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古城,即将告别最后一个城中村。
12月25日晚,越城区塔山街道塔山村拆迁改造集中签约收官。这意味着9.09平方公里的绍兴古城范围内,将再无城中村。
塔山村地处绍兴古城东南区域,紧邻泗门、罗门等曾经的六大城门。
鲁迅、秋瑾等名人故居,离塔山村不过几百米。当年,这些留名青史的绍兴人走向更广阔天地时,塔山曾是逗留之地。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数十年间,塔山村与绍兴城,相伴而生。这个小乡村从粮食蔬果基地,变成中小企业集聚地,再到新绍兴人们临时的家……此次拆迁改造完成后,将为绍兴古城的整体保护提供更多空间,住房等民生问题也将得到改善。
不同于平地起高楼的新城,绍兴古城2500多年城址未变。城中村退出历史舞台,对于“村”来说是重生,对于“城”来说更是机遇。
村与城
一个多礼拜以来,在塔山片区旧城改造工作指挥部内,村民们陆续在拆迁协议上签字,忙着挑选心仪的安置房户型。“一家5口终于不用挤在一起了,我们选了120平方的三房户型。”村民祝茹珍说,自家房子建于1984年,没有配卫生间,生活很不便。
塔山村村干部张宝福介绍,绍兴古城范围内曾有府山、稽山、塔山等三个规模较大的城中村。目前,只剩塔山村最后14个区块,150多亩村集体建设用地,涉及275户村民,没有拆迁改造。
塔山村,因塔得名。“说起塔来,我第一想到的是故乡的怪山上的应天塔……开了前楼窗一望,东南角的一幢塔影最先映到眼里来。”1925年,周作人曾在《十字街头的塔》中,提及故乡塔山的景致。
近百年后,站在绍兴古城的一些老台门里,这道风景线仍然能欣赏到。这得益于绍兴古城的活化保护,2018年,绍兴为了协调古城风貌,对古城内总高度超过24米的建筑进行“拆、削、改”。
而塔山村的拆迁改造,是绍兴推动古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
在中兴南路与罗门公园之间,整齐的城市住宅小区和绿树掩映的公园湖泊间,就嵌着一片杂乱的平房区。这里是即将征迁的塔山村陶家溇底区块,屋顶上瓦片脱落,小巷里堆着杂物……和周边环境显得很“违和”。14个城中村区块,就这样分散嵌入在绍兴古城之中。
待拆迁的陶家溇底区块较为杂乱与马路另一侧形成了对比 记者 魏志阳 摄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因为绍兴城市建设,塔山村的土地就陆续被征,现在的银泰城,老绍兴人熟知的自行车厂、茶叶机械厂等都建在塔山村曾经的土地上。但受城市规划控制,塔山村民们很早就不能翻新建住宅了。
绍兴城不断发展,塔山村里的建筑却停留在了30多年前。人员杂、道路窄、停车难、没绿化,体验差……“剩下的城中村区块与古城风貌不符,也成了社会治理中的难点。”塔山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谢泽炯说。
这两年,绍兴花了大力气对古城进行了保护改造。书圣故里、仓桥直街、八字桥街区等主要景区完成了整治,焕新迎客。当地在不破坏街巷格局的前提下,还对部分现代建筑进行了拆改,古城显山露水。
修复整治以后的鲁迅故里景区,左上角为塔山 记者 魏志阳 摄
但绍兴古城的进一步修复和保护,特别是文旅产业的激活,还需要更多空间。在塔山小学附近的待拆迁区块旁,一个改造好的文创园正挂出横幅招商。“边上房子有些杂乱,车辆交汇通行很难,这对我们的发展影响较大。”园区相关负责人说。
当前,嵌在古城里的城中村,已经不能适应绍兴古城保护和发展的需求了。
拆与留
塔山村拆不拆,什么时候拆完?曾是遗留在绍兴多年的问题。
塔山村在2009年、2013年启动了两期连片拆迁,500多户村民搬迁到了东南景园、柳桥下家园等设施完备的城市小区中。
“剩下的都是较小的区块,拆迁的难度和成本相对较高。这些区域被居民住宅包围,就像是村里的‘插花地’。”塔山村村干部张宝福说。
