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读懂《宗庆后传》里的十个细节

字体:
—2024—
02/26
21:57:55
2024-02-26 21:57:55 来源:潮新闻 记者 李娇俨

  娃哈哈集团创始人宗庆后先生离世,在网络留言平台上,大家用各种方式追念宗庆后先生。从小陪伴我们的“娃哈哈”缔造者的实业情怀和责任之心,一代民族企业家的智慧谋略和坚韧不屈,给予我们强大的精神力量。

  在传记《宗庆后:万有引力原理》中,笔者发现了一些少有人知的精彩细节,让我们跟随它们,走进这位传奇企业家的精彩人生。

  1、趁还年轻,努力改变命运

  宗庆后的父亲宗启騄给儿子留下了一种感觉,那就是要趁还年轻的时候,努力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多年之后,宗庆后知道改变命运只是一种虚妄的悖论。最终的痕迹构成了人们的命运,所有的改变都只构成了过程。

  可是,那毕竟是父亲。父亲影响了他,并且以他的基因与性格构成了自己的生命。宗庆后的母亲曾经说过,宗庆后工作狂的时候与他父亲一模一样。“他工作起来什么都不管。”

 创业初期宗庆后办公照,图源 钱江晚报

  2、永远从容面对

  宗庆后不确定到底是什么让自己养成了沉静内敛的性格,似乎他是天生的内向。在很小的时候,宗庆后已能够意识到,母亲才是这个家庭的核心与基石,她是最值得敬重和爱的那个人,而作为她最大的孩子,宗庆后唯一能做的就是替她去分担些压力,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压力。

  那种生活强迫的训练,那些独立、坚强和承受,也许只是儿时的冷暖,但宗庆后相信,它们一定塑造了后来的自己,使他在面对社会、公司和人事的各种胶结时,学会了从容面对。

  在宗庆后的记忆中,他从来没有看到母亲焦虑、抱怨或者退却过。她总是一副处变不惊、从容不迫的样子。

  3、英雄之路始于行动

  有一次学校打算邀请解放军叔叔给少先队员们做辅导报告,宗庆后被安排为活动主持。当时不仅需要主持现场,还要孩子自己去部队邀请解放军官兵来做报告。得到这个任务的宗庆后很紧张,因为不确定自己是否能把解放军叔叔请来,又是否能把活动主持好。

  他忙了整整一夜,设想了无数的场景,准备好了前往军营邀请解放军叔叔时的对话。今天想来,那种戏剧性的场景设计根本无助于他的邀请计划,整个计划的成功并不在于想象和设计,而在于行动。

 1992年,杭州市上城区重奖经济开拓者,宗庆后接过10万元大奖时流下了热泪。图源 浙商杂志

  第二天,宗庆后带着介绍信去了部队营地。一名军官出现在宗庆后面前。宗庆后把介绍信给了他,把来意告诉了他。没有设想中的场景。军官愉快地接受了他的邀请,并且愿意配合宗庆后主持好活动。

  像所感应到的一样,活动很成功。那个年代里所深埋的英雄梦,也开始冲动和萌芽。

  宗庆后自此开始相信,所有的英雄之路都不是始于想象,而是始于行动。很多时候人们的失败不是因为准备得太少,而是发现困难太多而主动放弃。其实有时候,只要行动了,就会得到比预期更好的结果。这是宗庆后在12岁那年学到的东西,它使宗庆后变成了一个注重实际行动的人,并因此而终生受益。

  4、来自最底层,还想帮别人

  宗庆后刚下乡时才18岁,在舟山马目农场做着挖沟修坝,拉土堆石的苦力活。他瘦弱的身体在抬石头、打石头、挖沟中变得结相(结实)。那时候围垦海涂,下面土很嫩,他们用一个像弓的器具,用铁丝一割,就切出一块很大的泥土方。他们还挖过海埠头,就是潮水退掉之后,海涂上要挖条河出来,因为要放船进来,否则船进不来。

 2001年,宗庆后向外来员工派发红包,图源 钱江晚报

  宗庆后所能做的只有沉默和等待。他必须在海边默默地拉车。他必须接受来回拉一车一车的石头却只能得到九角多钱的收入。他必须接受艰难的人生。

  事实上在马目农场近乎自虐的坚持,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会延续这么多年。只是,从此之后,“遇见困难不被吓倒”这样的观念已经变为宗庆后血肉的一部分。

  多年后宗庆后告诉一位来访者:“那个时候,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一切都为了稻粱谋。这也是到现在为止,看到三轮车上坡时,还会情不自禁下车,帮忙推一下的缘故。”

