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寻龙探春:浙江非遗龙舞如何承载新年愿景

字体:
—2024—
02/24
14:19:04
2024-02-24 14:19:04 来源:潮新闻 执笔 竺佳 杨世丹 周文丹 通讯员 柯梦莹 卢荣任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随着元宵佳节的到来,舞龙这一传统活动再次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

缙云壶镇镇板龙舞表演 摄影:卢荣任

  浙江与龙,一直有着特殊渊源,5000年前的良渚玉龙,就让我们从历史长河中窥见先民的信仰。如今,各地有许多与龙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显示,全省共有10多项与舞龙灯相关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既有长兴百叶龙、奉化布龙这样的龙舞,也有上舍化龙灯、乐清首饰龙这样的灯舞、灯彩项目,此外还有20多项相关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龙游滚花龙、景宁畲族鱼灯舞、丽水板龙等。

  龙年元宵前,不妨跟随记者的脚步,深入探访浙江非遗龙的足迹,看这些别具特色、富有创造性的“龙”,如何承载着人们的美好愿景、生龙活虎地翻飞在新春舞台上。

  四代人一条路:传统不“失传”

  陈行国和女儿陈晶晶、儿子陈亮亮正在制作奉化布龙 受访者供图

  “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我不做,就没了!”

  今年65岁的陈行国,与舞龙结缘近50年。他坚守的奉化布龙是国家级非遗项目。

  《奉化市志》记载,早在800多年前的南宋时期,已有龙舞。到了清末民初,奉化大地上几乎村村有龙舞队。1946年元宵节,为庆祝抗战胜利,奉化举办了全县龙舞大赛,参加的舞龙队有108支之多。布龙技压群雄,夺得了一面标有“活龙活现”的四字锦旗。那支队伍中,就有陈行国的父亲陈银康。

  陈行国的最大愿望就是让奉化布龙长久传承下去,弘扬龙的精神。如今,儿子陈亮亮成为舞龙项目的国际级裁判员和国际级教练员,女儿陈晶晶在淘宝开店将“奉化布龙”推向全球,就连五岁的龙凤胎孙子孙女也开始学习舞龙。

  四代人,一条路,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永续传承的可贵力量。

  而在丽水缙云县,同样有一群人为传承他们的非遗龙而努力。

  缙云壶镇镇板龙舞表演 摄影:卢荣任

  随着震天的炮声和锣鼓喧天,一条两层楼高的巨大龙头引领着长达1000多米的龙身蜿蜒游走于壶镇镇团结村中。

  在傍晚的阳光下,这条400多节组成的板龙尤为壮观,在3000多名村民通力合作下,龙头左顾右盼,龙身上下蠕动,变化多端。龙头重达300公斤,需要60名身强力壮的村民分成两班轮流抬动。当含龙珠的炫彩大龙头高昂,龙身蜿蜒舞动时,近十万人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盛大的迎龙仪式。

  “舞龙时,心一定要齐,人都要跟着龙头走。大家心齐了,龙才舞得漂亮。”壶镇镇团结村党总支书记卢礼忠在人群中加油呐喊,“板龙是缙云的魂,缙云人骨子里都有舞过板龙的血。”

  从去年11月份,这壶镇的老百姓就开始筹备制作这条长达1000多米的板龙。其中,毛竹作为主要材料,都由当地农户从自家地里采集而来。同时,在制作过程中,老手艺们将灯板两头打出孔,衔接前后龙段,再用木棍穿在其中作为固定。这其中所涉及的民间工艺非常丰富,如竹编、剪纸、布帖和绘画等。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缙云板龙这一传统文化面临着“守艺”者少、保护者少、传承者少的困境。如何破解这一难题,让这一传统文化瑰宝得以延续?

