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潮声丨陪伴经济,为何火起来了?

字体:
—2023—
12/06
08:46:19
2023-12-06 08:46:19 来源:潮新闻 执笔 吴丽燕

  25岁的杭州姑娘王琳,和“朋友”见面有点不同。

  这天,她与临时出差的青岛女孩在西湖边碰面,按下了计时器。陪同这位孤身出游的姑娘在杭州游玩,这是王琳的工作。

  王琳学的是工商管理,因不喜按部就班的上班生活,她便尝试将“陪游”作为过渡职业,这样既可保障基本生活,又能广交朋友,打破社交壁垒。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也成了可变现的事业。陪玩、陪游、陪诊、陪练、陪拍……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尝试量化自己的私人时间、技能和经验,为陌生人提供陪伴服务。据相关报告显示,2025年左右,陪伴经济的市场规模有可能达到400亿至500亿元。

  陪伴经济为何火起来了?会走向何方?未来能走多远?

  因需而生

  今年5月开始,王琳在网络平台上接单做陪游。

  “我和朋友去长沙的一次逛吃之旅,找了当地人陪游,她带我们去吃的都是土著熟知的居民区店,不是游客店。”这一次体验,让王琳对“陪游”有了认知。她说,自己性格外向又热衷分享美食,便启动了属于自己的事业。

  当年轻一代在社交和旅游消费方面有了新需求,“陪游”这样提供定制服务的生意悄悄站上了风口。王琳会根据每个人的需求来定制路线,如有人喜欢艺术展览,她就推荐各大博物馆及近期展演;有人喜欢去城市老街巷尾,她就推荐到五柳巷、小河直街来一场city walk;关于美食,她不会推荐“网红餐厅”,而是更愿意推荐当地有口皆碑的小吃店。半年多来,王琳平均每周都能接到2单,暑假期间更是爆满。

  现实有需求,就可造就特定的经济。相比较陪游,陪诊更为敏锐地捕捉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痛点,带给人实实在在的帮助。

  共享联盟·长兴 沈梦婷 骆林辉 摄

  已经在长兴人民医院做了23年的护士徐琴琴,因目睹了六旬老人的就医过程,开始做起了陪诊师。

  “那天,阿姨一个人到我们医院看病,因不熟悉做CT流程,到下午2点都还未登记做上检查。”老人孤单又无措的画面,触动着徐琴琴。于是,她开始利用空余时间做起病人的“临时家属”。慢慢地,身边有朋友加入,她就成立了4个人的熊妈陪伴团队,在湖州和长兴的医院开展服务,按小时收费,2个小时148元。

  徐琴琴说,虽是小县城,但这一年多来,她明显感觉到陪诊需求在增加,几乎每天能接到订单,空巢老人、行动不便人士、在校学生都是他们的服务对象。在她看来,随着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陪诊服务也会成为“刚需”。

  有学者将陪伴服务分为两类,一类是工具型陪伴,如陪学、陪游、陪逛等;另一类是情感型陪伴,如陪聊。“这是社会发展、民众需求、分工细化的产物。”在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蔡宁看来,陪伴服务是付费的互助,已逐步走向市场化。

  一项针对中国单身族的消费调研则显示,有57.69%的人表示会为了排解孤独花钱。循此而来,陪伴成了普通人与普通人互利共赢的社交,未来前景广阔。

  情感价值

  2000年春晚,赵本山、宋丹丹的小品《钟点工》中,一句“再陪我唠十块钱的”经典台词,揭示了“陪伴”这一稀缺品的社会价值。

  伍花的陪拍日常。受访者供图

  还在读大学的21岁姑娘伍花今年暑假在广州、深圳开始做陪拍师,实现月入上万。在她看来,很多人会觉得陪拍和传统约拍很相似,但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那个“陪”字。

  “它增添了许多情感元素。”伍花自认也算跟人聊得来,能提供很多情绪上的附加值。“很多都是同龄女生,会有共同话题,就像朋友出门玩一样。”

  记者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搜索“陪拍”关键词发现,陪拍师在推广自己服务的帖子时,都会显著标明“主打陪伴”“情绪价值”等标签。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陪”意味着一种来自外界的支持。陪伴经济交易的虽是时间,但更关注人的情感需求和心理体验。

  “当客户面临多种选择犹豫不决时,你的建议对她来说就很重要。”在上海兼职做陪购师的阿酱,对一位顾客的话至今印象深刻,“她当时说,我就是想找个人一起商量一下。”也许无他,就是情感上的需求,不希望自己一个人孤独。

