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三潭映月的美景,如今天天萦绕在蝶翅画非遗文化传承人王喜林的心头。
11月4日,午后的阳光透过窗子温暖地洒在伏案构图的王喜林身上,他正策划一个“大活”——要花1年半的时间制作一幅长2米、宽1米的“三潭印月”蝶翅画,预计这幅蝶翅画将需要3000至5000只蝴蝶。
什么是蝶翅画?鲁迅先生曾赞它为“缺门、独门、冷门的文化瑰宝”。它以天然蝴蝶翅膀为材料,经艺人手工剪切并巧妙拼贴而成,是我国的独有画种,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王氏蝶翅画第三代传承人,王喜林就是这样一位“蝴蝶的复活者”。他创作研究蝶翅画技艺20余年,用“独门绝技”将蝴蝶美丽的一生永久保存。
王喜林制作蝶翅画
家传的手艺 从小苦练美术功底
王喜林是辽宁抚顺人,对蝶翅画,他是从小耳濡目染。幼年时,他时常围绕在祖父身边,看他细致雕刻蝴蝶翅膀。每每看到祖父的蝶翅画会随着角度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天然光泽,置于亮处便光彩夺目,王喜林便欣喜不已,沉醉其中。在祖父和父亲的教导下,王喜林开始学练操作。
最初,王喜林并没有接触到蝶翅画的制作技巧,父亲告诉他,蝶翅画需要深厚的美术功底。于是,他每天勤练画画、雕刻等基本功,学习有关蝴蝶的科普知识。参加工作后,只有有空,他便一头扎进缤纷的“蝴蝶世界”,一点一滴钻研技法。凭着浓厚兴趣,2005年,王喜林开始珍藏蝴蝶标本,3年里通过采购、捕捉等方式,收集300余种蝴蝶。
王喜林蝶翅画作品《富贵平安》
2008年,蝶翅画入选抚顺市市级非遗项目。同年,王喜林退休,有了大把的时光,他便依照父亲整理的相关资料,全身心投入至这门祖传手艺的传承之中。
一锐一钝 双刀如笔“画”出精美蝶翅画
王喜林学的是祖父开创的“王氏刀工技艺”,以刀代剪,作起画来更加灵活自如。
王氏刀工技艺的精髓在于执刀需静气,运刀如有神。王喜林作画用两枚单页刀片,一锐一钝。钝刀用于划外线,锐刀用在切边型。“就像写字画图一样,用锐刀在蝴蝶翅膀上画出需要的线条形状,贴在构图上。这里也用到了美术功底。”王喜林解释。
从一张白纸到熠熠生辉的蝶翅画,王喜林将全过程分为3个阶段18步。从题材选择、构图画图,到采购蝴蝶,制作蝶翅画,再到后期干燥处理。每一步都极考究耐心与细致。
“比如蝴蝶翅膀的选择,要考虑色彩的搭配,用什么种类的蝴蝶;粘贴用的胶水也不能买来就用,要先稀释再使用。”王喜林说,创作时不能受干扰,“非宁静者无以完成。”
王喜林将切割好的蝴蝶翅膀粘贴在画面上
一幅蝶翅画需要成千上百只蝴蝶,从哪里来?在辽宁省新宾县南杂木镇有一家东北蝴蝶艺术苑,里面有蝴蝶养殖基地,他们在制作蝴蝶标本时需要完整的外形,达不到标准的自然死亡蝴蝶便由王喜林收购了去做蝶翅画,这也是将蝴蝶短暂绚烂的一生永久的保存的一种方式。
南北辗转 一圆“双传”心愿
2011年,王喜林随女儿来到杭州钱塘区白杨街道伊萨卡社区生活,致力于科普传播及非遗传承的他,12年来辗转南北,做了十几年的老侯鸟。
2016年,他自费8万余元建起抚顺满族民间蛾蝶博物馆万新分馆。馆内有蝴蝶标本、蝶翅画作品150余幅,“镇馆”作品是王喜林最为钟爱的《五彩缤纷》,以国花牡丹为题材,长1.8米,宽0.9米,绮丽缤纷,甚是夺目。回忆创馆之艰,王喜林说,建馆需要一定数量的作品,而一幅蝶翅画,稍复杂需要半年时间,他经过10年的潜心修炼,才凑齐了充足的作品。
在杭州与女儿、外孙生活期间,王喜林欣喜地发现,两人都对蝶翅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女儿还常请求他“多整理一些资料,我有时间就看”,并不断寻求创新,在作品表现形式上大胆改进,尽显自然与灵动。
“家族的第四代传人已经有了。如果有需要,我也可以将这门老手艺由家传面向社会。”王喜林说。
王喜林教社区儿童蝶翅画
他频繁地走进社区、学校,开展非遗知识讲座,受到孩子们的热烈欢迎,大家亲热地称他为“蝴蝶爷爷”。课堂上,孩子们个个兴奋不已,争抢着要上手试一试。王喜林总是贴心地手把手教导,不断提醒他们别让刀片划伤了。
20余年来,王喜林每年都在笔记本上更新“年度计划”。
“蝶翅画作品近160幅,公开展示的仅68幅……”他计划着,要举办一场公益个人展览并成立“双传蝴蝶艺术馆”,让蝶翅画永远流传。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