  为了破解“守艺者”少的困境,多年来,“缙云板龙”传承人朱茂德带动周围的亲朋好友以及有兴趣制作板龙的人一起参与进来,他定期组织板龙制作培训班,手把手地教授大家如何扎龙头、编龙身、绘龙鳞。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板龙,学习板龙制作技艺。

  当地政府也高度重视板龙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在他们号召之下,团结村、宫前村等三个村的村民一起加入缙云板龙制作和舞龙的活动中,几乎每家每户都参与制作板龙龙身,小朋友们也纷纷动手制作小龙灯。

  李培军是众多舞龙者中的一员,也是丽水市板龙非遗传承人。他深情地说:“对板龙我们是有情结的,小时候,我从十多岁开始就扛着旗子站在队伍前面,再后来大了点就是过年回家跟村民们一起舞板龙。锣鼓一响,大家舞起来气势磅礴,浑身都起劲。”对于许多缙云人来说,板龙不仅仅是一种民俗活动,更是一种家的凝聚力和对故乡的牵挂。

  广场一隅,一群缙云宫前小学的小学生对着板龙蹦跳鼓掌。长长的舞龙队伍里,有他们的父辈、祖父辈,还有“老师”——以李伟胜为首的7位缙云板龙舞非遗传承人,每学期都会前往学校,指导孩子们亲手扎制、编糊、绘画板龙,手把手传授舞龙技巧。

  “我们宫前村村委与学校商议开设拓展课程,村里派出板龙非遗传承人进入校园为孩子们宣讲相关文化,手把手传授舞龙的技巧。”缙云县壶镇镇宫前村村支书李伟胜告诉记者。

  创新密码:非遗出圈不止于“非遗传承人”

  花灯、打铁花、英歌舞、舞龙、醒狮、簪花围、剪纸、面塑、滚灯、糖画……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人爱上非遗,传承非遗。“国潮”的热度也在持续增加,作为国潮“中流砥柱”的非遗技艺也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pick,“非遗”相关内容逐渐成为社交媒体平台的显性话题。

  有数据显示,在非遗产品的消费中,40%以上都是90后,非遗有了进一步的创新,有了更大的经济价值空间,尤其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越来越高,非遗产品进入年轻人的种草清单,民族风也成了新国潮。

  传统非遗舞龙要发展,只靠传统技艺展示难以“一招鲜吃遍天”。因此,浙江的非遗龙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适应新的时代。

  70岁的“缙云板龙”的传承人朱茂德说,他坚信,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让板龙这一古老艺术焕发新生。

  缙云壶镇镇板龙舞表演 摄影:卢荣任

  “在这千米长条龙身上,我们加入了声光电等现代科技元素,使得板龙更加栩栩如生。”朱茂德告诉记者,“我从小就跟随父辈学习板龙制作技艺,每年都摸索着怎么把板龙制作得更好,让大家更喜欢。”

  为了让板龙文化可持续发展,缙云十分注重板龙制作技艺的挖掘与整理。

  “我们组织专家学者对板龙的历史、技艺、传承等深入研究,将宝贵的经验和技艺整理成文字资料,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缙云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曹雄英介绍,缙云还积极推动板龙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渠道,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这一传统文化。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敖国兴走遍了缙云10多个村落,带领由14个学生组成的团队,拍摄了一部关于缙云龙的纪录片。“作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缙云板龙灯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象征,也作为一种精神图腾团结着缙云人民、丽水人民”,他说。

  缙云壶镇镇板龙舞表演 摄影:卢荣任

  “掷烛腾空稳,推球滚地轻”,这是南宋诗人范成大眼中的滚灯。一只竹编大滚灯,见证了钱塘江畔百姓抵御潮水的千秋往事。作为杭州临平文化金名片,滚灯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临平星桥滚灯龙在传统舞龙灯的基础上同样不停加以创新。经过改造的椭圆形滚灯缓缓跑动,滚灯方阵逐渐变换成一条长龙……滚灯和龙舟元素巧妙融合,让舞龙表演更具观赏性。

  去年,杭州第四届亚残运会开幕式前的暖场表演上,萧山河上板龙、临安水龙、开化香火草龙、遂昌车龙、浦江滚地龙、德清桑叶龙、磐安女子金龙、安吉竹叶龙、奉化布龙,九条“神龙”汇聚,惊艳世界。

