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即将迎来第十年,橙柿互动记者近段时间赴嘉兴、杭州等地,实地感受乌镇峰会十年带来的变化。
橙柿互动记者首站来到了桐乡,走进新凤鸣5G工厂、云匠研究院、乌镇实验室等地。
智能化让传统企业不再传统
新凤鸣,作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化纤企业,可走进它的5G工厂,厂房内几乎看不到几名员工,从聚酯、纺丝,到卷绕、包装,大部分生产工作都已经由智能化的机器完成,在数字化技术的加持下,它早已不再“传统”,已经成为目前行业唯一的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
在纺丝车间,一台机器人在流水线上来回巡检,一旦发现有飘丝的情况,它就立即发出预警。
“它叫5G巡检机器人,以往靠人工手电查找飘丝,现在它通过智能的8K高清摄像头就可以完成检查,不仅准确率高,效率也高。”
新凤鸣中欣公司长丝车间主任蔡凯杰说,他们的“未来工厂”运用数字孪生、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技术,覆盖了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等9大场景,10多年间聚酯产能从270万吨跃升到860万吨,人均产能翻了五六倍。
未来,新凤鸣还将打通智能化的最后一个环节,将如今的人工装车升级为机械化装车。
离开新凤鸣,走进双环传动桐乡工厂“未来一号”车间,里面同样充满了智能感,机械手准确无误地运送及组装零件,各种型号、大小不一的齿轮产品源源不断地在传送机上“亮相”。
“机器工人”劳作的时候,另一端MES大屏上,实时显示它们的工作进度、故障情况、生产电耗等数据。
“通过这个大屏,我们还能追踪每个产品的批次、责任人、检验员等,从而实现更精细化的管理。”
双环传动一位负责人说,智能化后效率增长非常明显,产能至少提高30%左右,未来全公司将推广“未来一号”车间的无人工厂模式。
在离双环传动不远的地方,齿轮产品下游企业鑫可传动正着力生产新能源动力总成产品,公司新投入6千万元的智能数字化装配流水线已于去年底完成投产,今年有又新投入4000万数字化车间进行改建。
在桐乡经济开发区数字经济双创中心,云匠研究院的工作人员们则在尝试用数字化手段化解建筑行业的一些痛点。
“在建筑工地人员安全上,以往是靠人的眼镜去看,嘴巴去吼,现在通过智能监控设备,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各类安全隐患并传输到管理人员手上,可及时进行纠正。”公司BIM事业部总监徐文超说。
超算中心填补浙江空白
作为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大项目之一,浙江省(长三角)新一代全功能智能超算中心(“乌镇之光”超算中心)于2020年11月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开工建设,第二年的9月建成投用,实现了世界互联网大会领先科技成果在乌镇当地产业化,更是填补了浙江省无国家超算中心的空白。
据了解,该中心一期建设180P算力,按照当前技术路线,满足大于250P算力标准建设供配电、制冷、机房等配套基础设施,未来将发展成为“立足浙江,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的集计算服务、交叉研究和产业创新三位一体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直接服务于国家级的大科学、大系统和大工程类应用,并为浙江、全国各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作用。
与“乌镇之光”隔路相望的,是“直通乌镇”产业园,该产业园于去年 11 月完成主体竣工验收,定位于“三智一网”产业和数字经济企业的聚集平台,是乌镇优化世界互联网大会“直通乌镇”大赛优质项目落地的配套设施,园区未来将重点布局科研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创业、赛事活动等生态,为国内外数字经济项目、技术、人才和资本搭建合作平台,探索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研带动。
2021年3月,桐乡与清华大学、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合作,乌镇实验室正式签约成立。如今,实验室已经引进高层次人才(含柔性)两院院士3名,国家杰青3名,国家优青2名,全球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TR35) 1名,新世纪优秀人才1名,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1名,已有全职人员80人(科研人员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82%)。
如今不少科研成果已经从“实验室”走向“车间”,由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沈洋牵头的“高温高储能密度薄膜电容器”项目,已经在实验室完成了生产线的搭建,即将成立公司进行量产。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