  5、卑微是伟大的起点

  宗庆后人生中的第一场创业开始了。宗庆后跑了一段时间供销后,发现当时国家工业正在复苏,电表厂家却寥寥无几,电表在市场上很稀缺。他悄悄考察了一家电表厂,发现这种产品的技术含量也并不高,只要采购好零部件,组装起来也容易。一个念头闯进了宗庆后的脑袋——现在纸箱厂这么多,为什么不能生产利润更厚、销路更广的电表呢?他就寻了个机会跟工农纸箱厂厂长聊了聊,建议他办个电表厂,发展真正的工业。厂长跑到局长那里抱怨宗庆后喜欢自作主张,在获得了局长“支持宗庆后”的明晰信号之后,他说道:“喏,宗庆后要搞电表厂,可以发展工业,我作为厂长想想也好的,那我们也同意他。”厂长给了点儿钱,说是搞搞试验。

  宗庆后就在工农纸箱厂边上办了电表厂——杭州胜利电器仪表厂。这个电表厂的袖珍可以说是绝无仅有——只在本来就很小的纸箱厂中刨出了一个角落。等电表样品做出来后,宗庆后就背上几十个样品到处去推销。一开始情况并不顺利。那时候做销售就得跑展销会,可是他们的厂子太小,付不起摊位费;就算能付得起摊位费,因为没地位,摊位也轮不到他们。那时候的展销会也不会像今天一般,离开会还老早,邀请函就发到了你的手中。所以宗庆后只能不停地跑,不停地想办法。现在总说某某是营销天才,其实所有的天才都是逼出来的。

 1993年,宗庆后参与公司的宣传推广活动,图源 新华社

  宗庆后确实也有着这样的经历,在展销会门外摆摊,扯着嗓子吆喝电表。他已经走上供销的道路,拥有一种正规的产品,采取的却还是游击队的做法。但是宗庆后咬牙坚持了下来,甚至还成功拉到了两笔生意。

  因为宗庆后相信:卑微是伟大的起点。

  6、摆脱物质给予的一切羁绊

  创业初期,“娃哈哈”的样品刚刚生产出来,一切处在最关键的时刻。在整个工厂160多号人中,掌握原液提取全套工艺的,只有产品开发元老之一张宏辉一人而已。

  但对于从胡庆余堂借调过来的张宏辉来说,他依旧无法跨越自己内心的羁绊——相对于胡庆余堂这样稳定的国营企业,娃哈哈总令他觉得缺乏安全感……为此,宗庆后特地“数顾茅庐”。张家四口人挤在28平方米的房子里,无论物理空间还是精神空间都是逼仄的,毫无隐私可言。

  宗庆后决定给张宏辉最为需要的安全感。他给了张宏辉一套房子。那时候上城区文教局为了褒奖宗庆后的贡献,在全体教师大会上表决通过,奖励他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这在当时是难得的殊荣,妻女的狂喜还没褪尽,钥匙在手心还没捂热,宗庆后就把它交给了张宏辉。

1997年,宗庆后(左二)为员工送棒冰,图源 新华社

  他的这一举动使很多人难以置信,包括他的妻子,以及激动的张宏辉本人。而宗庆后想的是,要看得够深,望得够远,并且摆脱物质给予他的一切羁绊,才能在一个更大的层面上抵达。张宏辉,他是“娃哈哈”的灵魂人物之一,他是自己的臂膀。

  张宏辉果然留了下来,1988年12月31日,他在第二次借调期满后留了下来,一直干到了今天。

  7、喜欢搞点新鲜玩意儿

  市场已经证明,常规的广告轰炸模式是最有效的营销手段。然而宗庆后喜欢每次搞点新鲜的玩意儿。他把公司里的“大脑壳儿”们聚到一起“头脑风暴”,要他们都拿出几个点子来,用最快速、最有效的方法将娃哈哈果奶推向市场。

  反复碰撞之后,“大脑壳儿”们的意见统一为一个营销方案——免费品尝。

  在1991年年底,娃哈哈的“大杀器”来了。那一年的最后几天,他们在这两份报纸上连续刊登了一则相同的广告:杭州市民可凭12月26日和12月31日刊登在《钱江晚报》上的剪报标识,或者12月29日至1992年1月1日刊登在《杭州日报》上的剪报标识,到杭城的40余家商店免费领取果奶。

 1991年刊登的娃哈哈广告,图源 钱江晚报

  做出“免费品尝”的决议,是基于《钱江晚报》与《杭州日报》的发行量。依照宗庆后的推测,它们各自的发行量也就几十万份,促销期间的发行总量也不过一百多万份,剔除了外地读者、机关读者,以30%的比例来测算前来兑领赠品的人数,准备30万瓶果奶绰绰有余。

  然而宗庆后低估了消费者的热情,没有想到人们不仅渴望品尝娃哈哈果奶,更是对一种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与热情。据说连续好几天,报刊亭里的《钱江晚报》与《杭州日报》都被一抢而光,卖报人从未笑得如此开心,买报的人也同样笑得开心,他们有的人一下子购买了几十甚至上百份报纸,因为他们知道一瓶果奶的价值并不低于一份报纸的售价。面对“免费”两字,著名的“杭儿风”刮起来了,杭州市民追随报纸上的那一方“剪角儿”,就像追星似的,办公桌上、阅报栏里的报纸都成了抢手货,有的甚至仅留下被剪割的残躯。

  8、60万元,为承诺买单

  元旦一大早,14万瓶果奶早已发放到了22个促销点,商店门一打开,一眨眼的功夫,14万瓶果奶就不见了,1月3日,又是同样的情况,但原先准备的30万瓶果奶发放完毕之后,依旧有很多人呆站在那里,举着报纸的“剪角儿”嚷嚷:"娃哈哈到底还讲不讲信用啊?你们承诺的果奶哪去了?"

