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月22日讯(记者 朱平)24小时“极速变身”、10万人上网无忧、7万人潮40分钟“丝滑”离场……杭州亚运会期间,主会场“大莲花”上演了一连串让人惊叹的奇迹,这与一支幕后团队密不可分,它就是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运行团队。
“‘大莲花’不仅是亚运会、亚残运会开闭幕式举办场地、田径项目比赛场馆,还要承担马拉松、竞走比赛。进场第一天,我们就立了目标,力争成为亚运场馆的标杆。”陆春江说。他是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运行团队常务副指挥长,2021年11月,他作为第一批杭州亚组委的运行团队成员进驻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成为团队中亚运“待机时间”最长的人之一。
团队最初的29名成员,全来自杭州亚组委各个部门,虽说都是精兵强将,但怎样进行场馆化运作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全新的课题。
“全省所有亚运场馆中,‘大莲花’最早成立运行团队,这也意味着我们没有身边的经验可借鉴,我们还成了打样的人。”陆春江说。
肩负着“大莲花”的场馆运行工作,整合竞赛技术运行、媒体运行、电视转播,以及餐饮、交通、安保等业务领域。这支驻场时间最长的团队,专职人员从29人发展到192人,随后志愿者、服务商、安保等各领域人员入驻,团队人数最多时4300余人。大家一路摸索,创下了不少第一——
2021年7月9日,“大莲花”举办了杭州第一个亚运会测试赛——“韵味杭州”2021田径邀请赛,正式入场前,团队就开始演练,首秀收获观众、参赛运动员的一致好评;
入场后,团队编制的《赛时运行计划》,成了亚运各场馆运行计划的范本;
2021年12月,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运行团队在各个亚运场馆运行团队中率先成立党支部,让“临时团队”聚成了一团火,很多工作都是党员带头先行先试;
2023年10月5日,中国田径协会给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运行团队发来感谢信,感谢他们“为各国家(地区)运动员在赛场上顽强拼搏、勇攀高峰提供了最坚强的保障,奉献了一届办赛卓越、精彩纷呈的亚运会田径比赛”,这也是场馆中最早收到官方感谢信的运行团队……
采访当天,在陆春江办公室一角,记者看到一张表面泛白的折叠躺椅,这是亚运期间陆春江的“移动卧室”。亚运会结束后,没舍得扔,因为它陪着陆春江见证了“大莲花”的每个日夜。
“为了让所有的运行环节尽善尽美。我们团队成员都在争分夺秒,不计个人得失。”团队人事与志愿者领域主任吴海林回忆,在“大莲花”团队办公室墙上,一直挂着一张先锋队“作战图”,通过评选每周之星、先锋个人、先进业务领域等,团队时时处处绽放光彩。
为了尽快熟悉场地,大家比朋友圈运动步数,每周对场馆进行两次实地考察,整个体育场里里外外走个遍,最终把“大莲花”的各种细节熟记于心。
为了在3分钟内精准放好田径栏架,志愿者队员顶着酷暑比拼速度,十几公斤重的栏架抬、拉、放,要重复上千次。
11次开闭幕式全要素彩排演练以及田径赛期间,队员们凌晨2时才结束工作是常态。
“转场对我们的挑战很大。”陆春江坦言,包括开闭幕式在内的很多环节都能彩排、预演,唯独转场不行,这是“最没底”的一项工作。
陆春江回忆,“大莲花”要经历从开幕式到比赛场馆、再到闭幕式的两次转场,两次转场物资总量达到1340吨,地屏面积6500平方米,可以说开闭幕式有多精彩,拆装工作就有多繁琐。
为给导演组和运动员留下足够的彩排和训练时间,两次转场要求都很高,第一次5天,第二次只有2天,加上其他场馆还有比赛,奥体中心周边人来人往,难度系数可想而知。
“我们从2023年9月24日零时启动开幕式—田径转场工作。”陆春江的回忆精确到分钟,是因为这些经历刻骨铭心。
那些日子,队员们“白加黑”,办公室里角角落落搭起了行军床。作为指挥部负责人,陆春江带领团队骨干48小时没合眼,直到工人们如同修复古建筑般,把地屏一块块编码,全部装上转运车,他才去躺椅上眯了3小时。
场馆运行中心主任张国华还记得,那段时间,八宝粥成了队里最抢手的美食。因为连续熬夜,很多队员牙龈浮肿、难以咀嚼,但他们又觉得回办公室烧水泡方便面浪费时间,于是,软糯、开罐即食的八宝粥成了最爱。
两次转场,团队奇迹般地节约下36小时,实现了施工零事故、场地零损坏。
“能在‘大莲花’为亚运贡献自己的力量,对每名队员来讲,都是人生中的高光时刻。”陆春江坦言,这中间也有些许遗憾。为保障开闭幕式全过程,团队成员一直坚守岗位。“我们没能在开闭幕式上留下一张照片。不过,这个遗憾和开闭幕式、比赛能精彩呈现相比,微不足道。”
如今,团队成员都已回到各自单位,但曾经的微信工作群一直没有解散。大家有时翻看过往记录,自豪感总会油然而生。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