而按照相关规定,历史城区内城市更新禁止“大拆大建”。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绍兴古城内要“搞拆迁”,总不免会牵动人们的神经。
“塔山村的拆改不是‘大拆大建’,是对古城的保护,不是破坏。”作为越城区人大代表,张宝福连续多年在区两会上,提议加快塔山村剩余区块的拆迁。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塔山村有些村民,大冬天夜里,还要露天走一段路才能到厕所。
在离鲁迅故里景区不到一公里的塔山村驸马池区块,留着一排平房。临近中午,住在这里的人们在室外支起小方桌吃午饭。“房间太暗、太挤了。下水道经常堵塞,我们还要自行定期处理。”祝茹珍说。
古城保护,不是让住在这里的人们生活质量停滞不前,而是要让人民共享保护和发展的红利。
“绍兴古城要探索推进‘社区景区合一’发展模式,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绍兴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
塔山村民们普遍希望能搬入新居 记者 魏志阳 摄
2023年《越城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全力破题塔山村整片拆迁改造,为打造世界级文旅会客厅和古城申遗创造条件。
拆迁前,相关部门对塔山村各区块进行了细致地前期调查、研判,用足了绣花功夫,最终决定启动拆迁。
此次,塔山村拆迁改造,不涉及古建筑,主要是对上世纪80年代建的一批砖混结构村民自建房进行拆改。“相关地块中未涉及文物古迹,”谢泽炯说,“对于周边土地涉及的古建筑、古树名木,会做好保护和保留。”
古城保护专家阮仪三就对绍兴的做法,予以了肯定。他认为,绍兴古城保护不是把居住区变成只有商业和旅游功能的“空壳”,而是充分考虑群众的利益,从而留存了活的地方文脉,体现了生活的延续性。
古与新
如果把绍兴城比作一棵古老的香樟树,那么城中村就像伴生在大树上的藤蔓植物。
“现在,到了给最后一支藤挪个地方的时候了。”编写塔山村志的老人孙祉广很感慨。
塔山村拆迁腾出的150亩空间,能让绍兴古城更少一些局促,更多一些空间和余地。
绍兴延安路上的大樟树已经1000多岁了,附近是塔山村的待拆迁区块 记者 魏志阳 摄
今年10月,《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草案公示。其中提到,要彰显特色风貌,提升人居环境,优化历史城区整体功能结构,实现“阅古、文旅、人居”一城三面。
据悉,此次,城中村拆迁腾出的土地主要用于古城的肌理修复和风貌改善。其中未来将进行统筹利用,主要以改造提升、公共服务为主。
按照规划,绍兴要在古城全域建设未来社区。
古与新,历史与未来,在绍兴古城相遇。古城里的未来社区,会是怎么样的风景?
这从塔山村村民们将要搬进的安置小区里可见一斑。小区建在绍兴市延安路畔,为6层精装洋房,村民们添置家具便可入住。大面积绿化、足量停车位等设施一应俱全。
“亲子空间、邻里空间,口袋公园,生活品质实实在在提升了。”今年77岁的村民徐成娟,开始畅想未来的新生活。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看来,绍兴在古城保护利用上的一系列探索,既是为了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为了城市可持续协调发展。
在离塔山村拆迁地块不过10多米,绍兴延安路的中央,留存着一株编号11001的古樟树。它已经1000多岁了,树冠几乎盖住了整条马路,见证着塔山村、绍兴城的变化。
大樟树下,或许陆游走过、徐渭走过,周氏三兄弟走过……树下的风景总在改变,但绍兴的城市基因没有变。文脉千年相传。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