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锻铸“国之重器”的筑梦人

——记岩土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陈云敏

字体:
—2024—
01/16
07:34:22
2024-01-16 07:34:22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纪驭亚

  浙江在线1月16日讯(记者 纪驭亚)“这是我们整个科学生涯中至关重要的大事,一定要做好。”最近,岩土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陈云敏和团队在位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的杭州超重力研究中心做最后冲刺。

  今年,浙江省第一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英文简称CHIEF,中文简称杭州超重力场),就将投入试运行。该设施从2005年开始研制,由陈云敏担任首席科学家,带领团队自主设计,各环节的合作伙伴都是相关领域的国际领军者。其在建的3台离心机中,容量和离心加速度最小的一台,也超过了当前世界的最高水平。自研的18台机载装置中,有6台属于世界首创。建成后,这一装置能够利用超重力的“时空压缩”效应,模拟大自然在漫长时光中发生的巨变。

  自主研制大型科学装备,支持基础科学研究的突破,一直是陈云敏的追求。作为深耕土木领域30余年的岩土工程学家,他深知自主研发关键性科学装备的重要性。“自主研发的科学装备是科学思想的结晶,是连接科学与技术的桥梁。我们也可以向外国购买先进设备,但一台设备最早的使用者必定是它的发明人,引进设备其实已经慢了一着。”

  这些年,陈云敏直面“中国建造”的土木工程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潜心研制科学装备。

  入选2017年度教育部“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的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动力效应试验系统就是这样一个凝聚智慧的重要装备——采用极富创新性的“假车真路”设计,在实验室里就能模拟全国各地的高铁运行。

  陈云敏说,列车行驶就像弹钢琴,轨枕就像琴键。轨枕此起彼伏,以实现高速移动荷载对路基的加载。路基的沉降过大会引发车身颠簸,可能导致列车安全问题。京津城际高铁试运行时,他就不禁思索:地基上的高铁如何在高速运行状态下保持车厢平稳?

  通过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动力效应试验系统,陈云敏团队细致地刻画出列车运行引发路基振动和累积沉降的种种复杂效应,并创新性提出在轨枕上直接施加动力荷载的装置,让中国高铁的基础更加稳固。

  数十年如一日,陈云敏始终保持着一位学者强烈的好奇心和对科学永无止境的探索。他的研究成果已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9项,解决了多项国家土建领域卡脖子问题。

  而相比这些荣誉,让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的陈云敏更加引以为傲的是,自己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创新人才。他培养的博士中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四青”(国家优青、青年千人、青年长江、青年拔尖)人才10人,求是特聘教授5人、百人计划学者6人。其中,周燕国在就读博士期间就参与ZJU-400超重力离心机振动台的研发,提出了模拟地震液化作用的模型,其对全球半世纪以来地震液化的模拟与美国国家地质调查局实地调查的结果最吻合,在国际上被称为“周-陈模型”。

  “我们团队会合理兼顾年轻人的自由探索与团队任务分配比例。例如在研究工作初期,希望年轻人将70%到80%的精力用于承担团队的任务,等他们能独自承担科研项目、自身得到了更多的锻炼与成长后,任务分配比例便会有所改变,自由探索的时间也会增多。”陈云敏说,40多年前,初中毕业后在农村务农的他,完全想不到自己能成长为一名岩土工程学家。复盘来看,正是因为自己在年轻时及时把兴趣转化为特长和优势,让工程问题与科研兴趣相结合的研究理念贯穿整个科研生涯。如今,这也成为他培养团队人才时的重要指引。

  近些年,陈云敏院士所在团队入选教育部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获评浙江省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教育部创新团队、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他自己也获浙江省“最美浙江人”提名奖。荣誉接踵而来,但陈云敏已将目光放得更远:“中国正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在超重力领域的研究,想要从跟跑、并跑转向领跑,还需要培养更多人才,共同潜心探究新技术的科学原理并应用于工程。”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科研责任编辑:叶媛媛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