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23日讯(记者 汪子芳 共享联盟·平阳 徐继育 通讯员 李超)午后,海天空阔,43岁的温从针顶着风,举起望远镜,站在平阳县南麂民兵哨所的阳台上仔细观察海域之后,甩了一下微酸的手臂,大步返回屋内,在电脑上记录下刚才的海面信息。
这是温从针在南麂民兵哨所的日常。万顷碧波中的南麂岛上,南麂民兵哨所伫立其间,无声地守望着这片海域。23年里,哨所队员从3人变为两人,队友换了近10个,哨长温从针依然坚守在这里。
建于1993年的南麂民兵哨所是浙江最南端的民兵一类哨所,哨所民兵们日夜驻守这片海域,承担着周边海空监控、抢险救灾等任务。
从小就向往部队生活
从平阳县鳌江口的港口出发,乘坐渡轮向东行驶约56公里,才能到达被称为“碧海仙山”的南麂列岛。温从针值守的南麂民兵哨所位于岛上,这也是浙江最南端的民兵一类哨所。
“舍不下这一身绿色军装,从部队一退役,我就申请回家乡,来到了南麂哨所。”站在南麂哨所的门口,温从针看着自己的“家”,眼里闪着光。
平阳县南麂岛是浙江省最后一个解放的海岛,温从针是土生土长的南麂人,听着南麂解放的故事长大,从小就向往部队生活。
1996年起,温从针在福建陆军某部服役3年。1999年12月退伍后,父母都希望他不再回海岛,张罗着为他在县城里找工作。可他割舍不下迷彩绿,不顾父母反对,毅然回到海岛,加入哨所成为一名坚守海岛的民兵,这一守就是23年。
哨所建在海岛200多米高的山顶,以前爬着山石小路前往哨所,两旁是比人还高的芦苇丛,温从针习惯带一根木棍上山,“在我们这里,蛇是‘邻居’,必须带一根棍子打草惊蛇。”
当时哨所还没有电视、空调等设备,夏热冬冷。面对夏天无处可逃的炎热,风扇几乎起不到多大的作用,稍微动一下就会大汗淋漓。冬季的哨所,海风呼啸,寒意刺骨,温从针带领队友一趟又一趟地巡逻,有时几个小时见不到船也遇不到人,他们依然不放松警惕,坚守着岗位。
前些年,在平阳县人武部和南麂镇政府的帮助下,哨所营房进行全面整修,生活条件大幅改善。
“队友换了近10个,他依然守在这里,这种坚持真的不容易。”今年1月刚刚成为队友的新哨员杜王雷感慨道。“他能扛得下孤独,坚守这么多年。”说起温从针,南麂镇的人武部干事李超敬佩不已。
抢险救灾冲在前
抗台是海岛的“必修课”,作为平阳县唯一的海岛乡镇,南麂每年都会遭遇台风的考验。
南麂镇有680多户岛民,户籍人口2000多人,常住人口600多人。守护岛民的安全,也是海岛民兵的责任所在。台风期间,温从针总是主动请缨、冲锋在前,参与人员转移、避灾点值守、协助固定渔船。
23年里,温从针和队友参加了30多次抗台救灾。2006年,桑美超强台风过后,南麂码头的鱼排几乎被破坏殆尽,许多房子都需要重修。“人没事就好,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面对沮丧的渔民,温从针和队友默默地加入灾后重建的队伍,撑起岛民们的希望。
去年10月的一天上午,温从针用望远镜观测海面时,发现远处的林间冒起了浓烟,凭着经验判断,这是发生了山火。他立即将情况上报有关部门,随后迅速赶往现场参与救援,扑灭了山火。
2017年6月的一天,温从针在监控海空情况时,发现了一条渔船上有异样。渔民在海上作业时,手臂不慎被鱼笼的绳子缠住,渔船发出了求救信号。温从针立即将情况通报给有关部门,为救治伤者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常年坚守哨所,温从针面对艰险总是冲锋在前,得到了岛民的认可,这更加坚定了他守岛的决心。
对家人满怀愧疚
在海岛哨所执勤,每半个月轮换一次。值勤的日子寂寞且艰苦。
海岛上风大,空气也特别潮湿,连哨所的办公用品也禁不住海风的侵蚀,经常需要保养和更换。“电脑必须24小时开机,不然很容易受潮损坏,我们观测用的望远镜,每周都要用专业的保养油擦拭两三次。”
更让人难熬的,就是和家人的分离。妻儿住在2小时航程外的鳌江镇,自己坚守哨所。每次值班需要在岛上住半个月,有时候遇到台风或者冬季停航,可能一个月都无法回家一次。时间最久的一次,他在岛上待了近40天。
“可以说自己是一名称职的民兵,却不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好儿子。”说起家人,温从针满怀愧疚。
“儿子小时候感冒发烧,需要他的时候永远不在身边,我只能一个人带孩子。”说起温从针,妻子连连“吐槽”。
2018年3月,温从针的父亲在老家病重,而他远在海岛哨所。“兄弟姐妹都在父亲身边,我因为停航,没办法赶回去见父亲最后一面。”等到温从针回到老家时,父亲已经去世,这也成了他一辈子的遗憾。
但是,边防的稳定、岛民和过往船只的平安,也让温从针感到欣慰。“守岛就是守家,国安才能家安。守护南麂岛,就是守护我们的家。”温从针坚定地说。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