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团在“舜韵员工之家”排练厅里排练。 拍友 徐继伟 摄
艺术团在余姚龙山剧院公益演出。 拍友 徐继伟 摄
浙江在线2月29日讯(记者 陈醉 肖淙文 共享联盟·余姚 劳超杰)一个艺术团和一个制造工厂能擦出怎样的火花?
中午休息时间,宁波舜韵集团有限公司3楼的“舜韵员工之家”排练厅里,悠扬的乐声倾泻而出。31名员工鱼贯而入,工装一脱,翩翩起舞。
排练厅的一角,有人不断用手语指挥节拍,透露了这群舞者的不同寻常,他们基本是听障人士,平均年龄二十五六岁。
3年前,这31人曾是北京一家艺术团成员。因疫情演出锐减,艺术团陷入困境,宁波爱心企业舜韵公司伸出援手,把31人临时接纳到工厂。
经过磨合,这个残疾人艺术团终于找到了与工厂共生互助的模式,艺术团也有了以企业子品牌为名的崭新“身份”——“健九鹤圆梦艺术团”。
给艺术团托底,浙企伸出援手
回忆起数年前,艺术团团长、残障歌手于泳湛仍五味杂陈。2019年疫情来袭,演出行业全面停滞,他们的演出量断崖式锐减,面临散伙的窘境。
“我在团里20多年了,要是散了,真像蒲公英一样,很难再聚起来!”身为艺术团里的“老人”,于泳湛忧心忡忡。他没想到,转机很快就出现了。
一个偶然机会,舜韵公司董事长姚国祥在朋友的引荐下,到北京观看于泳湛所在的艺术团演出,年轻人脸上绽放的那份自信、阳光让姚国祥动容。后来,听闻艺术团的窘境时,他几乎是脱口而出:“我们工厂愿意全员接收。”
就这样,于泳湛与姚国祥联系上了。“残障舞者本来生活就不便利,平时依靠线下商演来维持收入,没有演出,梦想也会中断。我就想着给你们托托底,来厂子里先干点简单的活,每个人每月发5000元保底工资,等疫情结束,你们又能重新回到舞台。”姚国祥的话,让于泳湛的眼眶红了。这意味着,宁波这家企业每个月需要实打实拿出十五六万元钱。
于泳湛后来才知道,舜韵公司的爱心由来已久,他们一直在陆续招收残障员工,目前已有160多人,占员工总数的28%左右。
就这样,一辆大巴车载着31个人,从北京出发直奔舜韵公司。于泳湛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坦言心情是忽明忽暗的,上工厂车间生产线,是一条他们不曾走过的路。
整理出排练厅,让舞者再燃激情
当大巴车稳稳停在舜韵公司门口时,艺术团团员们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起初还有点紧张,直到公司送来工装,大伙嬉闹着争相试穿,还互相调侃品评这副“新扮像”。
舜韵公司是一家生产电子元件的企业,他们给这批特别的工人量身定制了最容易上手的生产岗位——线束组装,但企业很快发现,对于习惯一天8小时练舞的人来说,“静”是件不容易的事。团员们一个个坐着装配线头,但他们的身体像和着音乐一般,不时会扭来扭去。
经艺术团里的手语指挥帮助翻译,26岁的曹可心用手语告诉记者:“一支舞蹈,跳个两三遍,我保准一个动作都错不了,可这一根根线头,咋就那么难记?”当初,曹可心一坐到车间里就一脸不高兴,这个河北姑娘长相文静,刚进团时还是个舞蹈“小白”,但好强的她凭着勤学苦练,登上了“女一号”的宝座,曾两次出访美国。可这次,“学霸”也很受挫。
舞蹈就是残障舞者与世界的沟通,演出是最重要的载体,脱下舞衣,就好像又回到了那个寂静的无声世界。曹可心很清楚自己心烦气躁的情绪源头。“虽然厂里没要求,但我们拿着工资,总得干好这些活。”那段时间,他们团员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互相鼓励、点赞。
曹可心没想到的是,他们的情绪,舜韵公司看在眼里。舞者的生命属于舞台,梦想在舞台,激情也在舞台。“舜韵员工之家”有一个多功能厅,姚国祥专门安排人手进行整理,一个200多平方米的排练厅诞生了。他告诉大家:不要放弃排练,要着手准备成立新的艺术团。
慢慢的,曹可心开始期待每天上班,因为厂里有她最喜欢的排练厅;慢慢的,插线的工作似乎也不那么难了,团里几个小伙子的产量竟赶上了厂里的熟练工,工装与舞衣的违合感,正在一点一点消弭。
编排新舞每月演出,艺术团出名了
每天,32岁的单腿舞蹈演员小余总是第一个到排练厅,音乐一开,一条腿、一根拐杖支撑着他完成所有的旋转、侧身、转圈、倒立……为练习一个高难度动作,他不知道要摔多少跤。
等其他团员陆续到齐时,小余早已汗流浃背。
“小余,又偷偷加练呢?”于泳湛走上前,拍了拍小余的肩膀,亦如往常。
但这天,小余突然转身叫住了于泳湛,凑近说:“我寻思着,不管有没有舞台,我们也要创排新舞蹈!”这想法与于泳湛的思路不谋而合。来到余姚,他们接触到四明山革命老区的红色故事,就想着以革命战士为原型进行创作。两人越聊越起劲,这想法得到了姚国祥的极大鼓励和赞赏。
很快,新舞有了雏形,小余化身激烈战火中失去一条腿的战士,他拖着残腿战斗到最后,终迎胜利的号角,动作充满张力,感染人心。
“这是战士,也是我自己!”每次跳完一遍,小余总是很动情,他给这支舞取名《血与火的记忆》。舞蹈于他,也是重新“站”起来的腿。
曾经,小余非常热爱运动,12岁那年的一场车祸改变了命运。后来,一个偶尔的机会,他接触了舞蹈,以前运动累积起来的肌肉力量,恰恰成就了他在舞蹈中的澎湃感。或许也因此,他对舞蹈的投入比很多人更深。让他兴奋的是,《血与火的记忆》最终将他们送上了各大舞台。
梦想开始成真,一支支新舞陆续编排出来。去年,艺术团的舞蹈《太阳从这里升起》全票入选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开闭幕式暖场节目资源库,而团里的22位听障演员和1位手语指挥最终站上了杭州第四届亚残运会闭幕式的大舞台。
如今,小有名气的艺术团除了开展公益演出,还常常收到演出邀请,他们几乎每月都有演出。
“以后,我们可以一边上班,一边利用业余时间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小余说,他们找到了舞衣和工装相融的方式。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