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中国体育代表团成员在杭州亚残运村内乘坐无障碍接驳车出行。图片来源:新华社
“浙江力量挑大梁!”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有69名浙江运动员入选中国体育代表团,参赛规模和人数居全国各省(区、市)首位。冲在前,当主力的底气源于浙江残疾人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从培育竞技人才到普及全民健身,从改造硬件设施到升级软件服务,从完善政策保障到创新体制机制……近年来,浙江大力推动残疾人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在体育运动中收获自信与健康,让生命在拼搏中绽放精彩。
自强拼搏 创造辉煌
位于杭州的黄龙体育中心里有一幢“冠军楼”,收藏着许多浙籍奥运冠军的专属手印,每一个手印都蕴含着浙江人民深深的敬意。其中就有一大批浙江残疾人运动员留下的“高光印记”:
悉尼残奥会,游泳运动员尹建华获2金2铜,实现了浙江运动员在残奥会上金牌“零”的突破;第23届夏季听障奥运会,姚妲妮和队员一起为中国队首次斩获此项赛事羽毛球团体项目金牌;第二十届聋奥会,史册一人独得乒乓球项目3枚金牌而一鸣惊人……
浙江残疾人运动员在国际重大体育赛事上的荣耀时刻动人心弦,他们共同创造的辉煌成就振奋人心:东京残奥会上获7金9银7铜,破5项世界纪录;雅加达亚残运会获29金12银2铜,金牌数和奖牌数均居全国第一;北京冬残奥会上获2铜,首次参加冬残奥会即实现奖牌“零”的突破。一组组亮眼数据,一个个闪光表现,是我省残疾人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生动注脚。
收获奖牌、打破纪录固然精彩,赛场上,浙江残疾人运动员所展现出的自信顽强、乐观坚韧的品质更为珍贵——
“神骑小子”李樟煜,幼年时被查出患有先天性脑瘫,但他没有向命运屈服。自从开始专业自行车运动训练以来,李樟煜一年里有300多天是在训练场上度过,平均每年骑行约2万公里,凭着顽强的毅力,他骑出了人生新轨迹。为了快一秒抵达胜利的彼岸,“无臂蛟龙”王李超一次又一次地用头撞击冰冷坚硬的泳池壁,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证明即便失去双臂也能踏水搅浪,成为泳坛王者。
一次次艰难的跳跃、一次次激情的冲刺,浙江残疾人运动员把人类坚强不屈、永不放弃的进取精神定格为一个个具体而感人的瞬间,传递出“勇气、决心、激励、平等”的残奥价值观。这种对于生命的生动诠释早已超越了比赛本身,也让他们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当杭州亚残运会的号角吹响,69名浙江残疾人将冲击新梦想、新高度。这一次,他们又会给世界带来哪些惊喜和感动?我们期待满满。
凝聚力量 携手前行
竞技体育没有捷径可言,浙江残疾人运动员闪耀各个赛场,离不开他们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也离不开多年来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携手推动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和沉淀。
训练场是运动员走向领奖台的起点。位于杭州临平塘栖的国家盲人门球训练基地,是由民营企业筹办的国家级残疾人体育基地,企业提供场地和经费,当地政府给予企业补助和税收方面优惠,运动员在这里可以安心训练,稳步提升。这场暖心的“双向奔赴”成就了无数人才——从2008年到2022年,基地一共走出了20多名残疾人体育运动世界冠军,成为不折不扣的“冠军摇篮”。作为杭州亚残运会两座独立竞赛场馆之一,基地场馆已完成新一轮无障碍改造,融入了语音提示器、智能服务桩、明盲对照导览图等一系列设施。
位于杭州临平塘栖的国家盲人门球训练基地里的无障碍静音升降机,可以为坐轮椅的残疾人上下看台提供方便。记者 董旭明 摄
据了解,目前,我省已有2个国家级和5个省级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建设质量水平走在全国前列,日益完善的训练设施为运动员提供优质服务和保障。
充沛的人才储备、科学的梯队建设,是竞赛水平不断提升的基础。为挖掘出更多残疾人运动员好苗子,让他们成为在赛场上发光的“金子”,浙江省残疾人文化体育指导中心常态化组织专家团队奔赴全省各地选拔残疾人运动员后备人才。去年,他们从两万多人中精心筛选出200人左右的优秀苗子进行试训。我省还积极鼓励专业队退役运动员到残疾人体育集训队开展教学活动,形成“传帮带”的优良传统。
赛场上摘金夺银,需要赛场下真金白银的投入和真心实意的付出。近年来,我省从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给予残疾人体育事业大力倾斜和支持,相继出台了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管理办法、体育集训经费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利好政策,持续优化服务供给。同时,我省加快推进残疾人体育改革,探索推进省队市办、省队县办、省队校办和民办公助等模式,形成更加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
把设施建起来、把队伍拉起来、把政策用起来,来自各方面、各环节的配合联动,形成了浙江残疾人体育的机制优势和综合实力。
残健融合 共创共享
发展残疾人体育事业,追求的不仅是竞技成绩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促进全民健康。
近年来,“残健融合”“残健同行”成为浙江残疾人体育工作的热词,这一理念倡导给予残疾人像健全人一样更多公平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
来自嘉兴南湖的90后姑娘陈姿丽自幼因车祸导致肢体损伤,虽身有残疾,但她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运动达人”,骑行、徒步、打篮球、游泳等都不在话下。从走出家门到体育健身场地,一路上无障碍通行,让她可以尽情享受运动快乐。
有爱无碍。早在2018年,省政府就颁布了《浙江省实施〈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办法》,推动完善社区文化、体育、养老、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无障碍服务功能。此后,浙江每年把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老年人适老化改造、重要公共服务场所无障碍改造等纳入民生实事项目。
与此同时,我省各地残联积极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推广各类运动项目,在全社会营造浓厚健身氛围。
杭州市的残疾人轮椅柔力球、宁海县的残疾人桌上冰壶球、诸暨市的残疾人空竹操、舟山市定海区的校园阳光篮球康复操等群众性体育项目,深受残疾人欢迎。据统计,过去五年,仅“残疾人文体活动进社区”就开展了近3000场。日益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增强了残疾人的健身意识,养成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我省将残疾人文化体育纳入文化浙江和体育强省建设,深度融入公共文化体育惠民工程、重大项目建设和各类文化体育服务。完善残疾人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和标准,高质量开展残疾人文化、体育健身点(基地)建设……浙江残疾人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定下的一个个目标,让残疾人体育迎来又一个春天。
体育,是个巨大的舞台,让残疾人展示自我、丰富人生;体育也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的温度和幸福感。乘着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的东风,浙江残疾人体育事业将开启新的精彩篇章。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