  其中,开化香火草龙至今已有1100年历史。这条龙用稻草扎成龙身,并插上密密匝匝的香火,舞龙时点燃香火,火星满布下,草龙变成火龙,在夜幕里烟雾缭绕,香气飘逸,腾云驾雾,狂奔飞舞。

  而那晚舞进“大莲花”的香火草龙却是一条改良后的安全防火龙,龙身采用防火仿真稻草,身上插着带LED灯头的仿真香,“少了些香火营造的烟雾氛围,但是舞得可比以前更带劲了。”现场舞龙者介绍说。

  今年春节前,奉化布龙宣布与腾讯旗下手游进行深度合作,这也是奉化布龙与电竞游戏的首次跨界合作。

  陈行国的女儿陈晶晶介绍说,该款游戏以浙江的自然风貌与奉化布龙为设计原型,在关卡场景和角色皮肤中还原了传统技艺,希望通过游戏这个载体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奉化布龙。

  我们看到,浙江的非遗龙正通过大胆尝试,不断创新,尊古而不泥古,让非遗古韵在新时代焕发出新声。

  浙江有“神龙”:舞出浙江,飞向世界

  春节前,奉化第一实验幼儿园的师生们做了一件特别的事:将非遗布龙和新春祝福一起打包送至法国小朋友的手中。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这份从浙江宁波奉化出发的“国际大礼包”,沿着“一带一路”的合作桥梁,最终在春节期间抵达了巴黎的一所学校。

  在国内,龙年的这条非遗“龙”更备受关注。2月23日至25日,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联合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等单位主办的“舞动中国龙”——龙舞大巡游全国主会场活动,邀请了全国龙舞类非遗代表性项目组成15至20支表演队伍,与广东省本地队伍一起开展全国龙舞大巡游。

  来自浙江的长兴百叶龙、奉化布龙也受邀出席,与贵州苗族舞龙嘘花等一起为广大观众奉上一场形式多样的中国非遗盛宴。

  正月初五,宁波野生动物园奉化布龙演出 记者 周文丹 摄

  借着龙年的东风,奉化布龙的走红也让陈亮亮看到了希望。1991年出生的他现在是该项非遗最年轻的省级传承人:“这么多年来,我表演舞龙、我教人舞龙、我自己还做龙。我带着我们苕霅村的奉化布龙队出国,我去过英国,去过土耳其,去过韩国。每到一个地方,当地人看到我们奉化布龙的表演发出欢呼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有价值。我有一对龙凤胎,我姐姐有一个女儿。现在他们已经开始学舞龙了。我也给了我儿子一根棍,让他跟我小时候一样学八字舞龙。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是下一代的龙头。”

  宁波市文化馆(宁波市非遗保护中心)副馆长宋臻分析说:“在我们以往的非遗保护实践中,对于是什么、为什么的关注,也就是知识性层面的关注或许更多一些,这在早期抢救性保护阶段是必然的要求和举措。而当下,我们已经到了可以在前辈们积累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和思考接下去怎么办的关键时期了,要更多地思考如何让大家爱上非遗。”

  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3)》显示,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12亿,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为94.8%。伴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越来越多非遗传承人走近直播间,利用短视频来展示非遗文化,销售非遗产品,传承非遗技艺,受到了网友的关注与欢迎。

  非遗舞龙与其他国潮风尚,正通过各种方式如新媒体技术、文创开发和时尚元素的融入,带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走向更广泛的群体。

  宁波哲社基地“非遗文化教育与产业创新发展基地”首席专家、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丝路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万剑教授分析说,通过现代数字化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并不断加强非遗与旅游、文创、教育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未来,我们能开发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非遗旅游线路、非遗IP文创产品和非遗教育项目,这将有助于推动浙江非遗的产业化发展,提升其经济价值,进一步扩大其社会影响力。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责任编辑:马驰骋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随着元宵佳节的到来,舞龙这一传统活动再次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浙江与龙,一直有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