产品到制造过程发生了巨大改变,涉及到机械、电子、计算机和数字化等各方面。
潘柏松表示,随着制造业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机械已经越来越成为一门交叉复合型的学科。这对机械工程学院的学生和老师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
他介绍,机械工程学院的课程体系基本上一年一小修、两年一大修。因为新技术的应用,学生的课程门数更多了。“像一辆汽车,它首先是个机械产品,有控制的要求后,加入控制系统。之后又有了显示屏,加入计算机系统……不断有新的技术在赋能机械主体。”
此外,机械涉及从产品研发到最终投入使用的全生命周期。他以洗衣机举例,作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的产品,从设计好后经过批准进入车间生产,进行零部件自动化加工与装配,数字化生产与质量管控,以及设备智能运维,到最终的物流以及售后服务,都是机械涵盖的范围。“产品是核心,产品好,工厂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很高,这样才有意义。”
潘柏松和学生讨论复杂曲面零件数控加工工艺
此外,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对科产教融合培养模式非常重视,学生在本科四年中会有两到三次的实习机会,在杭州的装备制造企业了解行业生态。平时,学校也有各种赴企参观学习活动。“我们和全省300多家企业有合作关系,在科研合作的基础上,开展了深度的人才培养合作。”
潘柏松介绍,机械工程学院和杭州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等几家龙头企业成立了数字化制造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在学校里就有企业的生产实践基地,并且有一条完整的智能化生产线,学生按照企业的质量体系和运行体系来进行生产实践。“学校也聘请了企业的高管和技术骨干进行传帮带。”
今年8月,潘柏松和学校老师走访合众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
他告诉潮新闻记者,学生的好几门课程都会直接在生产实践基地里的智能生产线上进行。这样,学生从本科起就能了解到行业对于产品、生产线以及创新和智能制造的要求。
为制造业转型发展需要提供技术人才支持的,还有相应的高职院校。比如,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智能机器人产业学院,并在按国家标准设立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还增设了机器人导航技术、机器人通信系统应用,人工智能程序设计,机器人智能交互系统设计、机器人运动控制等拓展课。
“我们对学生职业路径的引导和教育,是从入学贯穿到毕业的。”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智能机器人产业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孙丽文表示,学校会通过“育赛训创”,实现学生理论水平、技术水平、研究水平的综合提升。“我们有个2012级的学生,曾在全国赛事中获得了金奖,后来创立了自己的公司,目前已经成为国内知名的移动机器人底盘方案专业提供商了。”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