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江盈川村 整村经营共享收益
汉服秀成为盈川村中的一道风景。 受访者供图
浙江在线10月13日讯(记者 于山 共享联盟·衢江 丰莉莎)“我们一共需要26间房。”近日,衢州市衢江区高家镇盈川村接待了一个上海疗养团,而在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假期里,村里共接待游客7万人次。深入实施“千万工程”以来,盈川村以“整村经营”理念,统一收储闲置资源,整体规划开发和招商运营,共享收益分红,让闲房变民宿、闲人变管家、闲地变园区。
盈川村历史悠久,是初唐古县衙所在地,唐代诗人杨炯曾在此担任县令。这里文旅资源丰富,但之前缺规划、无项目,发展无方向。“先要搞清楚村里闲置房屋、闲置劳动力、闲置土地底数。”盈川村党支部书记占小林说,当地从摸清闲置资源入手破局,对村级土地、房屋资源,以及闲置劳动力等情况展开摸底排查,建立闲置资产和人口信息档案,并广泛听取村民意见诉求,为推动产业发展打好基础。
在此基础上,衢江区“两山合作社”整体收储25栋闲置农房和237亩土地,集聚各类主体资金4000万元。“以千年古城复兴为题,对村庄进行统一规划、基础配套提升,形成优质的招商‘资产包’,吸引投资主体‘拎包入驻’,专业运营。”衢江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引入的衢州市腾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整体经营村中的高端民宿、共享餐厅、露营观光等业态。
“每年每平方米支付给农民60元租金。”腾云文旅“盈川山房”客房负责人曹青勇说,腾云文旅对102间闲置农房,统一装修、安排客源,打造唐风诗韵特色民宿集群。村民周连福家的6个房间出租给腾云文旅当民宿,每年租金1.2万元。村民高其英在共享餐厅上班,每月有6000多元的稳定收入,她说:“我女儿在初唐风情街上开饮料店,家门口就能工作。”共有41户农户参与民宿经营,22名村民参与民宿保洁、餐厅服务等工作,人均每年增收3万余元。
今年以来,全村共接待游客35万余人次,带动旅游消费增长近400万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80万元。
莲都堰头村 匠心做好“古”字文章
堰头村古樟树 莲都区农业农村局供图
浙江在线10月13日讯(记者 暴妮妮 见习记者 王啸 通讯员 赵金淼 王燕)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堰头村,一场秋雨后,鹅卵石小路干净润泽,成群的古樟树翠绿欲滴,特色古民居古朴静谧。走进村子,沿街开满了古香古色的茶馆、酒肆、饭庄等店铺,古道旁的溪流穿村而过。
很难想象,20年前的堰头村,竟被人称为“粪坑村”,全村有160多个粪坑,臭气熏天,与周围的山水极不和谐,而且由于古街、古民居缺乏保护,整个村子看上去沧桑又破旧。2003年,我省启动“千万工程”,堰头村迎来了新机遇。为了既提升环境质量,又解决生计难题,村两委带领村民走了一条发展生态农业的新路子,由养猪养牛改为种茶叶、蔬菜,还建起了古韵十足的通济堰大坝广场。
在大力推进村庄建设的同时,堰头村还不遗余力做好“古”字文章。在古村落保护方面,修旧如旧,并针对古民居线路老化问题专门立项解决。同时,邀请“律师护宝团”走进文保建筑,开展护宝宣讲培训。立足古村落保护这个支点,堰头村还打造了千年通济堰、千年古道、千年古樟树、千年古石函等文化IP,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一睹这一古朴小村。
传统古村落的风貌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展现,不少外地客商被村里千年“古”文化和美丽自然风光所吸引,纷纷前来投资开民宿。很多村民把自家的房子利用起来,开起了农家乐。现在,堰头村民宿、农家乐一共有32家,每年纯利润总计1000多万元。
在村里的党群服务中心,还能体验到数字化应用。主楼里的数字驾驶舱,可以全方位看到村里的低碳治理数据、垃圾分类得分情况、独居老人生活情况等。旁边还设有健康小屋、书画室、儿童之家等,村民可以自助体检和买药,在手机上就能查阅体检报告。
如今,堰头村已先后被授予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浙江特色旅游村称号。
