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90后妈妈每天开车两小时陪女儿“打怪”寒假迎来多动症患儿就诊高峰

字体:
—2024—
01/30
09:38:09
2024-01-30 09:38:09 来源:都市快报 记者 金晶 张慧丽 通讯员 李彬

  平均一个班可能有3个多动症孩子? 

  寒假开始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儿童心理科迎来了多动症患儿的就诊高峰。儿童心理科主任周国岭主任医师介绍,在儿童心理科,多动症患儿就诊有两个高峰时段——期末考结束(连着寒暑假)和开学后不久。

  “这两个时间节点其实很好理解,期末考结束,成绩不好,家长、老师开始找原因;开学后不久,孩子表现不好,上课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老师一向家长反映,家长们就急了。”

  周国岭说,门诊中很大一部分患儿家长是在学校老师的建议下才带着孩子来就诊。“儿童多动症在学龄期高发,其中也有一部分原因是进入真正较有规律的集体校园生活后,家长平常有意无意忽视的异常被明显衬托出来,才会意识到需要就诊。也许学龄前的孩子在家也只是被认为特别调皮好动一些,但是当和一群孩子有了对比,很容易就会发现区别。”

  这两天,快报记者走进浙大精中(杭州七院)儿童心理科病房,和多动症患儿的家长、治疗多动症的医生聊了聊。

  浙江90后妈妈每天开车往返两小时

  陪女儿的“打怪”之路

  1月23日上午11点,浙大精中(杭州七院)儿童心理科病房,南南刚做完听统训练,左手拿着冰激凌甜筒,右手拿着威化饼干,正在享受美食。吃得高兴时,一句“妈妈我爱你”,让妈妈秦女士心里很温暖,“我女儿情商是高的,很会哄人呢。”

  秦女士,90后,女儿南南今年7岁,大大的眼睛,长得很水灵。当天下午,南南可以出院了,爸爸正在办理出院手续。

  “前段时间孩子状态不是很好,我们就来复查住院,调整一下。”秦女士说。

  第一次感觉到南南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样,是在她四岁时。“带她去上幼儿园,发现坐不住,随意走动,无法专注于某件事。和小朋友也不好好相处,经常因为多动而融入不了集体生活。”

  那段时间,秦女士经常能接到老师的电话。“后来想想不对,我们就带孩子去看了医生,医生说孩子可能是有一些多动和行为上的问题,让我们回去带孩子多运动,尤其是提高平衡协调性方面的运动要多做。在家里也要给孩子严格制定一些规矩,让她明白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是不对的。”

  但陆续干预了两年,南南的情况没有变好。

  真正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是在南南读幼儿园中班下学期时。“感觉和同龄小朋友拉开的距离越来越大。中班小朋友有很多事情其实可以自理,但我女儿吃饭脏兮兮,鞋子总是穿反,不听老师的话也不遵守规则,上课总打断老师说话。”

  转眼到了幼儿园大班上半学期。有一天,老师找到秦女士,掏心窝地说:“孩子明年要读小学了,如果还是目前这种状态,可能没办法顺利进入小学阶段学习,最好带她再去看看。”

  秦女士有个邻居的儿子,和南南情况差不多,一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儿童心理科治疗。在她的介绍下,2022年初,秦女士带着南南来到浙大精中(杭州七院)儿童心理科,到周国岭主任门诊就诊。

  经过体格检查及其他系统检查,南南不存在器质性问题,但量表评估发现,她的多动/冲动、注意力缺陷、对立性三个指标都已明显超过正常值,结合病史和医生评估,南南符合多动症诊断标准,同时存在行为方面的异常。

  “最开始是做听统训练。每天两次,上下午各一次,让孩子戴上耳机听经过特殊调制的音乐。”秦女士说,在音乐疗愈下,经过四个疗程、近一年的训练,南南的情况有所改善。

  为了更好地巩固训练,南南开始接受感统训练和注意力训练,为了不耽误孩子上幼儿园,2023年上半年,秦女士带着南南开启“双城记”,全职陪伴孩子“打怪”。

  秦女士家距离浙大精中(杭州七院),往返需开车约两小时。每天一早,秦女士便带着南南开车赶到医院。做完训练项目,再马不停蹄往家赶,“幼儿园的老师非常照顾孩子,让我们尽量在午睡前把孩子送进去,这样不影响其他小朋友午休,孩子也至少能上半天幼儿园,不脱离集体。这就需要我把时间卡得很准。”

