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不同文明交流对话中最直接又生动的桥梁。
千百年来,“丝绸之路”的故事从经商贸易起始,慢慢沉淀出文化交融的余韵,在东西方文明互鉴的画纸上,各自点缀上开放包容的印记。
正值良渚论坛启幕之际,潮新闻特邀参与“艺汇丝路”活动的各国艺术家做客良渚潮客厅,以“分享我们的故事”为主要形式进行文明艺谈,分享艺术交流的经历和国际文化交流的经验。
11月30日,良渚潮客厅迎来了首位到访的“大咖”,来自荷兰的范德库伊·埃德·安东尼乌斯(Eduardus Antonius Van Der Kooij),他是一名画家,同时也是荷兰海牙皇家画协的副主席。
面对潮客厅的镜头和灯光,埃德显得十分从容和谦逊。
“我来中国已经超过10多次了,一开始的几次是作为游客来的,带着我的孩子和妻子,后来的几次是为了艺术交流。”和中国结缘后,埃德先后在上海、北京、苏州、内蒙古多地策办画展。
作为受海牙画派写实技艺风格影响的荷兰绘画名家,来到中国之后,埃德对中国各地的风俗人情、传统与现代交错结合的点点滴滴赞叹不已。他表示,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的城市、乡村对于“空间结构”的合理安排给他留下了尤为深刻的印象,这是许多欧洲国家都望尘莫及的。“许多地方在交通和道路的设置和安排上,都体现了中国人的细致和严谨,这也给我的创作带来了一些灵感。”
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这也是他走访中国各地获取灵感的主要方式。此前在湖州安吉采风时,埃德就被中国乡村远离尘嚣、独具一格的安逸浪漫又富有生命力的气质“震撼”了一把。“街道都很干净,各方各面都管理得当、错落有致,人们的生活都看起来美好又富足。”埃德表露出了一丝羡慕和向往。
在一步步用脚印丈量着东方这片土地的同时,埃德逐渐地开始尝试在自己的作品中,使用一些不同的色彩表达。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亚洲的色彩”,比如中国传统色彩中高频使用的粉色和亮黄色,身边的人光从颜色的变化中,就感知到了他绘画风格中所融入的东方元素。
除了亲身感受体会中国文化和发展历史的那份厚度之外,埃德作为荷兰海牙皇家画协副主席,这些年来,也积极承担着推进中荷双方艺术交流合作的职责。
“在语言不通的前提基础上,艺术就是最直观的交流方式,这也是我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努力促进的。”无论是组织荷兰艺术家来中国参展,还是邀请中方艺术家带着自己的画作赴荷办展,他所希望的,不过是架起一座双方能够相互认同、相互理解对方文化和艺术底蕴的桥梁、
“在这个基础上,中国人民和荷兰人们可以就各自的艺术造诣畅所欲言地沟通交流,同时我作为荷方的代表,也想要让更多中国具有潜力的艺术家,看看我们是如何生活和创作的。”
对于艺术的考量和发展前景,埃德表示,目前两国人民都存在着相同的感觉,抱以长期友好交流的前提,同享着一份美好发展的未来。
针对艺术“交流”和“对话”的核心要义,埃德以“艺汇丝路”采风和良渚论坛为例,他认为这么多来自不同国家,语言互不相通的人聚集在一起,为什么能够碰撞出“火花”,是因为大家都秉持着对艺术创造美好事物的一份热忱之爱。
“在我看来,艺术交流不一定需要语言,我们只需要用眼睛和心去观察和感受,这就是我个人对艺术交流本质的解读。”埃德说。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