永康大陈村 盘活资源变废为宝
孩子们在大陈村农耕文化园游玩。 共享联盟·永康 卢斌 摄
浙江在线10月13日讯(记者 沈超 共享联盟·永康 张曼欣)“新鲜的舜芋刚采摘上来就卖完了,村民自己都快尝不到了。”中秋国庆假期,金华永康前仓镇大陈村党支部书记陈建伟有着“幸福的烦恼”。长假里,来自上海、江苏、安徽等地的游客游山水、住民宿,顺道还把大陈村的特产舜芋给“清仓”了。
大陈村是全国生态文化村、国家3A级景区村,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0多万元。大陈村为何这么火,发展有何秘诀?陈建伟说,持续深化“千万工程”,让大陈村实现了华丽转变。近年来,大陈村通过“污水、垃圾、公厕”三大革命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通过“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三大行动建设和谐美丽乡村。
由于位置偏僻,原本的大陈村百姓只能靠种地谋生。2015年,浙江有地方开始发展民宿,村干部们也动起了脑筋。“要发展旅游业,就得彰显乡村的个性美。”大家说干就干,不搞大拆大建,从“把村子扫干净”入手,突出“微改造、精提升”,依托村庄原有的风貌特色做起文章。
随着首批7家民宿的开张,喜爱乡村氛围的城里游客纷纷前来体验,大陈村也逐渐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保留乡村本味发展旅游业的理念,引来了同道中人。2016年,永康第一家主题精品民宿大陈“铜院里”亮相,三幢荒废多年的土坯房,摇身一变,成了以“铜”元素为主题的生活空间,创意十足。村集体顺势打开思路,盘活闲置农房资源,吸引社会资本撬动农房更新。“舜耕巷”“临水街”“松林咖啡”等业态相继出现,治村导师工作室等一批项目先后落地。
农房变民宿、猪栏变咖啡馆、蘑菇屋变直播间……不断盘活资源、变废为宝的大陈村,如今80%以上的农户从事民宿旅游及相关产业,已有民宿45家、床位1138个,去年接待游客量突破60万人次,各种业态经营总收入达2800多万元,从“网红村”迈向了“长红村”。
龙游浦山村 畲乡风情游人纷至
浦山村“竹竿舞”吸引游客体验。 拍友 刘舒婷 摄
浙江在线10月13日讯(记者 梅玲玲 共享联盟·龙游 秦久兴 罗意)七彩斑斓的民房、热闹欢快的竹竿舞……在衢州龙游詹家镇浦山村,三五成群的游客正在体验当地的畲族风情。
浦山村曾是蚊蝇乱飞舞、处处粪臭的养猪村。实施“千万工程”以来,该村以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拆除农村违章建筑、更新乡村公共空间、引进社会资本发展产业……村庄风貌焕然一新,昔日的穷乡僻壤吃上了旅游饭,一跃成为人气满满的网红村。“国庆期间,每天都有千余人到这里游玩打卡。”浦山村党支部书记、 村委会主任黄伟民介绍道。
漫步在村里,不时传来游客阵阵欢笑声。在畲族体育游戏活动区,游客跟着村民打麻糍、抛茶青,体验着畲民的生活生产劳作。在另一边的草坪上,伴随着竹竿撞击的节拍,村民雷利群灵巧地跳起了竹竿舞,欢快的氛围吸引游客纷纷加入欢跳起来。“跳竹竿舞既是表演,也是我生活的一部分。”雷利群说,随着游客越来越多,村里专门组建了山歌队、舞蹈队等文艺队伍,每逢周末或者重大节假日,都会组织开展畲族婚嫁、畲族山歌等民俗文化表演。“一场表演最多的时候需要60多个村民参加,每人有80元~100元不等的演出费。”
临近饭点,“畲乡菜馆”成为游客的热门选择。菜馆经营者廖昌军是本村村民,他把自家闲置农房流转给村集体打造民宿,自己和妻子则经营起餐馆。廖昌军说,餐馆的从业人员都是本地村民,大家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
黄伟民说,近年来通过联动周边的姑蔑城、龙游花海,连片推进村庄景区化运营,每年为村集体带来保底分红20万元和净利润20%的合作收益分红。接下来,他们将持续深化“千万工程”建设,不断丰富村庄业态,推动旅游发展,让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美好。
莲都大港头村 以画为媒绘出未来
大港头村风貌 莲都区农业农村局供图
浙江在线10月13日讯(见习记者 王啸 记者 暴妮妮 通讯员 赵金淼 余俞乐)中秋国庆假期过去不久,丽水市莲都区大港头镇大港头村依然游人如织。地标般的古樟树下,热闹的集市摆放着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支起画板认真写生的孩子们,用稚嫩的双手勾勒着他们眼中的画乡。
