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50余株极危物种银缕梅重回临安清凉峰——

珍稀濒危植物保护,浙江和时间赛跑

字体:
—2024—
01/05
06:23:47
2024-01-05 06:23:47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谢丹颖

  浙江在线1月5日讯(记者 谢丹颖)冬日,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处的积雪很厚。在临安区昌化镇清凉峰管理局的监控摄像头里,一片白茫茫的山林间,不时有几头梅花鹿穿梭其间。“这里可是宝库!在北坡,海拔790米左右的山脊两侧,曾发现成片有‘木本大熊猫’之称的银缕梅。”据保护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经繁育保护后,如今成功栽回50余株,“清凉峰作为华东地区‘基因物种宝库’的名头,日益响亮。”

  浙江植物资源丰富,有高等植物(即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等有胚植物)6100余种,约占全国总数的17%。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15种,是全国12个具有国际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之一。

  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保护,浙江有哪些作为?

  在近日举办的2023浙江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研讨会暨BGCI珍稀濒危植物综合保护培训班上,70余名专家齐聚清凉峰,给出答案。

银缕梅1.jpg

被称为植物界“活化石”的银缕梅。 受访者供图

  合力抢救极危物种

  “回归”清凉峰的银缕梅,与恐龙同岁,绚烂了6500万个年头,被称为植物界“活化石”。

  “极美!”研究银缕梅多年的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焦洁洁如此评价。这一从远古生存至今的被子植物,高达4米至5米的树干上带着独特的绿色斑纹。早春盛开时蕊顶鲜红、银丝缕缕,不见一片叶子。而到了晚秋,叶片曳曳、斑斓多彩,牵着一缕沉香。

  据悉,银缕梅的野生种群分布极为狭窄,仅星散于浙江西北部、江苏南部及安徽中部,是国家第一批公布(1999年)的51种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之一,并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物种。

  “它在自然条件下,开花、结果都极为不易。”焦洁洁介绍,银缕梅雌雄花异熟,等雌蕊成熟,雄蕊已经枯败。开花还分大小年,“三年始得一盛开”。若再遇上狂风一吹、大雨一打,本就不简单的自我繁殖便会变得更为复杂。银缕梅还特别容易遭受病虫害,常见虫瘿,制约生长和开花结果,“属于植物的弱势种类”。

  最致命的当属人为毁坏。据焦洁洁回忆,曾在我省某地发现两株银缕梅,“再去看时竟被人砍了”。

  此外,科学家虽已摸索出一整套成熟的繁育技术体系——包括采种、筛选、消毒、储藏、播种,以及扦插、嫁接等在内。“但想要真正实现拯救珍稀濒危植物,还必须从实验室走向野外,实现大规模培育成长。”业内人士表示。

  甚至,发现珍稀濒危植物本就是难点。

  如今,我国急缺“植物分类学”专家,该专业学生亦是寥寥无几。“一棵树的生长周期长达几十年,研究一棵树,一辈子就搭进去了。”会上,多位专家坦言,“能白天满山跑、晚上静心学的人,毕竟少。”

  据悉,截至2023年12月,共4万余种树种在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发布。根据英国皇家植物园近期发布的报告,全球有超过四分之三的未知植物物种已经面临灭绝的危险。我国作为世界上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近六分之一至五分之一的本土植物正面临严重威胁,其中包括许多重要的经济植物与药用植物。

  “灭绝还会滋生灭绝。”BGCI(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中国办公室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文香英告诉记者,一个物种的灭绝,会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引发连锁反应。在她看来,目前实施抢救保护的植物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保护之路很长,需要大家携手共进”。

银缕梅2.jpg

普陀鹅耳枥开花。 受访者供图

  “地球独子”不再孤单

  这场与时间的赛跑,浙江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

  以普陀鹅耳枥为例,作为浙江特有种,因自花授粉难、曾经的大肆砍伐,仅有一株原生母树孤独伫立在舟山普陀岛佛顶山,迄今树龄250余年。

  经过40多年对母树“无微不至”的保护,以及对致濒机理、种苗繁育等展开科研攻关,眼下,普陀鹅耳枥“从一棵成为万棵”。尽管距离摆脱濒危灭绝的目标还很遥远,但曾经被称为“地球独子”的这一物种,已不再孤单。

  舟山市林业科学研究院赵颖告诉记者,如今在舟山公园、学校等地,也能看见普陀鹅耳枥,这一珍贵物种已回到百姓身边。

  早在2017年,浙江省林业局就开始实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保护工程,与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省林科院、舟山市林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对百山祖冷杉、普陀鹅耳枥、银缕梅等37种珍稀濒危物种开展抢救保护,通过人工繁育、栖息地改良、野化放归、就地或迁地保护等措施,促进了濒危物种种群扩大或重建。

  2022年,浙江明确提出:“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建立生物遗传样本库”。

  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安吉小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杭州植物园等一批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坚持保护优先,推进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生境恢复和改善,强化集中迁地保护基地建设和完善,保护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物种50个以上。

  野生动植物是全球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工作也需要国际协作。自2014年起,浙江省就与BGCI(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开展合作,双方共同开展了包括天目铁木、银缕梅、景宁木兰等9种濒危植物的综合保护行动,在提高我省植物保护意识、培养保护人才、推动植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极危物种;保护;清凉峰责任编辑:阎沁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