  感统训练一周要做四次,南南前后一共做了80次,再加上穿插进行的个体化训练、可视音乐训练、团体注意力训练营……这样的双城往返,秦女士带着南南坚持了半年。

  南南的变化,让这份坚持没有白费。“坐得住了,和小朋友的相处变融洽了,几乎不再接到幼儿园老师打来的电话。”

  秦女士说,曾经的她,喜欢穿漂亮衣服、喜欢旅游、有自己的社交圈子。南南生病后,她收起锋芒,全职在家,努力担起“妈妈”的责任。

  “刚听到诊断多动症时自己都蒙了,这个病听都没听过。”从排斥到慢慢接受孩子的不完美,秦女士花了2年时间。

  “多动症孩子有时做出来的事情很难不让人生气和崩溃。”秦女士说,“比如上课时她突然就一个人自顾自走出去,完全不顾老师;比如突然抢小朋友的零食,扔到地上踩碎再捡起来吃,怎么都不听劝;去逛商场没满足她的要求,突然倒地打滚,周围的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她……”

  起初,秦女士会觉得很丢脸,但在医生的建议下,她开始慢慢接纳,“孩子的行为自己控制不了,家人要陪着她一起去面对,倾注所有的关心和爱。”

  今年9月,南南就要上小学了。前段时间,秦女士为南南报了幼小衔接班,希望她能提前适应小学生活。

  秦女士的内心一直有个心愿:不做陪读妈妈,南南能独立上学。“对于学习成绩我们没有什么要求,只希望她过得开心,也尽量不给老师和同学添麻烦。”

  南南还是会有情绪状态不好的时候,训练和治疗还在继续。为了能更好地步入小学,最近,秦女士和医生沟通后,决定给南南加上药物治疗。“药物多多少少都有副作用,我们都知道,但为了孩子上学后有更好的状态,我们不得不下这个狠心。”

  “这是一条漫长的康复之路。我们会陪着孩子一直走下去。”秦女士说。

  注意力只有正常同龄孩子的1/5

  一年级男孩上着课自顾自走出教室

  7岁男孩小睿,是周国岭接诊过的一个非常典型的多动症患儿。

  从三四岁开始,家里人就发现小睿非常顽皮,不夸张地说,从早上睁开眼到晚上睡觉,几乎一刻不停,甚至到了不知危险的地步——爬窗台、从高处往下蹦、不注意来往车辆就往马路上冲……提醒了也没用。

  用小睿奶奶的话说,“和他爸小时候一模一样”。小睿的爸爸成长在农村,小时候爬树摔下来好多回,两只膝盖都受伤缝过针。长辈总认为皮是皮了点,但会玩的孩子聪明,长大了自然就会慢慢变得文静。

  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也因为小睿的调皮而头疼过,但幼儿园毕竟只是真正步入小学的过渡阶段,老师不会过度干预,家长也没有太重视。

  小睿父母真正意识到孩子不对劲,是在小学一年级开学后一段时间——手机铃声一响,十有八九是小睿的班主任来“告状”了。

  “比如说还在上着课,孩子会自顾自走到教室后面的阅读角拿起书翻看;比如说课堂上报告一声‘上厕所’就跑出去,回来的路上不知道被什么吸引,直接不见踪影,老师翻遍整个学校找人,后来不得不专门安排其他老师,只要孩子一出教室就跟着,上完厕所尽快把他带回来;比如说总要招惹坐在周围的同学,碰一下、拍一拍,被安排到讲台旁边的‘VIP’座位,但还是阻止不了孩子上课回过身去找同学说话……”周国岭回忆,在小睿家长形容的时候,从神情到语气,满是苦恼与崩溃。

  通过注意力测试、感统测试、脑电图检查、儿童行为量表填写等检查项目,小睿被确诊为严重的多动症。“他的注意力只有正常同龄孩子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上课基本没法好好听讲。”

  每周2-3次行为干预治疗+药物治疗,3个月后,小睿的症状改善比较明显,注意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课堂上基本能坐住了,以往总是在及格线徘徊的成绩进步到了八九十分。家长对于这样的变化十分欣喜。

  之后,小睿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定期复查。

  多动症10问

  1 平均每个班可能有3个孩子是多动症?