“其实,之前村子不是这样的。”大港头村的村民陈凤云说,以前全村有100多家木制品加工作坊,漫天粉尘,河滩上也堆满了垃圾,一到下雨天,都下不了脚。随着“千万工程”持续深化,污染行业逐步关停。恢复了纯净与美丽的大港头村,吸引了无数美术生以及国内外画家到来,逐渐在此形成丽水巴比松画派,画乡因此得名。
多年来,大港头村以画为“媒”,努力建设艺术乡村,为艺术工作者构建起“社会资本代建+政府出资回租+画家无偿使用”的工作室租用新模式,并打造出集艺术家、匠人等于一体的艺术集聚区。目前,大港头村已开设了126家艺术工作室,国内近300家高等院校在此建立了艺术教育实践基地,每年接待写生创作学生超过15万人次,成为国内最大的写生创作基地之一。依托丽水巴比松画派,村里还建起了四家美术馆。其中巴比松油画馆最为吸睛,门口的一大片棕红色建筑充满了艺术气息,馆内不定期展出的各色主题作品,让观众流连忘返。
大港头村的快速发展,也吸引众多返乡创业人员和外来创客扎根于此,目前总数已超500人。在杭州创业多年的“畲凤”品牌创始人兰金美,在画乡入口处开了家集畲族服饰、手工艺品销售和民宿于一体的特色店,取名“畲凤石榴红家园”,橱窗内的畲族服饰、畲乡手工艺品,常常让游客眼前一亮。不仅如此,兰金美还经常通过组织畲族群众参与民族服饰制作,带动村民增收致富。2022年,大港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92.63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5年的4325元增长至4.63万元。
东阳寀卢村 既有颜值更有产业
游客参观寀卢村“共享田园”。 共享联盟·东阳 包康轩 摄
浙江在线10月13日讯(记者 傅颖杰 共享联盟·东阳 韦敏航)秋色正好,金华东阳城东街道寀卢村“共享田园”内,千亩彩色稻田丰收在望,阡陌间,白鹭纷飞,引得周边市民纷纷前来打卡拍照。
依托“千万工程”,寀卢村建起“田成方,路成框,树成行,渠成网”的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不仅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更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营效益。现今,寀卢村有耕、种、管、收、烘干加工农业机械200多台(套),已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记者来到寀卢村委会大楼,在“智慧寀卢”云平台的大屏幕上看到,土地湿度、土壤酸碱度和肥力等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数据,随时可查。“以前需要雇6个工人日夜管理田地,现在有了5G技术和无人机等设备,效率高多了。”37岁的郭江华在寀卢村流转了300余亩土地种植水稻,年收入可达十几万元。
在“千万工程”带动下,寀卢村将人居环境提升与现代农业、休闲观光等有机融合,村庄颜值越来越高。该村累计投入8000余万元,先后开展了水系工程、景观节点建设、道路“白改黑”等项目,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里还建造了很多游乐设施、健身器材,天气晴朗时,在村文化礼堂前的广场上就时常会有文艺表演队在排练。
现如今,寀卢村集聚了近百家企业,全村企业一年纳税3600多万元,大大拓宽了本地和周边村民的就业渠道,还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20年来,寀卢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村集体收入和农民年人均收入分别从2003年的70余万元、8000多元,增长到2022年的425万元、8.2万元。
眼下,总面积4000平方米的农业科技馆正在加速推进,同时打造智慧运动广场、智慧文化广场等节点,进一步提升村庄风貌。寀卢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卢阳春表示,在“种粮食”又“种风景”的美丽经济新模式下,寀卢村将持续写好“种经济”这篇大文章。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