  当负责此事的孙建荣他们急吼吼地把这些信息汇报给宗庆后之后,看着他们的慌乱和沮丧,宗庆后气定神闲地笑了,果奶成功了,还未正式向市场投放,娃哈哈就完成了升级!

 娃哈哈果奶,图源 微博

  宗庆后召集他们开会,说:“慌什么呀,这是好事!”他问:“我们搞促销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希望消费者能够关注我们吗?现在消费者对娃哈哈果奶的关注度,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期望值,这是值得高兴、值得骄傲的事情!”

  “可是我们准备的赠品数量远远不够,很多人领不到赠品,对我们已经造成了信任危机了啊!”孙建荣说。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宗庆后告诉他们,“不管花多大的代价,我们都要信守向消费者做出的承诺!你们要相信,在这个时候,无论花多大的代价,都是值得的。”

  他让孙建荣他们赶紧与《钱江晚报》与《杭州日报》联系刊登致歉声明,重申"有票必有奶"的承诺。又叫宗泽后等人紧急动员,组织人马加班加点赶产果奶,准备后续发放的赠品。

  娃哈哈老总部门口市民摆放的娃哈哈产品,图源 浙江在线

  一天、两天、三天……赠送的时间被一次次延长,娃哈哈还开出专门的赠奶窗口,专门为顾客兑换果奶,每天八十多人、十来辆车专门负责运送赠品。整整持续了一个多月。直到2月10日,娃哈哈收到了最后一张“剪角儿”,才彻底兑了20万瓶,付出的代价超过了60万元。但宗庆后却认为,这次营销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轰动效应,60万元不仅花得不冤,而且花得物超所值。

  9、了解老百姓的需求

  在宗庆后的办公室中,有一张大床。大床的边上,是几个行李箱,以备他随时出行之用。他的布鞋,有的沾满了泥土,也摆放在那里,随时准备跟他一起出发,去巡视他的帝国。

  宗庆后一天到晚地到处跑,与各式各样的人接触,与社会最底层的人聊天。有时候宗庆后跟一些政府官员接触,把来自最底层的一些声音反馈上来,官员会很惊讶地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的?”事实上,宗庆后所知道的比官员们想象的更多。

  宗庆后记得有一次见到一位老太太,跟她聊天,老太太说:“你们这饮料好是好,就是瓶子太小了,在我们这儿不方便。”他听了后,就回去把小瓶换成了大瓶。他还告诉企业的市场人员,要了解老百姓的需求。“老百姓想要什么,你就开发什么,肯定卖得好。”

  娃哈哈老总部门口市民送来的饮料和花,记者 黄伟芬 摄

  10、亲力亲为“爬房顶”

  有一次,宗庆后发现公司的八宝粥生产车间温度很高,查了好几次都没查出原因来,工人们在那种高温环境下工作,非常难受。宗庆后体验了一下后,就知道肯定是通风设备出问题了,他见车间外有个云梯,就自己架上云梯,爬到了房顶上。

  对于不少人来说,那的确是一个吓人的场景,十来米高的车间房顶,相当于普通住宅的三层楼。当时正是最热的季节里温度最高的时候,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中国首富,在房顶上转悠了差不多一个钟头,考量好通风设备怎样安装后,才带着满身的疲惫与汗衣裹体,下了房顶。

  当时,中层干部们看宗庆后爬到房顶上,目瞪口呆,也只能跟着爬上去。工人们在底下远远望着,觉得匪夷所思。面对这样的“老大”,工人们怎么能不服呢?

  2016年,一网友偶遇的宗庆后,他坐在二等座上,还逗弄着邻座的小孩,图源 潮新闻

  如今,斯人已逝,怀念不止。这位民族企业家的一生,无愧于他曾经说过的话,“我唯一的念头是,当我真的老去,我可以对所有人说:‘我这一生,并不非凡,但我干了一番事业,改变了一些人的命运,为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和这个国家提供了一些正能量。很多人因我而受到鼓舞,成为主动打造新世界的力量。’”

  不用担心,宗老,我们的看法相去不远。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娃哈哈;宗庆后责任编辑:马驰骋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娃哈哈集团创始人宗庆后先生离世,在传记《宗庆后:万有引力原理》中,笔者发现了一些少有人知的精彩细节,让我们跟随它们,走进这位传奇企业家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