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良渚考古有新发现 约5000年前的石器加工场有哪些秘密?

字体:
—2024—
02/05
00:05:43
2024-02-05 00:05:43 来源:潮新闻 记者 叶怡霖 通讯员 梁心韵 江升

  良渚考古又有新发现。日前,2023年度浙江考古重大发现揭晓,杭州桐庐沈家畈遗址位列其中。

  沈家畈遗址位于桐庐县分水镇沈家畈村,经过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桐庐县博物馆一年多的考古发掘,在此发现一处以良渚文化时期堆积为主体的遗址,分布面积约4万平方米,出土遗物3.7万余件,以新石器时期石制品为主。

  经考古工作者及相关专家的研究论证,沈家畈遗址存在石器加工场性质的手工作坊,是史前石器生产加工的重要发现,填补了长江流域史前石器生产制造链条的空白。

  这个遗址是怎么被发现的?通过它,我们能窥探到五千年前良渚古国的哪些秘密?

  13年前的猜想变成了现实

  沈家畈遗址是怎么发现的?

  杭州市园文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郎旭峰介绍,2021年起,杭州全面推行“考古前置”制度,也就是在土地出让前先进行地下文物勘查,以更好地保护历史文物与遗迹。沈家畈遗址正是在一次“考古前置”的勘查中被发现的。

  沈家畈遗址位于桐庐县分水镇沈家畈村,从地图上看,就在分水江的一个U型河湾岸边。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沈家畈项目现场执行领队关欣玉告诉记者,第一次到达沈家畈时,现场的情况就令她惊喜不已。“我们在地表就采集到了良渚时期的石器和陶片,比如石镞、石锛毛坯等,数量不少,所以这里一定是有发掘价值的。”关欣玉说,这些看起来很不起眼的普通小石头,其实都有人为加工的痕迹,考古工作者凭经验很快就能判断出来。

  决定对沈家畈遗址进行重点发掘,还有一个考量:距离这里不远处,有另一个意义非凡的历史遗迹。

  2010年,长江流域第一处考古发掘的新石器时代玉石器加工场——方家洲遗址,也是在分水江的一个U形大弯道岸边被发现。

  当时就有专家猜想,分水江流域会不会有类似的遗址?在方家洲遗址发掘结束后,相关考古工作者也曾有寻找过,可惜的是并未找到。

  13年后,曾经的猜想变成了现实。经过近一年的发掘工作,在方家洲遗址上游,另一个良渚文化时期的石器加工场遗址初露真容。沈家畈遗址分布面积约4万平方米,通过对其中1500平方米的发掘清理,共发现良渚文化时期灰坑、墓葬、柱坑、石器堆等遗迹200余处,历史时期墓葬、灰坑、灰沟等遗迹10处,出土遗物3.7万余件,以新石器时期石制品为主,包括石铲、石锛、石刀等等。

  为何要将石器加工场放在分水江边?

  “别看这些石头看起来平平无奇,但可能是良渚先民一点点磨出来的。”关欣玉指着一个石铲告诉记者,上面比较方的部分,与木棍绑在一起,下面的刃被磨得很薄,就可以用来翻土耕种。

  “石镞用来打猎,石锛用来凿木……简单来说,就是干活用的。”关欣玉说,良渚古城的玉器是当时社会身份地位的象征,石器则不同,是良渚先民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不过,这些常见的生产生活用具,也有一些“特别”的地方:在沈家畈遗址的反掘过程中,考古工作者在不少石器上都发现了同样的“X”刻画符号。“在其他地方发现的良渚时期陶器上,也曾出现过这一符号,所以这并不是巧合。”关欣玉说,目前还不知道这一刻画符号代表着什么,仍待进一步研究论证。

  出土的石器多,就能确定沈家畈遗址是一个石器加工场吗?其实不然。

  经过对现场的梳理,考古工作人员发现,沈家畈遗址出土的石器不仅有完整的石斧、石刀等“出厂标准件”,还有没做完的半成品、毛坯、剥片等。另外,还发现了不少制作石器的工具,比如磨石、石锤等等。也就是说,工具和流水线都在了,这里很有可能就是一座“史前工厂”。

  这座“史前工厂”为何要选址在分水江边?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征宇说,一方面,这里能够就地取材。江水将大量山石带到下游,搁浅在U型河湾岸边,且大多是已经经过冲刷撞击考验的坚固的石料,非常适合制作石器。另一方面,江畔交通也很便利。水运是良渚先民的主要交通方式,在江边开厂,把制作好的石器运输到其他地方也很方便。这样一来不用开山凿石,也不用费力搬运,可不就是“开厂”的最佳地点么。

  “成串”的石器加工场还有许多未解之谜

  除了对石器制造本身的研究之外,沈家畈遗址或许还能帮助我们解开更多良渚先民的秘密。

  去年5月,杭州曾组织了三十多位专家学者,就沈家畈遗址的考古发掘开了一次论证会。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沈家畈遗址是一项令人激动的考古新发现,填补了长江流域史前石器生产制造链条的空白。特别是沈家畈遗址与方家洲遗址的先后发现,分水江流域可能还存在着更多的石器加工场,可以考虑使用“分水江流域史前石器工业遗址群”这一概念。

  “从方家洲遗址到沈家畈遗址,年代和空间位置都有所不同,就像糖葫芦串,”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王宁远表示,如果能够针对分水江流域的石器加工作坊,按照全链条、闭环式的样本案例(资源开采、加工、产品流通)进行系统性研究,将能够帮助解决诸多学术问题。

  比如,沈家畈、方家洲两个遗址规模都很大,这片大型“工业园区”出产这么多石器,供给谁使用?会不会存在最早的交换贸易?同时有多少工人在这里劳作?他们的一天是怎样的?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栾丰实教授这样阐述研究这两个遗址更深层次的意义:方家洲遗址与沈家畈遗址所处的时期,大约距今6000年至4000年,前后跨越两千年,这两千年恰是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最关键的时刻,这一阶段石器是最主要的生产力的代表,通过石器我们可以观察到当时社会生产经济的发展。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征宇举了个例子,比如在沈家畈遗址的墓葬中,仅有3座墓葬各出土了1件陶纺轮,其余墓葬中并没有发现随葬品,而此前经发掘的良渚时期墓葬中基本都会有随葬品,是否可以猜测良渚社会的等级差异其实更为悬殊?这就对我们研究良渚时期的社会组织架构与社会分工提供了一定的佐证。

  约4万平方米的沈家畈遗址,目前只发掘清理了约1500平方米,包含居葬区和部分生产活动区,还有更多重要区域等待考古工作者的进一步发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石器;遗址;考古;杭州市;良渚文化责任编辑:马驰骋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日前,2023年度浙江考古重大发现揭晓,杭州桐庐沈家畈遗址位列其中。沈家畈遗址位于桐庐县分水镇沈家畈村,分布面积约4万平方米,出土遗物3.7万余件,以新石器时期石制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