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是运动员也是火炬手 她的人生不设限

字体:
—2023—
10/25
23:50:28
2023-10-25 23:50:28 来源:潮新闻 记者 沈听雨

  “1分10秒89”,杭州亚残运会女子100米蝶泳S9决赛中,中国代表团游泳运动员徐佳玲(肢残)稳稳触壁,摘得了自己本届亚残运会的第二枚金牌。

  赛后混采区,这个00后小将有些腼腆,在队友身后与一众媒体微笑着挥了挥手就离开了。不过在前一天的女子200米个人混合泳SM9决赛摘金后,徐佳玲曾笑着表示,“家门口的比赛,肯定要更努力不是?”

  “小时候害怕别人指指点点,是游泳给了我很大的信心。”从2008年踏入泳池至今,徐佳玲已经与这汪蓝色的水池相伴15年,她用拼搏创造了一个个纪录。

  徐佳玲在杭州亚残运会游泳女子100米蝶泳S9级决赛中。图源 杭州亚残运会官网

  坚强

  徐佳玲是个宁波小姑娘。2006年,4岁的她遭遇车祸,左臂不再完整。但她的家人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场意外后,佳玲一如既往地乖巧,穿衣、吃饭都不要帮忙。

  一次偶然的机会,家人带着徐佳玲去泳池玩耍,发现她喜欢玩水,想着送她去学游泳试一试。当时在宁波,残疾人学游泳的地方并不多,最终在宁波市残联和江北区残联的牵线搭桥下,徐佳玲师从教练汤能能,开始正式学习游泳。

  汤能能,曾是宁波市游泳队的专职教练,也是汪顺的启蒙教练之一。“小时候不太爱说话,但这孩子水感好,力量足、爆发力强,是个好苗子。”在汤能能眼里,徐佳玲是有游泳天赋的。

  但他也告诉记者,由于身体原因,残疾人游泳时吃水的深浅、行进路线的控制都会受影响,要保持在水中的平衡感、发力感等会更加困难,天赋再好也得付出比健全人多几倍的努力。

  从“旱鸭子”变成“飞鱼”,徐佳玲最关键还在于肯练。汤能能回忆,“做间歇训练时,我要求她游3组8个50米,她一声不吭地完成,但我一摸脉搏已经达到10秒28下了。”

  熟悉徐佳玲的人都说,从接触游泳开始,她几乎是一年到头把自己泡在泳池里,也很少喊累。“当初训练时,即便是感冒咳嗽需要吃药,也是家人把药送过来,她会在训练休息时喝。”汤能能说。

  很快,刻苦训练就迎来成效。汤能能告诉记者:“她的游泳水平提高很快,后来都是跟健全人一起训练的。”

  12岁,徐佳玲就因为成绩突出,被推荐到了浙江省残疾人游泳队。

  杭州亚残运会女子100米蝶泳S9级颁奖仪式,徐佳玲获得冠军。图源 杭州亚残运会官网

  成长

  翻开徐佳玲过去几年的大赛成绩单,令人惊叹——

  2016年里约残奥会,年仅14岁的她是当时中国代表团年龄最小的运动员,最终斩获1金2铜,可谓“出道即巅峰”;2018年雅加达残运会,她更是狂揽7金2银,还被称为那届残运会的“女版菲尔普斯”。

  东京残奥会,她遭遇挫折,没能登上领奖台。如今,再次回忆起那段经历,徐佳玲变得坦然:“在里约拿到金牌的时候,可能一路走来太顺利,当时觉得东京登上领奖台也不会太难,后来面对结果会觉得失落,不过也有所预料,当时状态确实不太好。”

  如今,她更享受在水中游泳的感觉。“好好训练,顺其自然。”她说,现在目标就是尽量恢复到自己最好水平。杭州亚残运会开赛前,徐佳玲进行了50多天的集训备战,基本每节课都要游五六千米。

  本届亚残运会,徐佳玲一共报了100米自由泳、蝶泳、仰泳,以及200米混合泳和400米自由泳5个项目。她也希望,这次能以更松弛的状态完成所有的比赛。

  曾多次采访过徐佳玲的一位媒体同行告诉记者,每次跟她交谈时,总能感受到她所展现出来的超越年龄的成熟和自信。里约残奥会时,徐佳玲就在接受采访时说过:“我觉得我的生活很精彩,一点不比身体健全的同龄人差。”

  或许,对她来说,生命的意义从来不在于完美无缺,而在于从缺憾中寻找希望、追求卓越。

  耀眼

  杭州亚残运会上,运动员之外,徐佳玲又多了一个身份——火炬手。此前在开幕式的点火仪式上,她作为最后一棒火炬手,用智能仿生手,点燃了本届亚残运会的主火炬。

  图源 杭州亚残运会官网

  时至今日,仍有许多人记得这一刻,记得她点火时脸上灿烂的笑容。与水相伴一路走来,徐佳玲早已从曾经沉默寡言的小女孩变得开朗爱笑。

  在有限的假期里,徐佳玲喜欢出去旅行。随队在外训练比赛时,她也爱在世界各地留下自己的足迹和回忆。她还有着许多小爱好,折纸、滑板等等。“她喜欢小玩偶,家里堆满了毛绒玩具。在家时还总会鼓捣些新东西,比如做手工、烘焙。”徐佳玲的家人说。

  如今,徐佳玲还是北京体育大学“冠军班”的一名学生,专业是运动训练学。能在学校继续完成学业让她感到开心,“过去近10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训练,现在这样的机会很好,也能让我对游泳运动有更多了解。”

  回顾徐佳玲一路走来的经历,有时候会让人忘记,她稍有缺憾的左臂。

  而这,恰是徐佳玲所希望的。当她用智能仿生手高举火炬的那一刻,她感受到了温暖。科技的辅助让越来越多残疾人弥补了身体的遗憾,点燃梦想。她也希望这样的“平等”发展理念,接下来能在更多方面出现。

  “我们能站在亚残运会的赛场上,其实和任何运动员都一样,是努力训练的结果。”徐佳玲说,哪怕训练过程更加辛苦,开始会比较艰难,但还是希望大家能用平常心来对待他们。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运动员;火炬手责任编辑:徐茜茜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