  在陪逛的时候,阿酱还发现,很多女孩都有身材焦虑。就在不久前,她陪一位身材微胖的女孩逛街,刚见面时,女孩不太自信,头微低,每次试穿虽说喜欢但又觉得自己身材不合适。阿酱就帮她选择同类的替代品,引导她发现自己独特的魅力。

  慢慢地,女孩开始尝试各类型风格的衣服,话也多起来了,举手投足更加自信了。这样的瞬间,阿酱觉得自己就像一位心理咨询师,在疗愈别人的瞬间,自己亦得到治愈。

  阿酱陪逛街。受访者供图

  陪诊一年多来,徐琴琴也有相同的感受。她说,大多数客户都愿意在陪诊过程中主动同她唠家常。所以在她看来,陪诊师不仅仅是不仅是表面上的接送、搀扶、跑腿等服务,更多的是做“临时亲人”,陪伴其消除心理上的紧张和焦虑。

  “等待看病的时间里陪我聊天,知道我牙不好,还细心给我带了小馄饨,真是我吃过最好吃的馄饨了。”徐琴琴多次陪一位阿姨去看牙,有次送阿姨回村,阿姨见村民就夸她。这些话,徐琴琴一直记在心里,也成了她一直做下去的动力。“对我们来说,被需要,被认可,是件很温暖的事。”徐琴琴说。

  期待规范

  陪伴服务,正逐渐走向广阔市场,活跃在更多人的生活中。

  但不少从业者坦言,作为一种新的就业形态,一些人对陪伴服务存在误解,有的甚至戴着“有色眼镜”。

  “陪游,什么都陪吗?”王琳偶尔也会收到类似的留言。她会和每一个客户强调不涉及违法行为或灰色地带。

  王琳只接女生的订单,而且还会进行语音通话确认。“也会有一些咨询者问了好久没下单的,作为女生我也理解,对我来说也是一样的。”王琳坦言。安全问题是她首要考虑的。

  目前,大多数陪伴服务均属于个体经营,交易双方在履行服务之前并不会形成书面合同,逃单时有发生。“有过几次,被放鸽子,或超过约定时间好几个小时。”伍花说,她会先收取定金,并设定延时费。

  在陪诊服务上,也有质疑声——一些陪诊人员漫天要价、临时加价、额外要价,扰乱市场秩序、滥竽充数,名为“陪诊”实为“黄牛”。“这是违反职业道德的。”徐琴琴说,虽然陪诊师的门槛不高,但如果不够专业,只会影响陪诊师这个行业的发展。

  “熊妈陪伴”正在陪客户看诊。受访者供图

  显然,陪伴服务呈现的并非只有“疗愈孤独”的美好。

  各大网络平台上,消费者吐槽的帖子也有不少。“购买陪拍服务就像开盲盒一样,”曾去海南游玩的小闵就遇到了完全不会拍照的陪拍;“开了一路,发现他开车坏习惯很多,”最近找了陪练开车的小韩也提醒大家避雷……

  不难发现,与所有新业态一样,陪伴经济在成长过程中也面临诸多“烦恼”,如缺规范、缺标准、缺监管。目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陪伴服务还没有被纳入其中,也未形成统一的职业技能标准和管理体系。

  “陪诊师应当具备一定医学背景、护理经验等专业知识能力,并针对性地参加各项专业化培训。”徐琴琴一直期待,陪诊师能成为“正规军”。

  今年9月,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与上海开放大学首次联合开展“上海养老服务陪诊师”公益性培训,主要赋能社区居家为老服务的人才队伍。未来,陪诊师将越来越正规化。

  上海首批“养老服务陪诊师”培训。

  有专家指出,一个新兴职业从出现到兴起再到成熟,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大家不妨抱着宽容的态度,把市场能解决的问题交还给市场。同时,相关部门出台指导性文件,规范行业标准。

  蔡宁则建议,要通过法律法规,进一步明晰服务标准,加强对陪伴人员监管,在提高服务质量、规范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等方面发力,让“陪伴”更加长情。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陪伴;情绪价值责任编辑:徐茜茜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25岁的杭州姑娘王琳,和“朋友”见面有点不同。这天,她与临时出差的青岛女孩在西湖边碰面,按下了计时器。陪同这位孤身出游的姑娘在杭州游玩,这是王琳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