  周国岭说,多动症在医学上的专业名词叫作“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慢性的、长期的神经发育障碍类疾病。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情绪冲动是三大核心症状,“主要表现是与实际年龄不相符的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广度的缩小,以及不分场合的多动、情绪和行为冲动”。

  据统计,去年,浙大精中(杭州七院)儿童心理科共接诊患儿近4万人次,其中多动症患儿占比超过三分之一。“接诊量确实呈现增长趋势,前几年,多动症患儿的门诊接诊量占科室总门诊接诊量的四分之一左右。”

  总体看,中国儿童青少年多动症的患病概率在6%-7%,多动症患儿超过2000万。也就是说,一个常规50人的班级,平均可能有3个孩子患有多动症。这其中,男孩患病率明显高于女孩,比例为4-9∶1。

  2 究竟是调皮好动还是多动症?

  自己孩子非常调皮好动,老师也反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开小差,很多家长不免有些担心——我们家孩子不会是多动症吧?

  “门诊里,也有家长因为孩子过于活泼好动或者上课总是走神而忧心忡忡地前来咨询。”周国岭说,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活泼好动是大部分孩子的常态。偶尔注意力不集中、开小差也是很正常的,哪怕是大人,一节40分钟的课,要做到1分钟都不走神也是很难的,更别说是孩子。

  “简单区分孩子是调皮好动还是多动症有一个关键点——是否分场合。比如在课堂、图书馆、电影院等需要保持安静的场景下,孩子在被要求、被约束后,是能安静下来的。也就是应该安静的场合他能够静得下来,而且能够注意力集中。而多动症的孩子因为生病了,没有办法控制自己,他们的‘调皮好动’不分场合,也因此容易给他人带来困扰。”

  另外,正常孩子的行为通常具有目的性,或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者有想传达的信息等,但多动症患儿的行为往往很多都没有明确的目的性。

  3 孩子不爱动就不可能是多动症吗?

  “之前提到,多动症患儿的男女比例是4-9∶1,在女孩子里,很多都是‘安静型多动症’。”

  如何理解“安静型多动症”?“多动症的三大核心症状是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情绪行为冲动。安静型多动症可以表现为看上去是安静地坐在一个地方,但孩子实际是处于‘神游’的状态,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到该集中的地方。”

  当然,多动症需要专业的医师评估、诊断,家长也不用揪着一点对号入座,产生不必要的焦虑。

  4 “和爸爸小时候一模一样!”多动症来自遗传?

  至于多动症的发病原因,目前仍没有明确的答案,多认为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多动症和遗传还是有较大相关性的,根据相关研究,多动症的遗传度非常高,大约在70%-75%。”就像小睿的奶奶提起过“这个孩子跟他爸爸小时候一模一样”,在周国岭的门诊中,也经常能够听到类似的话高频出现。“事实上,的确有不少多动症患儿的父亲或者母亲同样属于多动症患者。”

  “虽然多动症的发病与遗传相关,但由于它不像唐氏综合征这样有明确的致病基因,也就没有非常有效的预防手段。”周国岭说,从外在因素来说,母亲孕期吸烟(包括二手烟)、饮酒、胎儿营养不良、早产、过期产、轻度脑缺氧等可能增加儿童出现行为问题的概率;儿童期存在铅暴露也可能增加多动症的发病概率。“基因问题暂时没有好的解决办法,那么就应该尽量避免上述不良外在因素。”

  5 发病高峰是什么时候?

  周国岭介绍,多动症的发病年龄大多在学龄期和学龄早期,以医院接诊的总体情况来看,8岁-9岁为发病高峰年龄。

  “约70%的多动症患儿症状可持续到青春期,约50%的多动症患儿症状可持续到成年。”周国岭提到,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多动症患儿的就诊率仅为10%。

  “有部分患儿在学龄前即可出现程度不一的多动症状,但由于多动症的诊断年龄是6周岁,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能给他们打上‘多动症’的标签。比方说每个人都可能有过不开心的情绪,但不能说每个人都有抑郁症。”

  6 治疗多动症一定要吃药?

  周国岭介绍,多动症的临床治疗主要包括非药物治疗(注意力训练、感统训练、时间管理、行为干预等)和药物治疗。针对6周岁以下的患儿,以非药物治疗为主;针对6周岁以上的患儿,同时增加药物治疗。

  “在针对孩子进行治疗的同时,我们也会开设相应的家长课堂,指导家长如何在家庭环境下帮助孩子更好地进步。最近,我们还专门开设了注意力训练营,每期同时开两个班,每个班8个孩子,目前已经顺利完成五期。预计过年后我们会开设新的一期注意力训练营。”

  7 多动症的药物副作用是不是很大?

  “站在家长的角度来说,有对于药物副作用的担心也是情理之中。实际上,通过临床情况的总体观察,对于大部分患儿来说,药物的副作用都在可耐受范围内。”周国岭介绍,“多动症药物的常见副作用包括恶心、想吐、食欲减退等常见的胃肠道反应和头晕失眠等,个体情况不同,副作用也是因人而异。一旦孩子出现较明显的药物副作用,也需要家长及时和医生沟通,进而调整治疗方案。”

  8 成人多动症有哪些信号?

  近几年还出现了“成人多动症”概念。“它并不是说成人之后得了多动症,而是儿童期的多动症持续到了成年阶段。”

  “当然,相比儿童,成人多动症略有不同,症状一般不会像在儿童身上表现得那么明显,也许只是安静坐着的时候相比正常人群注意力难以集中、在生活中总容易丢三落四、有时候别人说过的话转眼就容易忘,好像似听非听等,不太会对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一般来说,这类多动症患者的病情从起病就较轻微,或者早期就被及时干预。如果童年时期病情就很严重,再不加以及时治疗,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交、学习、工作、婚姻等社会功能,甚至可能出现严重的品行障碍、人格障碍、精神心理障碍等。

  9 成人多动症怎么治疗?

  成人后,注意力训练、感统训练、行为干预等的效果就不大了。因此,基本通过药物来治疗和改善注意力。

  10 多动症能治愈吗?

  很多患儿家长最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多动症能不能被彻底治愈。

  “多动症是一种慢性的、长期的神经发育障碍,因此不适合用‘治愈’或者‘未治愈’来形容。越早发现、越早诊断、越早干预治疗,可以明显改善预后,帮助孩子维持在平稳、良好状态,尽可能降低甚至消除疾病对孩子社会功能的影响。”周国岭说。

  教您自测: 孩子有没有可能是多动症

  您的孩子有没有多动倾向?周国岭主任为大家准备了一个简易自测表,家长可以对照着为孩子行为自测一下。

  1.常常手脚动个不停或在座位上不停扭动(少年可仅限于主观上感到坐立不安)

  2.要求静坐时难以静坐

  3.容易受外界刺激而分散注意力

  4.在游戏时或集体活动时不能耐心地排队等候轮换上场

  5.常常别人问话未完即抢着回答

  6.难以按别人的指示去做事,不是由于违抗行为而是未能理解,如不做家务等

  7.在作业或游戏中难以保持注意力

  8.常常一件事未做完又换另一件事

  9.难以安静地玩耍

  10.经常话多

  11.常常打断或干扰他人活动,如干扰其他儿童的游戏

  12.别人和他(她)讲话时常似听非听

  13.常常丢失学习或活动要用的物品,如玩具、书、作业本等

  14.常参与危险活动而不考虑后果,如乱跑到街上而不顾周围等

  注:如果在7岁以前出现,且持续有半年以上,具有上述指标8条以上者,建议至专科医院就诊,进行多动症相关评估。

  (为保护隐私,文内患者为化名)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多动症;患儿责任编辑:江小来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多动症是一种慢性的、长期的神经发育障碍,因此不适合用‘治愈’或者‘未治愈’来形容。越早发现、越早诊断、越早干预治疗,可以明显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